评介解扬《治政与事君:吕坤(实政录)及其经世思想研究》

  学界对吕坤这位关心世务、注重实践,并以所著《呻吟语》广为人知的晚明儒者夙有讨论,在整理吕坤著作、研究吕坤哲学思想和经世思想等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解扬在其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治政与事君:吕坤(实政录)及其经世思想研究》(三联书店,2011年)一书,意在突破前人单从概念或研究对象撰写的部分篇章人手,而忽略人物时代面貌的研究方法局限,力图深入吕坤所继承和表现的明代经世思想体系之中,并将其纳入晚明政坛风云跌宕的图景之内,展开研究。

  作者开篇明义,指出本书选取吕坤作为个案,是想通过晚明的历史场景中这位士大夫对当时社会及政治的理解与应对,来分析晚明的朝野面貌及儒者经世致用的具体思考与可行空间。依循这一基本思路,本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思考与行动的结合。本书坚持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必须将其学思历程与精粹所得置于他生活的历史场景及行动表现之中的研究思路。全书兼顾吕坤对地方行政措施的构思与具体作为,以及他在朝廷为官时政策上和人事上的各种表现,完整展现其政治经历。

  作者在第二章对吕坤地方施政经验的汇编——《实政录》进行了全面探讨。通过将《实政录》与吕坤其它著作及其任职晋、鲁等地的方志进行比对,作者还原了该书各卷形成的过程,展现了吕坤任职地方时取得的治理经验,从而验证了吕坤经世思想与其政治措施有直接联系。作者由此提挈出《实政录》的主旨(亦即吕坤实政思想的重要基础),在于“分”的观念及与之相关的定分、明职问题。

  作者在第四章说到,吕坤入朝后,有意在上疏中回避立储问题等令神宗反感的议题,争取在其本职与其他政策方面与神宗进行沟通。吕坤的这些举动有别于当时其他臣僚力争出位空言,导致君臣互猜,官员职守荒废的情况。吕坤在处理君臣关系时的务实态度,延续了他此前在地方行政历程中成熟的定分、明职思想,特别是他积累的对行政的成熟经验。

  二、还原文献的产生过程。作者提出,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必须基于对其所有著作和各种版本的完整把握,而后才能理出作者思想成熟的脉络,进而展现其调整与变化。本书的附录《吕坤著作刊刻表》,备载作者对吕坤所有著作及其版本的系统整理。书中第二章是对《实政录》具体而微的观察,除了展现人物思想的成熟,该书文本不断精炼、完善的过程,还发掘出《实政录》两个版本系统幕后的故事。

  通行九卷本的刊刻者赵文炳,是万历年间游移于沈思孝、孙丕扬两派间的人物。在他原属的沈派陷入不利的态势下,赵文炳单方面为孙派中人吕坤刻书,意在借此向孙派示好输诚。赵刻书之举的投机性质,迫使吕坤在九卷本的刊刻过程中保持沉默,另行推出后世少见的十卷本。赵氏与吕坤间的沟通障碍,也导致九卷本在内容上不能尽如人意。

  三、勾勒经世思想的体系与长时段的发展脉络。吕坤思想所受前代的影响及其传衍后世的线索,也被作者纳入到讨论之中。作者在第三章、第五章分别将《实政录》与成化、弘治年间的名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及吕坤同时代的袁黄、冯琦等人的著作做了比较。其研究所得,略有如下数端:指出《实政录》较之《大学衍义补》更偏重于地方实务,是在其奠基的体系内的拓展、深入和完善之作。《实政录》展现的务实求效精神,与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的强力改革有很大关系。吕坤未能顾全袁黄《宝坻政书》提到的各类县政治理困难,影响了《实政录》所列各项行政内容在明代的推行。但清代人对《实政录》进行了适度调整,使此书成为在力行实政的官员中间流行的官书。

  综合来看,《治政与事君》是在扎实文献研读基础上的思想史研究之作。追寻吕坤展现的经世思想的脉络及其个人创获,并灵活运用对比的方法解释其创获的优长与局限,也是该书的特色。

  • 文章来源: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 作者信息: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