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序、目录、后记
《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侯甬坚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
序
妹尾达彦
中国历史地理学通过结合历史悠久的方志学、舆地学之学统与近代科学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为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大学科,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次出版的侯甬坚教授的第二部论文集亦显著地体现出传统学术与近代新学术相融合而孕育出的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之特色。该著作兼收了立足于中国传统方志学、舆地学的扎实的实证性论文与基于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性论文,使涉及历史地理的传统性问题与当代新课题密切相关,浑然一体。
作者的学术特色在于范围广阔,能够在兼容并包构成历史地理学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之基础上,探讨历史地理学中的较多领域的问题。同时,作者的研究不单论题广泛,还具有系统性,善于运用一以贯之的逻辑性来梳理、分析多方面问题。毋庸赘言,作者的这一学术上的特色是与他在本科时代求学的陕西师范大学、修完硕士课程的武汉大学、取得博士称号的中国科学院、开展海外研究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等不同的研究机构中积累学术训练的独特经历分不开的。在这些代表着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机构中的学习研究经历,无疑促使作者在学术上视野开阔、独辟蹊径。
此次出版的侯甬坚教授的第二部论文集与第一部论文集相同,或者说比前者更显著地体现了作者的学术魅力。该著作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综合性与系统性。其中涉及的论题,在空间上涵盖了中国西南地区、新疆、内蒙古草原地带等地,在时间上探讨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各篇论文的内容都是在扼要地总结前辈学者的多方面研究成果,明确当前的研究水平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经如此严谨的研究史梳理与明晰的论证而得出的结论,当然既客观又富有说服力,足以充分显示作者的分析能力之高超。
从该书的编排中也可看出作者的深思熟虑。开头是“理论探索”,先对整体进行理论性概述,其后进入分论,按“人类家园营造”、“长安城初探”、“统万城考察”、“环境史审视”、“环境变迁研究”、“纪念和怀念”顺序,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态变迁的地域性特征等历史地理的传统性论题、环境变迁等燃眉之急的课题、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学说史、曾亲炙教诲的学术大师的事迹等。作者所关心的领域之宽广与综合性分析能力之高深,以及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学统的继承人的特色等都通过这一精心编排而跃然纸上。
特别是开门见山地提出“理论探索”这一点,更体现出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博士称号的作者的学术特色。首先简明地梳理了历史地理学的特征与近年来的研究动向,指出历史环境研究是响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而起步并发展起来的。对构成研究之争论点的环境变化中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之程度也做了精当的归纳。正由于提纲挈领地论述了涉及历史地理学本质的理论性问题,使读者得以进行整体性展望,易于理解各篇论文。
在“理论探索”之后的各篇论文中,“人类家园营造”论述了云南红河哈尼族的梯田的历史与渭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史,“长安城初探”与“统万城考察”则基于对长安城与统万城的实地考察,阐述了人类史与自然史交错的城市史之特征。尤其是对统万城的分析细致入微,凝缩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统万城研究的当今水准。众所周知,由侯甬坚教授担任主任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核心之一。因此,通过该书中的“环境史审视”与“环境变迁研究”两部分内容可了解当今的中国环境史之研究动向与达到的水准,可谓奠定了今后研究的基础。在最后的“纪念和怀念”中,陈述了作者亲炙教诲的史念海教授与石泉教授之事迹。通过该文,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向代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两位泰斗求教时的幸福心情。
首次与作者相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正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念海教授处留学。印象最深的是在留学期间的1987年夏季,在西安的小寨召开的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在西安的研讨会上,我首次得以亲聆著名的谭其骧教授之教诲,并有幸与其后带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年轻一代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们促膝交谈,他们是葛剑雄、李孝聪、辛德勇、韩茂莉、吴宏岐、郭声波等各位先生。会议结束后,进行了野外考察。在造访秦岭北麓的名胜之地时,中国的年轻研究者们对我的温馨关照,言辞之中洋溢出他们对历史地理学的一往情深,至今仍难以忘怀。在那一天,我这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长达两千多年的承前启后的传统与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气息。沐浴着夏季阳光,站在微风吹拂的秦岭的森林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历史地理学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其后度过了20多载光阴,正如该书所象征性地体现出的那样,中国历史地理学取得了飞跃性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我们知道,中国的近代历史地理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在侯仁之先生、谭其骧先生、史念海先生、石泉先生等杰出的指导者之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而在步入21世纪的今日,又迎来了维系先学之学统,继承中国历史地理学之传统的新一代研究者的时代。作为引领新时代的学者之一,侯甬坚教授勤勉而为。在担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繁忙工作之余,他不断发表视野开阔、分析敏锐的论文佳作,并奋力培育新一代研究者。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学人理想。作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安,在相同的学术环境下求学,并对作者的学术与人品充满敬仰之情的笔者,能为其新著题写序文,实在感到无上的荣耀与喜悦。在此,谨向侯甬坚教授再一次集研究之大成表示由衷的祝贺,并预祝他日后硕果累累,以是为序。
目录
序言/妹尾达彦
理论探索
1.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述评
[附录1]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
[附录2]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
2.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
3.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
4.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
5.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
环境史审视
6.历史地理、环境史学科之异同
[附录]环境史研究异于环境变迁领域的研究
7.“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8.人类社会需求导致动物减少和灭绝:以象为例
[附录]从猎取到饲养:人类对付猛兽方式之演变
人类家园营造
9.人类家园营造的历史:初探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
[附录]寻找东方人类家园的营造经验
10.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
11.-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以渭河流域人民生计为例的尝试
长安城初探
12.长安城——人类史和自然史研究之胜地
13.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
统万城考察
14.统万城遗址:行政建置和人类居住的历史
15.统万城遗址:环境变迁实例研究
16.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
17.现阶段保护、研究统万城遗址的意义
18.近年统万城遗址的发掘调查研究及其保护
环境变迁研究
19.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
20.“人造沙漠”到“沙漠化”概念的实践过程
21.历史上面向新疆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移入过程——以引起环境效应的层面为中心
22.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
纪念和怀念
23.史念海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
24.先生的治学精神从何处来?——怀念石泉先生
25.批改作业:石泉先生指导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实例
后记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