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难收,海河流域、北京往哪里去

摘要:先天自然不足,后天发展过速,科技过重,人文偏弱,综合之下,水资源的持续产出功能逐步消失,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北京和它所依托的海河流域,已经出现生态崩溃现象。海河流域24座城市,在这一旷日持久的灾害面前几乎无动于衷,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广泛的危机意识,特别是每座城市都在规划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城市在不断扩大,人口规模在持续增长,海河流域不堪重负,这很可能酿成社会危机。

一、水资源衰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海河全流域各主要河流兴建大中型水库2000座,其中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94亿立方米,控制山区面积85%,控制海河流域径流量95%。受上游来水、降雨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华北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基本上成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全年断流干涸。以北京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为例,地表水来水量呈严重衰减趋势。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华北平原就陷入了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生态脆弱不堪。时至今日,这一状况仍未获得根本性改变。“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成为海河流域的惨痛现实。

北京市行政区域面积为1.6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自西向东分布着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其汇水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但却无法满足北京用水需求:在75%的保证率下,北京平均每年缺水16.4亿立方米,缺水矛盾突出,水资源透支严重。北京在多年连续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近年分别从山西册田水库、河北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西大洋水库、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紧急调水。

2007年末,北京地下水平均埋深22.79米,与1980年相比,储量减少79.6亿立方米,目前储量与1960年比,地下水减少了100.04亿立方米。

北京周边地下水超采更为严重,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正急剧下降:地下水埋藏最深的在天津,达到110米;河北最深的机井在沧州地区,达到800米;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被采空了。对地下水的掠夺性超采,已经使华北出现了生态恶化的问题,京津冀已形成了5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上世纪50年代为“根治海河”,人们在白洋淀上游的九条河流上建起了百余座水库。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洋淀发生了十余次干淀。

位于张家口北部拥有十万亩水面的安固里淖,2005年彻底干涸。60年来安固里淖曾出现过四次干涸情况,前三次分别发生在1965年、1971年、1984年,最后一次就是2004~2005年,干涸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首先,由于2002、2003、2004年没有大的暴雨,难以形成径流,因此安固里淖蓄水量不足,加上面积大,蒸发量大,出现了干涸的状况。其次,安固里淖上游修有四座水库,对水源的拦蓄,造成没有多余的水量流入安固里淖。安固里淖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其外围有多层弧线影像。研究认为,这样的影像是安固里淖退缩干涸过程的遗留痕迹,且可与干涸的罗布泊相对比。显然,从最大水面时可达27万亩到近几年彻底干涸,安固里淖的退缩干涸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安固里淖的干枯周期与北京发生的四次水危机同步。

二、水资源匮乏:北京如何发展?

1949年,北京400万人,现在1755万人。从GDP来看,1979年是100亿,现在是1.2万亿。经济连年高速增长,但年人均水资源仅为210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的1/10,世界人均的1/40,正在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北京恰恰也是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控制着北京地表水的92%,如果这两个水库水量很少,北京的发展就不可持续。海子水库从2002年到现在一直蓄水很少,原因是泃河上游的天津蓟县杨庄修建了一个拦截浅层地下水的“截潜工程”。

北京在如此缺水的条件下怎么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节水力度;2000年至今,扩大再生水利用、城市雨洪利用、开发深层地下水、开展五水联调(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雨洪水)。仅就近年而言,这些措施使得北京的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

北京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水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北京面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现实,通过改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十年来使水资源总需求量从40多亿立方米减少到34.5亿立方米。2009年北京的GDP达到1.18万亿,工业用水却从10.5亿立方米减少到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从16.5亿立方米减少到12亿立方米。惟一增加的是生活用水,由13亿立方米增加到14.7亿立方米。但生活用水增加并不是因为节水效果不好,而主要是人口持续增加(每年增加几十万人),以及环境的大规模改造和绿化所致,环境用水量已由0.4亿立方米增加到3.6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由0.4亿立方米增加到6.5亿立方米。

产业调整和节约用水,作用当然有。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城市规模效应正在吞噬结构效应和低水经济效应。明清时期北京的旧城面积是62平方公里,到2004年北京建成区面积达到1040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650平方公里。日益庞大的城市规模使承载它的水资源不堪重负。

城市规模扩张,主因当然是人口的增加。建国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加了四倍。庞大的城市人口和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使水资源消耗倍增,目前北京的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增长了75倍。按照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张影轩博士的计算,在年生活用水量为75立方米/人的情况下,北京人口承载力在500万~600万人之间,但是北京现在人口的就已经高达1755万人。

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北京还将扩大。那么,它所需要的水又从哪里来呢?北京城市所依托的环境是海河流域,海河是全国七大流域中水资源最少的流域,这里的生态变化事关国运,问题在于该区域的生态已经负债累累。海河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文明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近850年来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繁华举世瞩目。今天的海河流域,地跨8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这片国土扮演着与长三角、珠三角鼎足而立的角色,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金融、交通、教育、艺术中心,它的作用无可替代,而这派繁华所依托的关键因素就是“水”。

在这片不到国土面积2.25%的土地上,聚集了全国7.21%的人口和11.3%的经济总量。可是又有谁测算过我们为追逐物质满足,为这繁华付出了多大的生态代价?从历史尺度看,这个代价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挽回?我们可以做什么?

三、累积性生态灾难愈演愈烈

海河流域先天不足,上个世纪50年代年均水资源量410亿立方米,不足珠江流域的1/8。自80年代起,在干旱化影响下,海河流域的水资源进一步衰退,年均水资源量最低时减少到155亿立方米。面对1.3亿人口和24座不断扩大的城市,这一区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压力中。

大范围的地面沉降昭示着,危机在迫近北京。土地和人都是有生命的,人的血管里没有血了,人就要死亡,再输血也不会复活。进入80年代以来,北京所依托的流域,其中21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成千上万的坑塘被垃圾填埋而消失;白河昔日波浪宽,今日河道变农田。上世纪50年代以前永定河经常洪水泛滥,到了现在这几乎成为历史;干涸断流过去是偶发现象,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常态。曾经流淌了几十万年的永定河,今天真的从此永定了!不仅仅永定河如此,曾经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内湖,今天已变成了庄稼地;官厅水库东库区,现在已经干涸成一条涓涓细流。北京在“喊渴”,就像患了糖尿病,喝多少水都不够。

与北京相比较,天津就像患了“肾衰竭”,湿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上世纪20年代的46%,衰减到2000年的11.6%。今天的天津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水资源总量15.7亿立方米,城市供水依靠引滦入津和应急引黄济津,水资源短缺成了制约天津发展的主要因素。

除北京、天津外,海河流域其他地区又如何?山西,除了旅游业之外,七大支柱产业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行业都是高耗水型的,煤电与人争水,河流变成漆黑状态,水污染加剧着水短缺。大同出现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大同市的御河,历史上曾是水量十分丰沛的河流,近年来也常常干涸。朔州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也不容乐观,形成了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在册田水库下游的东风灌渠,几十人挤在渠里洗衣,原因是一年四季只有这几天渠中有水。百姓的生活因生态退化而一步步陷入贫困和艰难,桑干河边两位老人一前一后正在吃力地拉车,因家中的浅水井打不上水来,只能到远处拉水吃。

河北平原1950年湿地面积111万公顷,到上世纪90年代末减少到6.7万公顷。流域内194个超过1万亩的大型天然湖泊绝大多数已经干涸。其中,12个大型平原湿地面积,从2694平方公里,衰减到538平方公里。官厅水库上游的洋河、桑干河,因自然生态系统失去生命循环,真可谓是“小河无水大河干”。永定河下游河床变成了马路和农田,“人进水退”。为了获取地下水,1997年底,河北省已经打机井82万眼,许多地方都在打深层水,对水的索取已经超出自然系统的持续产出,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地质灾害已经初步显现。

在内蒙,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正在飞速发展。

在河南,地表水的衰减加剧了人类对地下水的索取,海河流域地下水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的状态,目前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低于海平面,形成严重的地面沉降,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海河流域,中国高速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只要重化工在海河流域这片土地上扮演支柱产业的角色,只要少数人在这个产业中获得暴利,将环境破坏的代价扔给平民百姓,人们就无法指望污染可以降下来,污染就是整个这片国土的第一杀手。

结语

先天自然不足,后天发展过速,科技过重,人文偏弱,综合之下,水资源的持续产出功能逐步消失;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北京和它所依托的海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崩溃现象。中国水科院裴源生先生警告,按照目前开采规模,浅层地下水在80年内将完全枯竭,深层地下水10年左右将会完全疏干,从而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最令人担心的是,海河流域24座城市,在这一旷日持久的灾害面前几乎无动于衷,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广泛的危机意识,特别是每座城市都在规划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城市在不断扩大,人口规模在持续增长,让缺水的海河流域不堪重负。这样很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面对累积性生态灾难的严峻威胁,整个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不了解历史,就将重演悲惨的历史;不面对现实,就将困惑于严峻的现实;不选择未来,就将被迫忍受灾难的未来。

● 王建,北京水资源专家,曾供职北京市环保局。

来源: 《绿叶》    大学网转载:2012年5月22日 09:12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