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密码——中原凹穴岩画(组图)
岩刻画:人类艺术的瑰宝
罗伯特·G.贝德纳里克
【核心提示】中国岩刻画探索的最新进展出现在河南省,这里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凹穴。在中原地区,凹穴的重要历史价值正被逐步发现。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发现过岩刻画。岩刻画是通过凿刻岩石形成的,与岩石绘画相比,存留时间更长。岩刻画制作很困难,在花岗岩和石英岩等比较坚硬的岩石上更为明显。
岩刻画分布很不均匀,在干燥地区,如沙漠、半沙漠和草原地带,发现的要多一些。在撒哈拉沙漠、中亚、中国北方、安第斯山、美国西南部、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等地,岩画分布最为集中。
我们对凹穴岩画知之甚少
最常见的岩刻画,被称为凹穴,是在岩石上捶打出的半球形凹陷,一般直径在2—10厘米,深度为1—3厘米。凹穴岩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印度中部和非洲南部发现的凹穴有数十万年之久。它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世纪以后同样常见。巨大的时间跨度,使其无处不在。不过,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我们对凹穴岩画仍知之甚少。
大部分岩刻画位于露天场地或部分受保护的地方,如岩石洞穴。但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很深的石灰岩溶洞中。在封闭性的保护环境中,它们至少已存在1万年之久。很多冰河世纪的岩刻画位于露天场地,只有在比较耐风化的岩石上的岩刻画被保存下来,较软的岩石,如砂岩、灰岩、片岩则均不能保存如此长的时间。目前已知的较古老的岩刻画大多发现于极其坚硬的石英岩上,且拥有充分的保护(山洞),如印度的礼堂洞。
推测岩刻画的年龄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能确定。研究人员的分析只能依靠岩刻画的实际表面和大量可能与之相关的材料,如土壤覆盖、地衣盖,或用以解剖地质的土地裂缝进行推测。在追溯岩刻画年代时,精密程度需依靠所据材料的可靠性。
资深研究者有一些粗略估计岩刻画年代的方法。一种是基于经验规则。任何岩刻画的耐风蚀程度,均与它的创作时间成正比,如在完全变质的石英岩上创作一个凹穴需要用石锤进行约4万次击打,而在比较柔软的片石上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凹穴只需要100次击打。这意味着,在相同风化条件下,磨损石英岩凹穴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刻在片石上的凹穴多用400倍的时间。这就可以依据岩石属性粗略判断岩刻画寿命。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研究岩石艺术的涂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涂层会日益变黑,直到和周围的岩石表层颜色一致。在最干旱地区,岩刻画涂层变黑需要2000年到500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也可以随着变量(特别是气候)的变化,相应缩短。
关于岩石艺术年龄的考古推断出现过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导致了不必要的歧义。科学家研究岩刻画的主要工具,是地貌学和地球化学学科,以及从其他学科领域借鉴而来的技术,考古能为这项研究工作提供的支持有限。
中国岩刻艺术被逐渐重视
中国拥有很多有趣的岩石艺术。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岩石艺术在世界岩画学界还是完全未知的。事实上,对岩石艺术最古老的记录来自中国。韩非子首次记载了他对岩石艺术的观察。约700年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记录了中国各地大量的岩画艺术点,甚至还提到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的岩画艺术。
伴随中国岩画艺术研究协会(RARAC)的成立,以及与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IFRAO)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岩画艺术迅速走向世界。
中国岩刻画探索的最新进展出现在河南省,这里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凹穴。在中原地区,凹穴的重要历史价值正被逐步发现。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发现超过1万处的岩刻画地点。利用交叉断代法和微腐蚀分析法,巨石(竖立石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岩刻画被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是中国为数不多但较为可信的岩石艺术测年方法。
(作者系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主席)
2012-5-10 9:24: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