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密码——中原凹穴岩画(组图)

  中原岩画全面普查启动
  
  2012年4月1日,对于中国岩画研究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教授及20多位岩画专家和岩画爱好者齐聚河南,并在其后20多天里,对河南方城、叶县、南召、舞阳等地的中原岩画进行全面普查。
  
  这也是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继2011年12月11日成立中原岩画课题小组之后进行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研究活动。在此之前,该课题组已经对具茨山岩画进行过科学、精密的调查统计。专业的学术调查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中原岩画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包括具茨山岩画和南阳盆地周边岩画在内的中原岩画,因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其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学术界和艺术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曾对中原岩画进行过科技手段的检测。数据显示,中原岩画距今最少有4000年历史。此外,中原岩画统计的最重大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中原无岩画”这一空白将被填补。
  
  中国岩画虽然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古籍中早有记载,但直到近年才为国际岩画研究者所认知。而对于中国岩画的分布区域,学界一直持有的观点是,仅存在于我国的边疆地区,中原没有或者几乎是没有岩画存在的。我国著名岩画专家陈兆复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国岩画发现史》一书中,根据当时的已知资料,把中国岩画分为东北、内蒙古地区,宁夏、甘肃、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包括港澳台)等六个地区,并未提到中原地区。
  
  中原岩画引起学界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区以人像、动物图像为主,表达狩猎、舞蹈、战争、游牧等主题的岩画,而是大规模以大小不一、排列有规律的凹穴岩画为主要内容。这些凹穴大多被研磨在硕大的花岗岩、石灰岩等岩石上,有单凹穴、多凹穴、双排凹穴、梅花状环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网格、字符形、具象人等。有的凹穴深达十几厘米,浅的约有二至三厘米。大凹穴的直径往往也能达到十数厘米,小凹穴的直径也有四五厘米。
  
  与具象岩画相比,这些抽象的凹穴岩画显得神秘而陌生。这些凹穴究竟蕴涵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远古祖先的历史和深刻含义?学界至今仍无确切答案。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对中原出现的大规模的凹穴岩画解读大致有四种:祭天活动的遗存、生殖崇拜、抽象文字、星象示意。其中,生殖崇拜是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解读。大小不一的凹穴被认为是女性的生殖器,凹穴的数量多,意味着女人的多产。据调查,至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印第安人那里,女人生小孩前,仍要在山上祈祷并随之创作凹穴岩画。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可以证实研究者认为凹穴岩画系“生殖崇拜”这一论断。
  
  具茨山上也有一处带有明显生殖崇拜的岩画。在一块巨石上,有3个小人、1个网格及6个凹穴。其中,岩石北部两个小人双腿分立,中间有一个菱形穴,有推测认为是女阴或者代表女人所生的孩子。在岩石西北部的小人,则具有明显的男性生殖特征。从这幅岩画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凹穴岩画代表着抽象的生殖崇拜,那么这个时期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繁育过程是“父施”然后才“母生”。这标志着古人对生死过程的认识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中原岩画独特的风格及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正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和学界的重视,关于中原岩画的研究探索之路也正在铺开。中原岩画之谜是否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得以破解?而这个谜的解开,必将有助于推进中原文化研究,并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开辟新的路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