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密码——中原凹穴岩画(组图)

  两年间民间考古队收获丰硕
  
  马宝光说,他并非最早发现中原岩画的人。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些民间岩画爱好者在新郑、新密和禹州交界的具茨山上发现有数不清的凹坑遍布于山上的石面上。而具茨山岩画真正走进大家视野则要到2008年以后了。那时由新郑市政府联合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先后对具茨山岩画作过全面普查。
  
  2009年7月5日,同样拥有具茨山岩画的禹州市率先向外宣称:禹州市具茨山的九里山、崆峒山、大鸿寨、荟萃山等区域,不仅发现有岩画,还发现了远古巨石建筑遗迹。第二天,新郑市也发布消息:新郑具茨山新发现巨石文化遗存。此后,禹州、新郑、新密三地为岩画归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偶然的机会让原本仅仅是了解具茨山岩画的马宝光开始了岩画研究。2010年春节,马宝光到南阳方城县探亲,听亲戚说附近的山上有“仙女脚印”。因为当地出土过恐龙化石,马宝光当时以为是恐龙足印。于是,他赶到方城县清河乡沙沟村的小山岗上进行考察。
  
  “我见过具茨山岩画。我一上山,就认出来这不是‘仙女脚印’,也不是恐龙足印,而是‘凹穴天书’。”接下来,马宝光便以清河乡为中心,开始了他的中原岩画考察。
  
  因个人能力有限,他曾组建了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民间考古队。这些队员中有工人,有农民,也有马宝光的学生。他们无偿、自愿加入考古队,每人配有简单的照相工具——手机、家用相机等。为了不让队员白费气力,马宝光总是自己先上山探路,认为有考察价值,才让队员们拉网式地在山上展开调查。
  
  2010年2月至今,马宝光和他的民间考古队已在河南的10个县市共发现“天书”近3万处,种类达3000余种。这些岩画在形态上与具茨山岩画一样,在数量和种类上比具茨山岩画更多、更丰富。对于马宝光的岩画调查工作,具茨山岩画考古课题组组长宋豫秦这样评价道:“乃中外岩画考古之里程碑,奉献精神和坚韧意志乃自学成材者之楷模。”
  
  对于马宝光的调查成果,方城县、新郑市等地方政府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但也有的地方和文物部门表现出了冷漠。马宝光表示,岩画的考察,费时费力费财,见成效慢,研究起来也有难度,很少有人愿意碰这个“硬骨头”。凹穴岩画虽然出现时间比较久远,但是直到近年才逐渐被发现。百姓即便知道有这样的事物存在,但是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也没有在意;而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疏于开展这方面工作。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吹雨淋,这些凹穴岩画风化程度日益严重,有的已经模糊甚至消失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