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目录、后记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王星光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

 

目录

农业史研究

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

关于耦耕问题的探讨

中国古代中耕简论

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

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

《吕氏春秋》与农业灾害探析

《齐民要术》与商品生产探析

《齐民要术》与大豆种植及加工技术

刘淳《农病》探析

风能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利用

中国古代花卉饮食考略

略论农业考古学在中国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环境史研究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略论生态环境对先秦水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

《考工记》与临淄齐国都城的相关探讨

《说文解字·风部》对风的认识

1213年“汴京大疫”辨析

明代黄河水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略论吴其溶的治淮方略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黄河与中国科技文明

中国古代生物质能源的类型和利用略论

略论中国古代的海溢灾害

后记

后记

 

    本书汇集了笔者研究中国农业史和环境史方面的部分论文28篇。细想起来,如果从l985年和陈文华先生合作发表《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生命力》一文算起,笔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已有26个年头。当然,如果从师从荆三林教授学习中国生产工具史来算,时间已逾30年。当1987年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盛会,并成为该学会的首批会员,从此也更为主动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农业起源、农作物、农业工具、耕作技术、农学著作、农业考古等。尽管在笔者的学术生涯中,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拓展,涉及的领域牵连到科技史的许多学科,也曾于l995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技史求索》专集,但始终没有脱离过农业历史这一基本的研究领域。而农业是与生态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生产活动,笔者在研究农史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关注到环境问题。笔者在1992年申请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把黄河作为科技发展的生态环境背景所进行的初步研究,其最终成果《黄河与科技文明》已于2000年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而从2000年至2003年,笔者在师从李民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着力关注环境史,学位论文《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可谓这方面研究的尝试。在长期的学术研习过程中,我深切感悟到,研究农史离不开环境史,而环境史研究更能开阔历史学的研究天地,更能增进人们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更能体现学者的人文关怀和史学的学术价值及社会价值,这也正是笔者乐此不疲之动力所在。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李根蟠先生是我一直仰慕的学者,他在农史学和环境史学科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他提出“人类回归自然,自然进入历史”的观点,不啻是向环境史研究的茫茫征程投射的一道亮光,他的研究论著常常起到学术风向标的引领作用。李根蟠先生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作序,这是对我莫大的关怀和鼓励,为此我深表谢忱。

    本书中的论文除了笔者独立完成外,也有一些是以第一作者身份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合作者多是我的研究生,有李秋芳、徐栩、司庆达、高歌、杨运来、吴芷菁、柴国生、李钰、符奎、贾兵强等;而彭勇同志曾听过我的课,现在已经成了大学教授。这些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法就是在学业上给他(她)们压担子,让其承担科研课题而尝试学术研究,研究过程虽然艰辛清苦,但其中更有师生间相互切磋、畅言争辩、灵感闪烁、教学相长的愉悦。我愿借此机会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

    笔者的母亲职淑敏是最早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并一直勉励我学业上进的亲人。记得我在1991年以主编之一的身份编写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吴其溶研究》一书时,母亲还为我临摹了书中的插图。辛卯正月之末,母亲不幸仙逝,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我愿在此感谢她的养育之恩,并永远铭记母亲的教诲。

    大象出版社的杨天敬编辑及本书的相关编校人员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讹和不足,万望读者不吝赐教。   

王星光    2011年6月

本坛首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