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栈道开画卷 绝壁秀水刻诗篇:探寻古代山区“高速公路”之一

  

 

秦岭古栈道自西向东逶迤千里,沟通南北,宛如中国的血脉。“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记录了古代秦岭的陆路交通景象。如今,拂去岁月的尘埃,沉睡在萋萋荒草中的秦岭古栈道仍在诉说着沧桑的过往。

  秦岭古栈道,蜿蜒在秦岭山脉,贯通南北,被誉为中国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融合、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栈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栈道泛指关中巴蜀通过秦岭、巴山的道路,诸葛亮谓“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汉中博物馆原馆长、被誉为“石门守望者”的郭荣章先生则说:“何谓栈阁,即在陡峭的山崖间,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

  据《唐代交通图考》载,大的秦岭古栈道有5条,包括秦岭蓝田武关驿道、子午谷道、骆谷驿道(也称“傥骆古道”)、汉唐褒斜驿道和汉中通秦川驿道。历经风雨沧桑,秦岭古栈道如今安在?早春时节,本报记者前往莽莽秦岭中找寻先人的足迹,踏访曾辉煌一时的秦岭古栈道。

  褒斜栈道重现历史沧桑

  记者一行从西安出发,沿西汉高速,探访古道最为集中的汉中市。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距汉中市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也即褒斜道的起点。据介绍,褒斜道兴建始于殷周,是古时关中通往汉中、四川最著名的交通要道,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据传就发生于此。

  记者沿蜿蜒的山路前行。河水的另一侧矗立着陡崖,远远可以望见凿石架木修建而成的木质栈道。这些仿古栈道重现了千百年前伟大建筑的奇崛。整个栈道上面为绝壁,下有滔滔不绝的褒水。在悬崖峭壁上遍布形状、大小不同的方孔。在询问当地的百姓后,记者了解到,大方孔为铺设栈道路面所用,小方孔则用来安放支撑路面的支架,形成了中国最为壮观的“空中走廊”。

  在褒斜道上,石门是栈道最险最奇的地方。据当地人介绍,石门是东汉年间采用“火烧水激”方法开凿成的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是沟通中原、西北与西南的交通要冲。现在的石门水库是以灌溉、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石门附近有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的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最为著名的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很多著名的石刻现收藏于汉中博物馆。馆内设有褒斜古栈道专题陈列室,全面形象地展示了褒斜道的概况,在陈列室内有古栈道的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关于褒斜道的情况,馆长冯岁平给记者作了详细介绍:褒斜道纵贯秦岭,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当为栈道之冠,其与长城、大运河同被誉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程的奇迹。如今这里残迹不存,为修建水库,百里绵延的褒斜古栈道尽淹没水中,只剩下西崖半山上的鸡头关因地势高且是坚岩巨石而得以保留。在大坝外用现代手段复原了一段古栈道,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桩、木板、索桥和隧洞。

  在出秦入蜀的栈道沿线峭壁上,有相当数量的摩崖石刻,大多记载了当初栈道修治的实况。其中尤以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之一、陕西省南部汉中褒成褒斜栈道南口——汉代石门隧洞内外的摩崖石刻群最为集中。这些石刻文字现保存在汉中博物馆内。陈列室的管理人员介绍道,这些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最伟大的宝库之一,曹操的《衮雪》字迹清楚、神韵依旧,《石门铭》则凸显了石刻的书法艺术价值。石刻长廊穿越历史隧道,流传下来,铭记着古代先民在这条古道上千百年来不断进取的业绩。石刻为研究汉魏时期蜀道走向、治理规模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文学史和文献学的研究,以及对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探索均有重要价值。

  离开汉中前,记者拜访了郭荣章老先生。谈到古栈道的作用时,他提到,古栈道使秦岭天堑得以跨越,沟通了关中与巴蜀,把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连接起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秦岭古栈道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融合和多元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傥骆古道记载原始风貌

  从汉中坐县际大巴,约1小时就到了洋县,傥骆道南口就位于洋县傥水河口,经佛坪县,至傥骆道北口周至县西骆峪,长约240公里,是长安城到汉中的诸条古道中最快捷险峻的一条。据说,这条奇险的山路,翻过了五六座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从老君岭到都督门之间,道路一直沿太白山南侧迂回,上上下下,极为艰难。

  据洋县文史馆工作人员介绍,李白诗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指就是傥骆古道。这条古道上留有历代文人的文墨,周边地区也流传着关于栈道和文人的典故。陆游曾为此写下“千艘漕粟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的诗句。

  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傥骆古道是秦岭古道中唯一没有被现代化公路和城镇淹没的,至今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介绍,傥骆古道上至今仍存有大量文物古迹。记者一路探寻,在周至县关岭梁以北的西骆峪河谷段,八斗河、大蟒河、父子岭段、厚珍子一带黑河上游河谷段和都督门胥水上游段等处,多有栈道、栈孔、石砭路、栈桥等遗存。鼓轰潭附近的大蟒河两岸,分别有1米多高的石桩3个。大蟒河公路桥旁河床两岸及河心巨石有桥柱孔遗迹数个。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栈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西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为使臣赴任述职、商贾南北往还等官方或民间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各种活动在蜀道沿线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记者驱车前往傥骆古道北口周至县西骆峪,刚刚进入骆峪谷,就在谷沟狭窄的岸边上发现了一溜小石窝,即是古栈道遗迹。

  作家叶广芩曾这样描述傥骆道:“……著名诗人杜甫留下诗篇说:‘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齿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它凝聚了太多的历史,隐藏了太多的人物故事,不少有文化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古道却从没有敞开胸怀拥抱容纳过众人,为此,它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更加悠远缥缈。”

  历史文化积淀千年栈道

  秦岭古栈道多见于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饱受战火硝烟的摧残。李白在《送友人入蜀》中对栈道有这样的描述:“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寥寥数语,栈道之艰险跃然纸上。依山而建、依水而行的秦岭古栈道把中国的南北连成了一线,战争的风云在这里上演,物资在这里流动,文化也在这里交流。

  栈道曾是西部最有影响、最为繁忙的交互传播线路,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往来。对于秦岭古栈道在南北方人民交往中发挥的作用,郭荣章解释道,秦岭古栈道沟通南北,融会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促进了沿途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交流。

  秦岭古栈道被认为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传递带。古栈道文化,除了数千年积淀的历史遗存,还包括蜀道沿途摩崖石刻、题名纪事、篆刻书艺等。从曹操在褒斜道上留下著名墨迹《衮雪》开始,历代文人墨客在秦岭驿道留下的诗篇题迹难以计数。这条艰险的栈道上,留下过李冰、蔡伦、文同、陆游等先贤的足迹。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栈道使蜀地方言与相邻的汉江上游地区方言在接触与交融中共同发展。关中地区方言通过秦岭南北的交流,深刻地影响着古道沿线地区。例如,今宁强、南郑、西乡、城固部分地区深受西南官话的影响,具有典型成渝片方言的特点。

  栈道写满了历史。“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陈仓道曾在秦末楚汉争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烽火戏诸侯,幽王失天下”则发生在褒斜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道因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经过而得名……

  千百年前的荣耀或艰辛,都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

  双重价值复兴秦岭栈道

  记者沿高速公路,穿越隧道、翻越秦岭,古栈道的栈孔遗迹不时映入眼帘。

  今天的高速公路,无论是在线路设计上,还是在整体规划上,都不难发现秦岭栈道的影子。例如,今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县段和川陕公路凤县至汉中段大致沿陈仓道修筑,今西万公路(西安至四川万源公路)大致沿子午道修筑,西(安)界(牌)公路大致沿蓝武道修筑,周(至)城(固)公路大致沿骆谷道修筑。

  秦岭古栈道兼有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两种景观资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专家朱立挺认为,开发秦岭古栈道资源要以主题景观为主。修复历史上有记载的部分驿站,复原古道原有的景观,增加可信度;拣选有关古道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层面挖掘古道在文化上的内涵,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考察、收集、整理当地的民俗、方言,研究古道文化的形成原因、承传性和连贯性,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恢复古道沿途和大的节点上的宗教建筑和民居,尽可能复原当时的生活图景。

  此外,秦岭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基地。古栈道大部分蜿蜒于秦巴山区的高山峡谷、激流险江之间,清澈的溪流、雄伟的山水风光使得蜀道具备了优越的生态资源。长安大学旅游系教授席岳婷认为,“栈道是‘活态’的大型古代交通系统,沿线分布着众多自然与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不断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景观,在时间空间上体现了文化线路遗产的典型特征;栈道文化线路遗产突破单体遗产的范畴,以更具生机的要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更大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拓展延伸,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升与把握栈道遗产的整体价值”。

  秦岭古栈道自西向东逶迤千里,沟通南北,宛如中国的血脉。“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记录了古代秦岭的陆路交通景象。如今,拂去岁月的尘埃,沉睡在萋萋荒草中的秦岭古栈道仍在诉说着沧桑的过往。

2012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75期 作者:耿显家 孙文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