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市场:云南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机遇

  以色列曾经有一个寓言故事,“一瞎子打着灯笼走路,别人问,你又看不见路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他说我不是照我自己的路,而是为了别人发现我自己。”深谙过去三十年对外开放经验的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区域合作处长杨晔在2009年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道:“云南的对外开放,不只是打起灯笼给自己照路,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别人发现自己。”

  2009年7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总体格局的高度,做出了“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部署。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国家提出的 “西部大开发”战略就要求西部落后省份要有新思路,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时期,云南省如何把握建设国际大市场的机遇,建设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并充分认识到困难和挑战,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传统与历史变迁 

  一个好的传统,有着无穷的历史魅力。而根植于地区优势特点的对外传统,不仅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保证,也是这个地区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国际权威的经济史家李伯重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创造 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其他地区也陆续开放了,为什么不能创造经济的“奇迹”?他认为这是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沉淀所致。明清以来,中国的江南地区一直是工商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这里的土地孕育着经济发展所需的诸多条件。改革开放的政策只是释放了这个地区所蕴藏的巨大经济能量。【1】

  我们知道,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着深厚的对外交流传统和经验。据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云南就曾与南亚、东南亚发生过密切的经济联系。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正在西域进行凿空之旅的大汉使者张骞竟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发现了来自我国西南地区的邛竹杖、蜀布,就已感觉到中国的西南必有一条通往印度的道路,于是这条道路就这样发现了。后世学者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深谙云南历史的学者认为 “布币之路”的叫法可能更为恰当【2】。张骞回国后建议汉武帝打通通往西南地区的西南夷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因而使得一条从成都,经过云南,在到达印度的官方南方贸易通道正式开通。由于道路的开辟,沿途的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

  历史就是这样,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驶过。因为这条“布币之路”的发现和开通,使得中国的丝绸、蜀布、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出,而国外的贝币、琉璃、宝石、翡翠、光珠等又不断的输进来。通过历史的发掘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其实这条南方“布币之路”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老的历史—商代时期。这足以证明云南的先民在很早的时候便酝酿了对外交往的传统和积淀。

  可以说整个古代时期的云南是在用“两条腿”在运转:一条是通往内地的国家向心力和经济发展之路;另一条便是与东南亚和南亚之间充满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国际通道。先说第一腿,云南自战国时期开始便慢慢开始纳入中原的政治范围和经济范围,汉晋时期云南曾作为巴蜀经济区的一部分闪耀中国的西部【3】。但是云南自身的文化特点一直存在并坚持着,这就是为什么云南长期能够割据西南的历史原因。直到明清时期,云南才开始与中原内地保持文化的趋同性。而云南一直延续的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是云南历史的一个鲜明特点,同时也构成了云南历史文化运转的“第二条腿”。云南大学吴晓亮教授指出“云南在历史上,贝币的使用、青铜器型、佛教流布等经济文化方面就体现了开放并与世界交往的特点”【4】。而这种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痕迹至今还印刻在云南的许多方面。

  20世纪30年代,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时刻的考验之时,云南的地缘优势和对外交往传统成功挽救了当时极其虚弱的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滇缅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陆上“输血线”,它建成的意义足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伟大奇迹相媲美,因为这条公路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抗日战争能够持续下去。而“空中输血线”驼峰航线所经过的某个高原山林间至今还残存着中外飞行员共同御敌的骨骸,这难道不是中外交往的最好见证吗?

  新时期,我们再次聚集在这条沉寂已久的西南国际大通道。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封闭,云南的对外交流传统丧失殆尽,但是云南百姓求取发展的雄心是没有改变的。通过近十来年的大力发展和建设,云南的交通和经济状况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在现实面前,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目前云南省的经济状况显得依然落后。以2009年经济数据为例,云南人均GDP为13539元,远低于25125元的全国人均水平;云南进出口贸易总值为80.19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仅为0.36%。其中,云南与南亚外贸总额仅5.4亿美元,占中国与南亚外贸额的0.8%。

  二、国际大市场的内涵与建设

  自古以来,云南便与南亚、东南亚同属一个完整的区域市场,因而历史的有益经验我们可以用来借鉴。目前学界许多人认为建设国际大通道和国际大市场是属同一个概念或者区分不大。但正如云大教授林文勋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建设的不仅仅是一条国际大通道,而应把谋篇布局集中在建设全方面的市场体系中来,这需要我们更大的勇气和魄力【5】。

  在我看来,国际大市场的内涵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设完整的国际大市场,而非仅仅是一条国际大通道。我们知道交通的完善,确实需要很大的投入,尤其是构建在云南这样的复杂地形之上。然而,没有大布局、大视野就没有大发展。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其战略地位和地缘优势不言自明。经济长期的落后使得我们容易满足于交通建设的成就。但是从长期来看,只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交通脉络才能广泛吸引外资。例如金融市场的建设,我们要吸引外资,鼓励外国银行的入境,相关的制度环境建设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二是云南作为边陲省份,我们建设的国际大市场不仅仅是为了停留在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交流和市场建设层面上,而更应把市场扩展到整个西南乃至整个中国,或者说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拉动国内国外的市场枢纽链,而非仅仅局部的市场体系。2004年,中国-东盟“10+1”合作的一个重要实体成果——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新世纪之初才参与进来的广西获得了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权,让云南方面倍感失落。这也让云南认识到,“云南的对外开放要引起国家的重视,必须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可以说云南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较为失落的地位。俗话说多难才能兴邦,云南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更离不开百姓的力量和传统文化的力量。

  近代的云南,可以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和枢纽。中心城市昆明是全国商品和世界商品的集散地,而且金融业极为昌盛,云南境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兴起了一大批著名的商号和马帮。有人论述到云南之所以有能力承担这种前沿和枢纽地位,与云南市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历史再度走进这样的关口,当今我们要建设的国际大市场就是以国家的战略和政策支持为依托,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商品贸易和经济联系,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够辐射国内国际的市场体系。

  近年来,云南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大交通建设的力度,市场也不断完善。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0万公里,比2000年底的10.9万公里增加9.1万公里;高等级公路80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12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加5688公里和1603公里。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为2491.3公里,其中准轨1830.5公里,电气化铁路1369.5公里,复线铁路142公里。昆明新机场开工建设,云南目前拥有民用机场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6】。基本形成了公路“七入滇四出境”;铁路“四入滇一出境”;航空以昆明为中心、覆盖省内、辐射国内主要城市,形成了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自2008年以来,云南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显著增加,市场也不断成长。但是梦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国际大市场对于云南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摆在“彩云之南”云南的面前挑战和困难依然不少。

  三、机遇与挑战

  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曾经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做过专门研究。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个死水倒流的工程,很难实施”。十多年后,他的想法为现实所改变。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甚至超出了决策者的想象。鉴于此,2010年中国的决策层又做出了新的判断。“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为西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提供了新契机”,并提出了新的战略思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路大通道,构筑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新格局”。

  在所有的沿边对外贸易当中,可以说经济战略意义最深的就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成长,“马六甲困境”(国际石油通道)的不断显现,云南通向印度洋的通道其意义已经非同一般。加上西藏和南亚的局势,国家势必会加大对云南的扶持力度。据政府研究室人员介绍目前,中国至少1/3的贸易量通过印度洋,之后可能2/3的贸易要通过印度洋来实现。印度洋将在我们国家的未来经济国际空间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云南应该趁势抓住这一有利的机会,迎难而上。但是我们也应正视我们当前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找出对策,进行解决。

  挑战之一,云南乃至西南的交通状况。作为内陆高原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云南全省总面积的94%。区内高山深谷相间,山川湖泊纵横,横断山脉、哀牢山群、乌蒙山系高耸入云,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奔腾湍急,6700米高差形成的遍布全省的大峡谷,这一切严重制约云南的交通和对外联系。长期研究云南交通史的陆韧教授指出历史上尽管云南高山大川纵横,但是大山内部依然有小的联系。所谓的“外封闭,内联系”的印象特别明显。据了解,云南省的交通状况在面对宏伟的战略构想时显得捉襟见肘。全省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不到3.5%;通边、出境的铁路仍然只有100年前建的昆河米轨铁路。连省的铁路虽有贵昆、内昆、成昆和南昆铁路,但均为单线铁路,通道能力严重不足。目前云南铁路运输日均装车需求11000车,但准轨仅能满足2000车左右。这些还仅仅是账面上的数据,道路的状况和承受能力还没计算在内。可以说云南的复杂地形是阻隔云南人对外交往的天然屏障,如何战胜这道天堑,成了我们首要的任务。

  挑战之二,周边国家经济的落后以及制度和政策延续性的难以保障。学者在展望云南的对外交往宏图时,往往显得很是兴奋。实际上,由于周边国家局势的不稳定和经济的落后,使得云南对外交往的步伐显得异常的沉重。据《瞭望》周刊一记者对德宏州瑞丽市姐告边境贸易区的调查了解。尽管刚开始有着国家政策的优惠,但是姐告依然没有发展起来,这个边境贸易特区街道没有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相反冷清和空场显得令人较为失望。究其原因是由于周边国家的落后和国家制度缺乏保重所致。进出口贸易占全国对缅贸易的25%以上,占云南对缅贸易的68%以上,出入境人员及车辆占云南陆路口岸的54%以上的“姐告特区”走向荒废,令人痛心。这使我们感觉到周边国家经济的落后,会使得云南对外开放的深度遭受巨大的挑战。加上制度和政策的反复和缺乏保证更加剧了云南对外交往的困难程度。

  挑战之三,复杂的南亚和东南亚形势。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在现实的国际关系当中,经济有时会沦为政治的附庸。2004年BCIM(1999年,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创建的经济合作论坛)第五次会议上,云南方面希望将BCIM从民间层面的二轨机制推进到国家层面的一轨机制。对此,缅甸和孟加拉国都非常支持,唯有印度不同意。一直以来印度对中国抱有较重的戒心,南面的越南和中国一直存在着诸如边界、南海岛屿主权等许多利益的冲突,加上美国也穿插其中。使得云南的国际大通道蒙上了许多未可知的阴影。对此,许多的国际问题专家也提出了相关的阐释和策略。但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在现有的国际形势下是会一直存在的,像今年建成通车的大理-丽江铁路,印度人即视为中国准备加大在东南亚、南亚的力量而有所紧张。

  总之,我们知道任何伟大的创举都必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付诸实施所需要的勇气和魄力则更大。自古以来,云南人以不屈的精神克服着上天给他们的壁垒,从大山里不断走出来,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而今,沧桑已逝,铅华涤尽,支持云南的不仅仅是那山里的各民族百姓,更有强大的祖国母亲在背后作为我们坚强的支撑。新时期,我们需要大胸怀,也要有更大的耐心,以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披荆斩棘来建设属于云南的国际大市场,属于中国的国际大市场。


注释:

【1】李伯重《“江南经济奇迹”的历史基础——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一文,2010年8月15至16日李伯重于复旦大学召开“明清以来江南城市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的研究报告。

【2】林文勋《从历史发展看云南国际大市场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思想战线》2001年03期。

【4】吴晓亮《20世纪前期云南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04期。

【5】林文勋《再论云南国际大市场的构建》,《思想战线》2010年04期。

【6】数据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第31期。

  •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