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缘何盛行物文化

  2月2日,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玛丽·拉文(Mary Laven)在其最新研究“虔诚的物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虔诚的物文化.l400–1600”(Objects of Devotion: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talian Renaissance Piety,1400—1600)中,分析了物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原因。此研究项目得到利华休姆信托基金会(Leverhulme Tmst)资助.是该基金会旗下的重要课题.

  所谓“物文化”,一般是指文化的物化形态,在英文中与“物质文化”是同一个词。但拉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物件”与艺术品.透过这些具体的“物”来探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宗教背景,因而其内涵较中文的“物质文化”一词狭窄。拉文认为,人们一贯视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崇尚物的时代,这其实是后人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的误读。十字架、宗教画像等宗教物件为何在当时大肆畅销?在那个时代,宗教物件到底有何意义?对此,需要作出新的更深层次的解读。

宗教物件盛行的年代

  拉文主要研究了蕴涵宗教意义的物件——“还愿像”(ex votos)和神幻读本。目前,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的托伦蒂诺(Tolentino)完整保存着近400幅产于15—19世纪欧洲的木版画,这些画作均属于“还愿像”。根据拉文的解释,ex votos是拉丁语.有“为许愿、还愿”之意,“还愿像”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人祈福、还愿。学界普遍认为,手绘“还愿像”的传统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这些水平轴画卷多为一英尺长,由被赐予福祉的祈祷者购买或委托制作。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入在遭遇危机时会向圣母玛利亚或其他圣人祈祷奇迹出现,并提供一幅画卷以感激福祉降临或兑现承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其他天主教国家的教堂中,神龛中常放有画卷或是类似的艺术作品。

  显然,这些“还愿像”隐含着丰富的社会密码信息。除“还愿像”外.文艺复兴时期最受欢迎的书籍是由圣人完成的有关神幻的读本。拉文在一些保留至今的读本中发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整日沉溺女色,但唯独不理会任何叫玛利亚的异性。他认为.这是对圣母玛利亚的极度不敬和亵渎。恶魔见势便利用机会煽动一名叫玛利亚的女子与其约会。年轻人发现真相,当即猝死。在故事结尾,圣母玛利亚帮助年轻人,使他得到救赎上了天堂。拉文发现,类似的故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非常流行。拉文分析认为:当时的意大利,神圣与污秽间的界限十分模糊。这些读本用戏剧性的语言记录人类遭遇的“梦魇”.并以虔诚的宗教结论收尾,惩恶劝诫,因此,在刚刚摆脱中世纪束缚的欧洲人眼中大受欢迎。

物文化盛行之解

  为何文艺复兴时期物文化大行其道?拉文分析认为,中世纪的欧洲完全受教会控制,人们相信神明拥有无上权力;人带着原罪来到世上,受上帝驯服,大众思想禁锢,普遍缺乏创造力.社会文化几近湮灭。当社会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但中

  世纪的宗教观仍有巨大社会影响时.在“文化物件”上,便会表现为人们一方面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来宣扬现世享受、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又仍然相信神明存在.大受唯心主义束缚。

  此外,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动和勃发,宗教文化已不再是教会的专利。蕴涵宗教气息的艺术品和物件遍布街头巷尾,起到了沟通教会与社会的“媒介”作用。宗教文化从教堂流散到寻常百姓之中,受到大众广泛推崇。拉文认为,纵观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它们多为现实世界和宗教信仰起对接作用,创作初衷也是服务于人.符合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潮。例如,在托伦蒂诺发现的几百幅“还愿像”中,就不乏勾勒人在重大灾难中挣扎的内容。这些蕴涵宗教意义的画作,通过描绘人类的现世疾苦和神明的恩泽,起到为人庇护的作用。还有一些文学作品,如薄伽丘的《十日谈》,在抨击教会附加在人类思想上的沉重枷锁的同时,颂扬了人的智慧和价值。在一个开始推崇人类智慧的年代.这些服务于人的艺术作品得以风靡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将人们借助对宗教物件的追求来满足对精神和自身肯定的行为解读为贪图物质享乐,不免有失真实。

  拉文通过分析文化与宗教物件来透视社会心理、社会风俗以及衽会整体走势的趋向与变化,在方法上值得中国学者参考与借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7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