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与价值观建设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历史学在这一工作中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本学科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有四个任务

  历史学的任务有四点:求真、明理、弘德、经世。它们无不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求真,即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就需要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这曾经是极其可贵的史德。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歌颂的春秋时代“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光辉的典范。

  明理.即明辨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功过、是非、善恶、美丑。这里所说的“理”,既是历史观的体现.‘又是价值观的体现。比如,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我们高度肯定他在统一中国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这是历史观的体现;我们严厉鞭笞他视人命如草芥的暴虐统治,则是人道价值观的体现。

  弘德,即弘扬历史上的思想理论、人物、事件包含和体现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讲的就是历史上的道德学说和道德典范。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那些照亮历史进程的光辉人物大多数是道德典范;如果没有了他们.历史将是暗无天日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历史,就是接受道德熏陶。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就是接受林则徐、关天培、谭嗣同、秋瑾、林觉民等无数志士仁人崇高品格熏陶的过程。介绍历史、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弘扬历史传统中的崇高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本身就是价值观。  

  经世,即经纬世界,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作出贡献。这是热爱祖国、热爱同胞、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等崇高价值观的体现。中国的史学传统一直强调经世致用.其价值观来源于经.也就是四书五经等伦理道德经典。治史必读经。必从经里获得价值观.用来指导史学研究.这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

历史学与价值观息息相关

  具体来看,历史研究的上述任务与价值观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与传统价值观的关系:既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又必须去其糟粕,扬弃批判。比如,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民族气节、热爱自然、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就是应该接受的精华.而专制主义、男尊女卑等价值观则是应该扬弃批判的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是应该接受的精华.而利己主义、金钱崇拜、弱肉强食的价值观则是应该批判的糟粕。

  二是与当代价值观的关系:运用当代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历史研究的动力和指针,作为评判历史的标尺。就标尺而言.比如.用人道价值观批判历史上的禁欲主义:用男女平等价值观批判历史上的男尊女卑观念:用民族平等价值观批判历史上的民族歧视思想:用平等、自由价值观歌颂历史上反抗暴政的行为和人物。历史学者应投身价值观建设

  既然历史学与价值观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历史学者当然就应该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总结、表述当代需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核心价值观往往就是对历史的总结。比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在诗歌中表述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表述.影响极其广泛、深远。但是,这些只是对源远流长的价值观的总结和表述而已.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独创。再看看西方近代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情况。l628年《权利请愿书》、l689年《权利法案》这两个议会文件是近代英国的宪法文件.也是近代以来英国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它们实际上只是对l215年《大宪章》以来英国臣民一直捍卫着的价值观的总结与提升。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都是表述西方核心价值观的经典作品.是对争取自由的历史作出的总结与升华。

  我国今天需要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生活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的总结,又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引导。从总结的角度而言.当然是总结历史,即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方式也已经有20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的历史,从十月革命命算起.则有近100年的历史。从引导的角度而言,如果不总结历史的经验,怎么形成能够引导未来的价值观?因此.在这方面.历史学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

  第二.宣传、普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价值观。

  价值观最有效的宣传普及方式.决不是用一些概念、口号和理论进行干瘪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比如.高喊一万遍爱国主义Eli号.不如讲一个岳飞的故事更为有效:高喊一万遍热爱祖国山河的口号.不如给人们讲几首古代山水诗更为有效。历史正是体现优秀价值观的事例和人物的宝库.历史学家有点像这个宝库的保管员。向社会提供体现优秀价值观的历史素材。是历史学者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第三.批判在现实生活中有不良影响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不良价值观。

  比如.今天很多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帝王崇拜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亲情高于法律、家族高于社会、宗教身份高于公民身份等价值观.都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糟粕。如果历史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良价值观加以清算和批判,就会非常有说服力。

    历史学者能否担当起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一任务.关键在于研究者自己是否县备经世致用、史学报国的价值观。这是史学研究者的魂。在这方面.我们要认真向古代和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历史学家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他们相比.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许并不逊色,可能还要更强一些。但是,他们身上的魂.即人文精神和崇高价值观.我们是否具备了呢?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北宋张载说,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教学和研究一定要秉承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我们的课堂和我们的作品成为塑造民族魂的场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得以实现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