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史田野调查方法反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许多传统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生产的实体,只是存在于书面或部分群体的记忆当中。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现场调查方法就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学习、借鉴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研究技术史的时候是很难避而不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的,而要想更加真实地了解技术及其关系网络,又需要在空间上回到其具体发生的环境中去体会,在时间上回到过去来认识不同于今天的文化结构。因此,在研究记忆中的技术与社会时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方法的借鉴与结合

  作为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一个交叉学科的历史人类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并在实际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样是交叉学科,技术史在对一些历史问题的田野调查中可以向历史人类学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田野调查方法与文献资料的整理方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技术史的田野调查中,必须把技术史及技术原理的相关知识与调查方法、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既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比如,在调查已经不存在的冶铁鼓风工具——拜(或摆)时,根据曾经使用过这种工具的老工匠的描述,可以初步判断它与盛行于宋元时期冶铁所用的木扇基本同理。而对木扇,已有学者如杨宽进行了复原研究,所以在访谈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解,如木扇是一块梯形的板,有1.12米高,上窄下宽,上宽50—60厘米,下宽1米左右。拜的两侧有土墙,上部挂在墙上,靠来回摆动产生风压。根据冶金史与鼓风原理,要产生强的风压,板与墙的密闭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木板挂在墙上来回摆动的话,下部接触面如果是平的,木板在摆到前后两端时就会离地一段距离;另外,木板与两侧的土墙之间是有较大缝隙的。当追问这些问题时,老工匠解释说,木板下部的接触面是有弧度的,与两侧的土墙之间糊了稀牛屎,靠它来提高密闭性,所以也叫牛屎拜(摆)。当问到风道时,根据现代冶金常识,风道出风口处应该有一个活门,以防止木扇在往回拉的时候使炉内的高温气体倒流。但是,这个问题有的老工匠说应该有,而有的却记得没有,对此只能存疑,有待进一步调查。

  信息提供者

  作田野调查的时候,处理与信息提供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个好的信息提供者就是一条好的调查线索或一项好的研究内容。在与信息提供者相处时要做到态度真诚、行为规范、言语谨慎。只有真诚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获得帮助。在与他们交往中一定要遵守相关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们的创造成果。

  再者,在与信息提供者相处中,保护自己的独立性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就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一些观点和说法吸引,一时不能从中自拔,迷失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时政府部门作出的安排和引导,只能让研究者发现一些其已掌握的信息和资料,要想有自己的收获还需要坚持自己的调查思路。

  资料的获得

  考古资料是首先应该注意的,这样的资料对于具体认识传统技术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有些发掘报告之类的资料对生产技术的推测存在不准确的地方,这就需要技术史研究者及时地去了解情况,或者询问当时的亲历者。

  现存的一些实物(废弃的作坊、留下来的产品和工具等)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比如山西的阳城犁镜虽然已经不再生产了,但以前生产时的作坊还基本保留。这不仅能让人直观感受当时的生产场景,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山西晋城的坩埚炼铁已经很难找到相对完整的遗迹了,不过还留有大量废弃的坩埚和少量原料及产品(生铁),这为科学检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碑刻,因为其中有许多反映生产、贸易和社会组织的内容。例如在阳城县润城镇望川村开明寺中立有明景泰四年的《重修开明寺记》,该碑背面的捐资者中有“封村炉头:贾海东、裴杨、裴真,郭峪炉头:张冲”等,就目前所知,这是当地最早出现炒炉炉头的称呼。乾隆年间,沁水县石井沟的碑刻中有了公顺、永盛、三合、协盛四家明确从事冶铁的字号。乾隆十七年(1752)立于润城镇东坪庙的《重修元武庙碑记》中刻有捐资字号197家,除部分徐州、翼城、清化等地的商号外,绝大多数是本地的字号,在这些字号中,直接标明与制铁业有关的有6家锅店。除号、店外,碑刻中还有各种生产单位,如采铁矿的“洞”,采煤的“窑”,炼生铁的“方炉”,炼熟铁的“炒炉”,铸造的“货炉”、“梨炉”等。

  资料的整理

  整理资料本来应该是案头工作,是田野调查的后续。在这里强调的是,有些资料是必须在田野中思考、求证和整理的。

  有时对于一些资料的整理需要用到一些新方法,如深描,运用假设和推理,深入分析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达到文化的意识与制度层面。在晋北的灵丘县有一处明代冶银的集中地——野窝岭。走到最高处可以看到以前采银矿开凿的矿洞,这些矿洞有些已经被现代开采破坏了,他们在老洞内继续开采;有的老洞还保留着原来的痕迹。在两处老洞的旁边有一个小庙。下了岭后问位于山脚下的野窝窑村人,他们都说那里是老洞。当问到那个庙里供奉的是哪个神时,有一个中年人说好像是山神,这时一个老年人以鄙夷的口气说,供山神有什么用,还怕狼吃了开矿的人不成,供的一直都是老君财神。当我爬上山去看时,发现确实是山神。但从中可以看出,以前老君在当地开矿冶炼的人心中确实具有财神的功能。老君这种财神的功能在晋东南多有发现,由此看来,山西南北有矿冶的地方都有把老君从行业始祖和行业保护神的功能扩展到矿冶行业特有财神的习俗。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2月08日第264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