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瑞接受《国企》访谈:唯有赤子心

  入党70多年,李成瑞从来没有动摇过当初的信仰。他一再说:“遇见了共产党,找到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踏入李成瑞老人的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的书。从马列著作到毛、邓文集,从农业税工作、经济工作到统计工作,从他撰写和主编的专著到论文期刊,从古典诗词到文学书籍……

  或许,这些就是李成瑞奋斗多年的见证:

  他是战士,15岁就投身敌后抗战队伍,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经济学家,曾官至国家统计局局长,1986年当选为国际统计学会副主席,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他是诗人,长于现实主义风格的古体诗。所作诗词曾获得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诗集《流云集》获得燕赵诗词协会“国风奖”;

  他还是革命者,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仍然一如既往地以继续革命的姿态,为曾经庄严宣誓的信仰摇旗呐喊。

  战士、诗人、学者、革命者,每一个身份,都代表着过往的一段光辉岁月。然而,面对我们的采访,九旬高龄的李成瑞最先提及的却是:“我是个左派,也就是毛派。”

多少战友墓草深

  李成瑞祖籍河北唐县。1937年冬,15岁的李成瑞参加了敌后抗战。次年2月20日,日寇在他的家乡淑闾村烧毁了300多间房屋,并残酷地杀害了150多名村民。李成瑞从密集的弹雨中逃了出来,侥幸躲过一劫。之后到晋察冀边区政府从事宣传工作。尽管年龄不大,但动员新兵、组织农会、为部队征粮……样样都冲在前头。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李成瑞的父亲李登魁原为小学教师,危急时刻受命担任本村村长。在党的领导下,白天与鬼子汉奸周旋,夜晚发动群众支援八路军,可谓是“脑袋掖在腰里干革命”。1942年冬,李登魁被日寇逮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50年后,已经离休的李成瑞用诗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谁料离家方四载,慈父碧血染长天。国恨家仇岂敢忘,孜孜奋斗五十年……欲报忠魂何处觅,惟有白云明月间!”

  他的父亲李登魁是烈士,李成瑞和叔叔李冷也是抗战时期的优秀干部,这样的革命家庭,在新中国解放前夕,有幸与毛主席结下了缘份。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因为李成瑞的家庭政治上可靠,负责行程安全的中央保卫局安排毛主席途中留宿在李成瑞家。当天晚上,毛主席住在北屋,在门板支起的桌子上彻夜工作到天亮。这段经历,让李成瑞深感幸福与自豪。但在80岁以前,他从未向别人提起。

  新中国诞生后,李成瑞一头扎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先后担任了中央财政部农业税司副司长、李先念同志秘书、国家统计局局长等职。几十年来,李成瑞围绕从事过的农业税、经济、统计和人口普查工作,出版了21本著作。他的论著曾先后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以及其他奖项,有的还填补了国际学术界的空白。

  但数十年来,李成瑞从不曾忘记那些先后牺牲的战友们。在他的诗作中,“老归蜗庐几余热,夜梦亡友愧心寒”“几曾奢望寿八旬,多少战友墓草深”等词句,无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不容群蚁蛀新厦

  1985年春天,江南某地新辟了一个溶洞。李成瑞应朋友之邀一起参观。行至岔路口,一洞分为二洞。导游对旅客说,一方为升官洞,一方为发财洞,诸位可以任选一洞而入。李老闻言,笑着问导游:“不想升官又不想发财,一心建设祖国的人该走哪条路?”随即他告诉导游,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参观归来,他深为世风日下而忧虑,夜不成寐,起而志之,《风起苹末敢轻心》一诗由此而来。

  1992年,李成瑞离休,闲暇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但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含饴弄孙,或者四处游山玩水。离休20年来,李成瑞从未停止工作,甚至比从前更关注社会现实,体察民众疾苦。

  李成瑞爱写古体诗。但是,与其他有古典文学功底的老干部笔下那些莺歌燕舞升平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有人称这类诗词为“老干体”)不同,李老的诗词大多反映工农呼声,往往蕴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003年1月,李成瑞在《经济日报》上看到《一桌菜吃掉36万元》的报道,提笔写下《朱门内外》一诗,为劳动人民鸣不平:“日夜辛劳苦,月薪几百元。富豪一桌菜,毕生血汗钱。血汗薪已薄,又遭久拖欠……朱门内与外,相去如天渊!……”同年2月,他从《中国改革报》上看到新闻,说一个县的数千家五金企业,每年轧断工人手指的事故达上千例。这让李成瑞对工人阶级的现实处境很是焦虑。在《千人断指叹》一诗中,他写道:“……防护岂费难,机上加遮挡。区区两千元,老板不肯装。官员傍大款,出气一鼻腔……先烈入梦来,血照红旗扬。奈何红旗下,主人成羔羊?”这首现实主义诗作,被评论者称为当代的“三吏三别”,更获得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作家魏巍在为李成瑞诗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没有对劳动人民深沉的爱,没有对共产主义坚定而执著的信仰,没有革命战士的情怀,这些诗是决写不出来的。”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左派,文人型的革命家,他的武器有两样:以宪法为准绳,以诗文为匕首。2009年7月24日,吉林省“通钢事件”爆发后,李成瑞坚决支持工人的行动。同年8月12日,李成瑞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巩献田一起,联合百余人上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维护宪法权威的倡议——从通化钢铁厂事件说起》一文中,李成瑞对一些人大搞私有化,视宪法如废纸,视工人如草芥的行为,大声疾呼:“宪法庄严规定的工人阶级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领导者的地位还存在吗?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还是国家的主人吗?”
“阶级斗争就是利益斗争,很多人说现在不应该讲阶级斗争,那是讳疾忌医,现在社会上利益纠纷可比任何时候都多啊!”他感叹道。

  李成瑞由衷地崇敬毛主席。家里摆着不少毛主席的照片、雕像、像章。在一些“纪念毛主席诞辰”的会议上,李成瑞经常为大家演唱的曲目之一,就是《智取威虎山》选段《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对于一些媒体大量忽略、诋毁甚至是造谣中伤毛主席的事情,李成瑞十分愤慨。他说:“赫鲁晓夫发动‘非斯大林化’,以‘人道社会主义’代替马列主义,结果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现在右派与国外势力大搞‘非毛化贬毛化’,用修正主义代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要用同样的手法使我们亡党亡国”。这位九旬老人表示:“一些年轻人不了解当时的情景,只是凭着道听途说。我愿意和他们交流思想”。

孤骛迎风奋余年

  这些年,李成瑞经常捐钱给一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网站,一年下来有好几万元。有时也拿出退休费来接济贫困百姓。2008年除夕,李成瑞到北京南郊看望未能回家过年的上访者,并买了很多速冻水饺送给老人小孩,几乎买空了附近超市的水饺。

  这些举动,用别人的话说,都是“赔本赚吆喝”。好在,李成瑞的家人很开明,十分理解老人的做法。

  李成瑞的夫人名叫王淑贞,病逝于2006年。2008年清明节,李成瑞为爱妻扫墓,写诗缅怀:“……结发青丝已成雪,两情融凝钻石坚。少壮挽臂蹈烈火,垂暮回眸无愧憾。卿见马翁暂别日,孤骛迎风奋余年……”至今,书房内,客厅中,卧室里,还放着几张李老和夫人的合影。

  李成瑞的夫人以前在中南海医务室当医生,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银行利息颇高,她觉得夫妻二人的工资存入银行得到的利息,不是劳动所得,于是每次缴党费时都主动多缴一部分。这样的老伴,自然会支持他离休后的种种举动。他也常告诫子女们要自力更生:“共产党员应当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毛主席当年就曾两次降低自己的工资,我拿这么多钱,比工人农民多得多,心中不安,捐些钱来帮助别人是应当的。”

  “很多老同志,实际上被自己的儿女、家庭所包围。他们那些高级干部的后代都不是无产者,他们要革命,首先家庭就是个问题。”李成瑞对此认识得很清楚。

  入党70多年,李成瑞从来没有动摇过当初的信仰。他一再说:“遇见了共产党,找到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然而,在主流媒体上,传播马列主义的声音已日渐式微。“左派的宣传阵地比资产阶级的要小得多”,李成瑞找不到正常的斗争途径。一些网站便成为他思想与情感的抒发之处。因为理论修养深厚,加上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的头衔,李成瑞的名气日益远播。

  但李老认为现在的网络良莠不齐。很多人缺少理性,喜欢以标签划人,只认对方的身份,不仔细看对方的观点,甚至在网上谩骂发泄。“一些人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是真的有共同信仰,其中不乏别有用心之徒。”

  李老主动和我们谈起了去年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一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正在觉醒,他们反抗资本主义的运动正在由低潮走向高潮。”他也列举了国内许多地方涌现出来的怀念和赞颂毛泽东,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活动,很是欣慰,“这预示着社会主义运动将会出现新的更大的高潮!”

  李成瑞说,他是个乐观的革命主义者。“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和艰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够实现’。”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闪现出一丝微笑:“不信吗?历史巨人将会作证。”——对于大多数人眼中虚无缥渺的空想主义,李老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执拗和坚定。

  【记者手记】

  “太有精神头儿了”,同行的三位记者走出李成瑞老人的家,在冬夜的寒风中不胜感慨。

  整整一下午,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的李老都在谈古论今,针砭时弊。看似孱弱的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原定3个小时的采访,延长到5个小时—-此时的李老仍是意犹未尽。

  保姆小郭阿姨趁着采访的空隙,悄悄告诉我们,前几天李老赶写一篇文章,有两个晚上几乎是通宵工作。

  要知道,这已经是九旬高龄的耄耋老人。与之同龄者,或者与病魔抗争,或者在颐养天年。而面前的这位老人,堆满书的桌子上,还摊着没写完的文稿。

  5个小时的采访中,李老一直在为人民鼓与呼。他关心民生疾苦,关注贫富差距,对一些时事也相当敏锐……但与网上一些以尖锐激烈的方式争论乃至谩骂所不同的是,李老十分严谨,理性,平和。说话间,马列毛著作与古典诗词不时信手拈来,甚至大段大段地背诵。

  除了引经据典,李老还常常以数字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同他的著作也常常以事实数据为主那样。偶然说到不确定之处,他会轻皱眉头:“不好意思,年纪大了,记不太清了。”

  这大概与他多年从事统计工作有关。就象魏巍所说的那样:“在他充满激情的诗篇背后,是以事实数字和冷静思考为基础的。”

  “我觉得自己上了一下午的政治课。”采访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记者说,“似乎置身在上个世纪的语境中。”

  的确,这是一堂遥远而陌生的政治课。

  遥远,是因为那些有关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的语言,离我们已经很久了。

  陌生,则是在时下的中国,像李老这样无怨无悔地坚守信仰的声音已经愈来愈稀少。即使是有过同样经历的老一辈革命家,也并非人人能做到。

  李成瑞说:“在这个云集了100多名正局级以上离休干部的小区里,以前联名上书,还能找到不少人签名,两年前肯联名上书的,只剩下三个人。多数人在思想上已经远离工农群众了”。

  李成瑞知道,晚年的他,是一生中最为人争议的时期——网上有人直呼他为“毛左大佬”,这并不是个褒义词;他的一些举动,在许多人眼中也不那么合乎时宜。他原本可以凭着过去的荣誉安享晚年,但他却不。

  他说:“我永远坚持共产主义信仰,那是我从前曾立誓为之奋斗终身的理念。”

  采访中,李老的很多观点,比如对于文革的看法,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对于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剖析等,和一些主流媒体以及官方声音都不甚相同。孰是孰非,年轻的我们未必完全明了,但是,能真切感受到眼前这位长者的一片赤子情怀。正如他在《八十抒怀》中的诗句那样:“此身自识稊米细,平生唯有赤子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