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春打六九头
农谚是各地历代人们从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黄河三角洲一带的农谚,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家喻户晓。
每年元宵节,顽童只顾打灯笼尽兴玩耍,而大人们却凑到一起,谈论着新一年的设想和打算。正月十五晚上,各家在村内街道点燃谷草篝火并口中念叨:“年年收,年年有,正月十五打灯笼,发财,盖屋,收了麦子耩谷。”当月亮正午时分,还将一个新砖竖在院子中央,用尺子测量砖的阴影,此举源于“一寸二寸不见面(灾年无收),三寸四寸收一半,五寸六寸好年景,七寸八寸水来淹”之说。若测得五寸六寸,大人们甭提有多高兴,喝茶或喝酒拉呱能直至天明。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二十八”,这天天气好,预示着当年收棉花。二月二这天,大多人家会用灶灰撒出弯曲的“长龙”,边撒边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吃喝穿戴不用愁;二月二龙摆尾,黄河别再发大水,扒旧屋、盖新房,幸福日子万年长。”
“五月十三,淋破瓷罐”,指这天前后是下雨的日子。“旱了云浓不下雨,涝了云淡雨连绵”。“早晨火烧云,傍晚大雨淋”,是说夏秋季早晨若东方云彩如火烧,当天必有雨。“七月初七(乞巧节)雨连绵,牛郎织女隔两边”。“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八月初一(天医节)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忌雨喜晴,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十月五日九月九,神仙不敢江边走”。还有“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冬天下大雪,来年吃馍馍”。“春雨贵如油,耩地来了愁;春下及时雨,丰收就有谱”等等。
麦子是上等粮食,关于小麦的民谣比较多。如:“白露麦,不上粪”,指白露播种的小麦,苗旺分叉多。“霜降五,倒倒股”,是说霜降五日前耩小麦还可以。“麦苗返青,仨月就中”。“三月三,没老鸹,四十来天吃馍馍”。“麦收八十三场雨”,是指每年的八、十、三月各下一场透地雨,小麦定能丰收。“一穗两穗,一月上囤”。“芒种三日见麦茬,雪白的馍馍就吃上”等等。
关于农时等方面的农谚也不少: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老少皆知。“枣树发芽耩棉花”。“耩完高粱点花生,玉米大豆不可松”,指基本同时播。“六月六,看谷秀”。“玉米吐缨,一月就中”。“高粱秀穗,四十天上囤”。“花生扬花,馋人偷扒”,指花生开花开始坐果。“地瓜不翻蔓,产量减大半”,是说地瓜不经常翻蔓会乱扎根,长不出成样的地瓜。“大豆高粱若重茬,种地外行坏自家”。“春苗收一担,夏苗减一半”,某些庄稼如谷子、大豆等夏播不如春播高产。“高粱开了旺,十天长一丈”,形容高粱开旺后长得特别快。“雨后高粱长,拔得‘吱吱’响”,高粱开旺天降雨,夜里在高粱地里确能听到“吱吱”的生长声。“高粱不剜苗,收粮没有着”,早先都是高杆高粱,如不剜苗产量很轻。“耩地种适量,苗子长得旺”,是说耩地依据品种确定播种量等。
关于种地需吃苦的农谚也很多。如:“种地不钻研,干脆焐白脸”,指种地不动脑等于白干。“耕作学问宽,一生不到边”,是说耕作的学问宽而深。“种地不投入,白白费力气”。“人勤地不懒,水肥最当先”。“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锄地卖晌,功夫值当”,指中午锄草死得多。“早起把地耪(锄地),胜过大半晌”,指早下地出活。“七分管,三分天,豁得流汗才高产”。“坡里开了活,冬前甭想歇”等等。
黄河三角洲一带,县与县、甚至同县异乡方言有所不同,许多农谚说法不一,但意思相同。如:“高粱大豆,轮换播种”。“种地靠着粪,粪少地没劲”。“种地不懂行,等于瞎胡忙”。“耕作学问深,动脑是根本”。“懒汉成不了把式”等等。如今虽然有些农谚早已过时,但弘扬传统的民间文化还很重要。(牛新元)
http://www.gmw.cn 2012-01-17 11:19:03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