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商周年表
附一、探讨与商榷(二)2
6、两件师兑簋的铭文开头部分似乎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王世,铭文的历日却在同一王世不能统一起来,证明只能是在不同的两王之时。那么三年师兑簋铭文“余即令汝疋师”应是说王原说过要册命兑为疋师,这次重申了这个册命,说明三年师兑簋应早于一年师兑簋。
师釐簋铭文象两件师兑簋一样有师和父,同样师 簋也提到伯和父,据说师 簋是共和元年的器物。
师兑簋 1/5/A/51:前1007.4.15,五、二;前981.3.29,五、-1;前861.4.28,五、九;前696.4.2,五、六;前676.4.17,五、三。
师兑簋 3/2/A/24:前960.1.11,二、五; 前868.1.8,二、-2; 前779.1.21,二、六;前604.1.2,二、二;前583.1.12,二、三。
师 簋 1/1/A/24:前682.12.18,一、五;前842.12.18,一、七。
师釐簋 11/9/A/24:前1034.8.8,九、-2; 前817.8.8,九、-1; 前760.8.9,九、-1;前843.8.25,十、-2。
历日说明与和父有关联的四件青铜器分别为:
三年师兑簋为孝王三年的器物,一年师兑簋为夷王元年的器物,师簋为共和元年的器物,师釐簋铭文记有师和父去世,说明师釐簋为宣王十一年的器物。
7、师虎簋和曶鼎的铸器者都与井氏家族有联系,牧簋的铭文是一长篇记录,内史吴是记录者,此人也见于师虎簋,那么它们可能属于相同时期的器物。
而其它适合“曶鼎”要求年历,以历史标准看属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有吴方彝和趩觯。
曶 鼎 1/6/C/12:前1044.5.20,六、十七;前853.6.6,六、十七;前827.5.21,六、十八;前770.5.22,六、十八。
师虎簋 1/6/C/11:前1044.5.19,六、十六;前853.6.5,六、十六;前827.5.20,六、十七;前770.5.21,六、十七。
牧簋7/13/B/51:前1038.11.24,十三、五;前821.11.24,十三、五;前764.11.25,十三、五。
吴方彝2/2/A/24:前1043.1.27,二、四;前961.1.17,二、-1;前826.1.28,二、三;前769.1.29,二、五;前718.1.1,二、-1; 前650.1.4,二、四。
趩 觯2/3/A/52:前1043.2.24,三、三;前1006.2.10,三、七;前826.2.25,三、二;前769.2.26,三、三;前675.2.12,三、七;前650.2.1,三、二。
已证明师虎簋为宣王元年的器物,那么其它几件青铜器也应为宣王时期的器物。
只是据曶鼎另一段记前王末年讼事有历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丁酉为朔日,于厉王、宣王元年前一年只有:前854.3.6,四、二较合,证明曶鼎为厉王时的器物。
宣王时代有四篇长铭文:兮甲盘、虢季子白盘、多友鼎、不 簋。
多友鼎与毛公鼎、颂鼎都很相似, 鼎其形制和颂鼎及毛公鼎等相似。
兮甲盘5/3/D/27:前1040.3.15,三、廿四;前1003.3.1,三、廿九;前823.3.16,三、廿四;前777.3.14,三、廿二;前766.3.17,三、廿五。
虢季子白盘12/1/A/24:前1034.12.6,一、二;前970.1.4,一、八;前843.12.23,一、-1;前817.12.6,一、一;前760.12.7,一、一。
颂鼎3/5/D/11:前1042.5.9,五、廿七;前960.4.28,五、廿五;前893.5.6,五、廿二;前825.5.9,五、廿七;前779.5.8,五、廿四;前583.4.29,五、廿二。
鼎 19/4/C/28:前835.3.20,四、十六;前633.4.8,四、十九;前809.5.2,五、十八。
从能满足的年代来看,这几件青铜器多为宣王时的器物, 鼎为厉王十九年器物。
据说 攸从鼎为厉王、宣王时期的器物。按在位年代有:
攸从鼎 31/3/A/29:前621.2.6,三、-2。
不合宣王在位年代。按厉王、宣王的年龄算只有公元前816年2月9日壬辰为周历三月初七,符合攸从鼎的历日记录,证明为宣王十二年宣王三十一岁时的器物。
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两件吴逨鼎,被认为是宣王时期的器物,但它们所记的历日既不合宣王在位的年代,又不合宣王的年龄,那么很有可能为幽王的年龄,在幽王在位的十一年中,只有:
吴 逨 鼎 42/5/B/52:前779.4.19,五、五;幽王四十二岁。
吴 逨 鼎 43/6/B/24:前778.5.16,六、十三;幽王四十三岁。
说明幽王出生于公元前820年,为宣王八年,宣王时年二十七岁。
8、有个问题,即伊簋。伊簋的历日合符康王的年龄,应该是个巧合。由伊簋的铭文中有“文且皇考徲叔”,由白光琦先生将伊簋置于厉王时期来看,伊簋不可能早到康王时期去。由于伊簋的历日与其它王的在位、年龄都不合来看,只剩下孝王了,伊簋或者是记的孝王的年龄,或者是记孝王在懿王时期就协助懿王理政,在这两段时期内有:
伊簋:27/1/C/24: 前901.1.2,一、十八;前891.1.9,一、十六;前866.12.24,一、十七。 得起始年:前927年 前917年 前891年三个年数都有可能。
再有望簋铭文中史年是记录者,由“望”铸的青铜器以艺术史的标准衡量完全合乎由“史年”而断定的时期,此器只能粗略地定为懿王、孝王时期。[14](P163)
望 簋 13/6/A/35: 前684.5.13,六、-1;前559.5.17,六、七。
按西周各王在位年代均不合,据计算只有:
望 簋 13/6/A/35: 前879.5.17,六、八。
证明伊簋、望簋都是用孝王协助懿王理政的年数记历日的器物。
即由伊簋和望簋证明孝王在懿王五年(公元前891年)时就协助懿王理政,所以懿王陟后孝王才能继位(孝王为懿王的叔叔,本不具备接位的资格)。
大簋、走簋有为共王时期器物的说法,白光琦先生将它们置于孝王时期,伯父盨据说是公认的厉王时期器物,想来是因为它的高年数,伯父盨的历日与西周所有王的在位年数不合,也与懿王、夷王、厉王的年龄不合,那么伯父盨很可能为孝王的年龄。
由大簋、走簋、伯 父盨的历日按各王在位有:
大 簋 12/3/B/24:前970.3.5,三、八;前685.3.8,三、十三。
走 簋 12/3/C/27:前685.3.11,三、十六。
伯 父盨 33/8/D/28:前487.6.21,七、廿七。
均不合适。
按可能为孝王的年龄,据计算有:
大 簋 12/3/B/24:前912.2.28,三、十四;孝王十二岁。
走 簋 12/3/C/27:前912.3.3,三、十七;孝王十二岁。
伯 父盨 33/8/D/28:前891.7.12,七、廿三;孝王三十三岁。
得孝王出生于公元前923年,陟时六十二岁。
大鼎历日十五年三月既霸丁亥,既霸就是既望,有:大鼎15/3/C/24:前901.3.2,三、十八;懿王十五岁。得大鼎为用懿王年龄记历日的器物。
9、此鼎是非常典型的西周晚年铜器,此鼎铭文字体与吴虎鼎酷似,格式也有共同点,王皆在周康宫夷宫,应该在厉王以后的王世。盘无论从器形花纹或铭文来看,都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器。
伯克壶是西周晚期器形,伯克壶与克钟、克盨、克鼎的器主,一般皆以为是一人。克钟铭文中有“周康刺宫”为厉王之庙应在宣王之时。
无 簋、小克鼎均为名叫“釐季”的人而作。
师 簋元年、五年铜器都是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的器物。
上述几件青铜器均被认为是西周晚期器物,和其它一些被认为是西周的青铜器一起讨论。
师 簋 1/4/B/51:前841.3.14,四、三;前612.3.12,四、十三;前520.3.9;四、八;前861.2.28,三、八。
师 簋 5/9/B/19:前891.9.1,九、十四;前866.8.21,九、十;前602.8.15,九、十三。
无 簋 13/1/A/39:前665.12.3,一、-2;前508.12.19,一、九;前830.12.30,二、一。
伯 克 壶 16/7/B/32:前966.6.20,七、十一;前636.6.27,七、七。
克 钟 16/9/A/27:前966.8.14,九、六;前838.8.2,九、-1;前636.8.21,九、三;前812.9.14,十、一。
此 鼎 17/12/B/52:前991.11.18,十二、九;前965.11.1,十二、九;前660.11.20,十二、十。
克 盨 18/12/A/27:前527.11.17,十二、六;前502.11.6,十二、三。
吴虎鼎 18/13/B/23:前702.12.2,十三、八;前634.12.5,十三、十二;前810.12.29,一、十。
盘 28/5/C/27:公元前481年以前建子建丑均无。
逆 钟 1/3/B/57:前1007.2.20,三、六;前981.2.4,三、六;前861.3.5,三、十三;前696.2.7,三、十一;前676.2.22,三、八。
叔尃父盨1/6/A/24:前1007.5.18,六、五;前981.5.1,六、四;前696.5.5,六、九;前676.5.20,六、七;前651.5.9,六、一;前853.6.18,七、-2。
伯吕父盨1/6/B/47:前612.5.7,六、十;前571.6.1,六、十;前907.6.25,七、八;前870.4.12,五、十二;前861.6.23,七、六。
师 簋 1/9/C/24:前612.8.12,九、十九;前907.8.1,八、十六;前870.7.18,八、二十。
簋 2/1/A/24:前981.12.27,一、九;前853.12.15,一、二;前781.11.27,一、-2。
柞 钟 3/4/A/51:前851.3.7,四、六;前717.3.23,四、四;前649.3.26,四、九;前542.3.5,四、-1。
達 盨 盖 3/5/B/39:前905.4.7,五、十;前859.4.6,五、七;前517.4.10,五、十四。
散白车父鼎4/8/A/24:前904.7.16,八、四;前867.7.2,八、八;前858.7.15,八、一;前615.6.29,八、一;前516.7.19,八、六。
宰 兽 簋 6/2/A/11:前607.1.5,二、二;前515.12.28,二、一;前865.2.9,三、五。
伯师父鼎 6/8/A/6:前714.7.21,八、九;前607.6.29,八、-2;前539.7.2,八、三;前957.8.5,九、八;前865.8.2,九、二。
齐生鲁彝盖 8/12/A/24:前537.11.6,十二、五;前888.12.19,一、九;前863.12.8,一、三。
番匊生壶 26/10/A/16:前546.8.18,九、五。
虎 簋 盖 30/4/A/11:前622.3.25,四、七。
大祝追鼎 32/8/A/18:公元前481年以前建子建丑均无。
晋侯苏钟 33/1/B/55:前620.12.23,一、七。
膳夫山鼎 37/1/A/47:前484.12.21,一、七。
在这二十五件青铜器的历日按各王在位的年代,合适的有:一年师簋为共和元年的器物(也可能为夷王元年的器物)。五年师簋为孝王五年的器物。克钟为宣王十六年的器物。柞钟为厉王三年的器物。无簋为共和十三年的器物。吴虎鼎既然被认定为西周时的器物,那么就只能是宣王十八年的器物。
而按各王在位的年代看,那些被认为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从历日看,似乎为春秋时期的居多,又不合专家们认为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判断。
历日既然不合在位年代,那么只可能记录的是一些王的年龄。合适的有:
番匊生壸 26/10/A/16:前898.8.6,九、-1;孝王二十六岁。
克 盨 18/12/A/27:前847.11.17,十二、九;厉王十八岁。
虎 簋 盖 30/4/A/11:前835.3.3,四、-2;厉王三十岁。
膳夫山鼎 37/1/A/47:前828.1.1,一、十四;厉王三十七岁。
伯 克 壸 16/7/B/32:前831.7.1,七、十四;公子静(宣王)十六岁。
此 鼎 17/12/B/52:前830.11.13,十二、十三;公子静(宣王)十七岁。
盘 28/5/C/27:前819.4.24,五、十八;宣王二十八岁。
大祝追鼎 32/8/A/18:前815.7.23,八、四;宣王三十二岁。
晋侯苏钟 33/1/B/55:前815.12.27,一、十三;宣王三十三岁。
而余下几件青铜器,按二书所定王世的前后判断为:
逆钟为夷王元年器物。叔尃父盨为厉王元年器物。簋为厉王二年器物。散白车父鼎为夷王四年器物。齐生鲁彝盖为懿王八年器物。师 簋、伯吕父盨为孝王元年器物。宰兽簋、伯师父鼎为孝王六年器物。達盨盖为夷王三年的器物。
膳夫山鼎也可能为宣王三十七岁时的器物,有:膳夫山鼎 37/1/A/47:前811.11.28,一、-2;宣王三十七岁。
至此,六十余件年、月、月相、日干支四要素具全的青铜器,分辨完毕。
其中历日明显是在同一年,又用不同建正的有:
鲜 簋 34/5/C/55:前963.4.28,五、二十。
刺 鼎 /5/辰/4: 前963.5.7,六、-1。
师晨鼎 3/3/A/11:前859.3.9,四、九。
達盨盖 3/5/B/39: 前859.4.6,五、七。
鼎 3/4//7: 前859.3.5,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