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

  【摘要】世居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建立金朝后,把发展农业作为军事扩张的基础,视其肇兴之地黑龙江流域金源内地为粮仓,特别重视黑龙江流域农业的发展。黑龙江流域出土大量全备的铁制农具,说明女真族已把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进宋朝的先进农耕技术,农业生产力空前发展。土地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超过金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堪称黑龙江流域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

  黑龙江在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水,意即黑水)。流域位置在北纬42度至55度45分,东经108度20分至141度20分之间,穿越中国、俄罗斯、蒙古三个国家,这一地域在金时都归其管辖。做为金源内地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内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既有肥沃的土壤,又有充足的水利资源,特别是夏季气候炎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客观上为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主观上看,世居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挹娄、夫余、勿吉、靺鞨等民族有着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早在7500年前的昂昂溪新时代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农业,从腾家岗子出土的石磨盘、石棒等加工谷物的农具就是证明。在距今3000年前生活在镜泊湖畔的鸯歌岭肃慎人的遗址中也出土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在黑龙江肇源县白金宝以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一些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石锄、石斧、石刀、石镰、石耙等农业生产工具。这些农耕文化证明在金建国前,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就相当发达了。女真族作为黑龙江土著民族,其农业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尤其是掘起阿什河畔的女真族在急度扩张后,把辽宋境内的广大劳动人民迁居金源内地黑龙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考古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试述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如有不妥之处,请斧正。

  金代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文献记载,女真族建国前就十分注重农业生产,四世献祖绥可时代就在安出虎水(今阿什河)和海古勒水(今大小海沟河)一带教人“烧炭炼铁,侉木为器,制造舟车,种植五谷,建造屋宇”【1】“耕垦树艺”。【2】金朝建国前后,农业生产的地域逐渐扩大,到熙宗时就已相当广阔,“自涑沫江之北,宁江之东北者,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余万……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3】金太祖阿骨打即位时,女真贵族为使其皇帝永不忘农业的重要性,“阿离合懑与宗翰以耕具九为献,祝曰:使陛下毋忘稼穑之艰难。太祖敬而受之。”【4】阿离合懑与宗翰等人才拜阿骨打为皇帝。

  金朝建国后,对女真族实行的是“辟田野”,鼓励农业生产发展,一方面发布禁止凌虐及典雇良人,压贫为奴的诏令,遏制阶级分化,增加劳动人手。一方面采用屯田形式,组织农业生产。收国二年(1116年)。由银术可率领,分鸭挞、阿懒所迁两谋克户,屯宁江洲,为屯田之始。可以看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农业视作积累资财,向外扩张的重要经济来源,决心“怀大志,力农积粟,练兵牧马……”【5】试图以武力向外扩张。为发展农业生产,金政权又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金初在对辽用兵过程中,将辽人丢弃的农业“耕具”作为战利品“以给诸君”【6】猛安谋克女真人使用。对缺少耕种用具的女真人,官府想方设法“给以耕牛”,【7】使其安心农业生产。天辅七年(1123年)正月的诏令中说在农忙季节,不准军士扰民,破坏农业生产,“今农事将兴,可遣分渝典兵之官,无纵军士动扰人民,以废农业。”【8】天会二年(1124年)五月,为不耽误农业生产,诏令指出举凡诉讼者一俸放到农闲时处理,“诉讼者众,今方农时,或失田业,可俟农隙听决。”【9】金太宗天会四年(1127年)十二月庚辰,发布《劝农诏》:“朕惟国家,四境虽远而兵革未息,田野虽广而畎歆未辟,……是皆出乎民力,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10】指出田垦耕耘是当务之急,反对不务本业的种种恶习,农业生产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到金熙宗时,他把组织与监督农业生产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于皇统五年(1145年)实行屯田军制度,使农业生产体制化。提倡广泛吸收汉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要求女真人“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11】海陵王时,继续执行这一制度,并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各加称赞皇后所献的《田家稼穑图》,要求太子知道田间稼穑艰难重要。从世宗时起,随着统治地域的扩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金政权从制度上更加重农兴农。明昌五年(1194年),章宗定制:“能劝农田者,每年谋克尝银绢十匹,猛安倍之,县官于本等升五人;三年不怠者,猛安谋克迁一官,县官升一等。田荒及十分之一者,笞三十,分数加至徒一年。三年皆荒者,猛安谋克追一官,县官以升等法降之。为永格。”【12】这就使金朝正式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金朝统治者对其肇兴之地的阿什河流域尤为重视,为繁荣金源内地,巩固其统治,实行“实内地”政策,即在对辽宋战争中将俘获的中原地区的大批汉人及辽本土的契丹人迁入黑龙江流域的金源内地。天辅五年(1121年)“分诸路猛安谋克之民万户屯泰州,以婆卢火统之,赐耕牛五十。”【13】天辅七年(1123年)金军“取燕京路,二月尽徙云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14】六年四月,又“命习古乃、婆卢火监护长胜军及燕京豪族工匠,由松亭关徙之内地。”【15】些被迫迁来的汉人及工匠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与女真人长期融合中,促进了金源内地黑龙江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金朝对金源内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农民实行了轻徭役、减赋税政策,让人民修养生息,以发展农业生产。天辅七年(1123年)诏:“诸州部族归附日浅,民心未宁。今农事将兴,可遣分谕典兵之官,无纵军士动扰人民,以废农业。”【16】天会元年(1123年)“勅有司轻徭赋,劝稼穑。”【17】对原有辽人征收的赋役制度,重新加以修订,“辽人士庶之族赋役皆有等差,其悉均之。”【18】熙宗天眷元年三月庚寅,又把“禁苑隙地,分给百姓”【19】耕种。在废除刘豫政权的同时,又减轻人民赋税徭役负担,“废齐国以省徭赋,柔宋人而息兵戎。”【20】宗弼还亲自“访求百姓利病,(范)拱以减税为请,宗弼从之,并减旧三分之一,民始苏息。”【21】

  牛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金朝统治者由于长期对宋战争,牛马损失较大,要发展农业,必须繁殖牛马。从1168年起,就下令保护牛马,禁止随意宰杀,“大定八年,(1168年)四月丙午,诏曰:“马者军旅所用,牛者农耕之资,杀牛有禁,马亦何殊,其令禁之。”【22】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产力。

  由于金政权采取了上述这种措施,使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76年,著名的辽金史学者景爱先生带领哈师院学生,对乌裕尔河进行过一次考古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沿岸有许多金代遗址,其中有城址、村落址和墓葬址,这些遗址分布在河边上,距河流远者1500米,近者只有150米,这些遗址彼此间距离很近,远者不过十余里,近者只有三五里,于现在的村落分布密度相仿,这说明在金代的时候,这里的居民是很稠密的,同时也说明在金代乃至更早时就有了农业。特别是在遗址上出土有唐至北宋年间的铜钱,其中新发遗址一次就出土29种342枚。还发现金代铁车辖、鱼头形铡刀,小铜佛,铁插簧锁,仿定白瓷,定白瓷等典型金代器物。多数遗址都出土了石臼,在更新一队就发现14件。【23】可见当时乌裕尔河流域一带人口稠密,农业经济相当繁荣。北宋使臣许亢宗奉命由雄州来上京,一路曾目睹了沿路农业生产情形。只见“川平地址,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始遍,地宜稷黍。”【2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黑龙江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金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与金朝统治者改革经济制度是密切相关的。金太宗时,随着侵宋战争的进行,统治领域不断扩大,除原有辽朝统治的燕云十六州外,又相继占领了北宋的淮河以北和陕西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都比金朝内地黑龙江流域先进,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较高的‘经济情况’。”【25】从金太宗起,金代实行了改革,按照北宋的封建制度办法,在金朝内地,实行受田,赋税制度。

  金代的受田是根据奴隶主占有的奴隶和牲畜的多少及占有数量不同的土地来确定的。即“每耒三头牛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26】这就是说,奴隶主占有的奴隶和牲畜越多,所占土地必然越多,但也有限制,最多不得超过四十具。也就是说,大奴隶主可以有牛一百二十头,民口一千,占有土地一百六十多顷。这样,随着侵宋战争的扩大,掠夺战俘的增加,金源内地的土地必然不足耕种。金朝统治者就设法把女真人迁徙到新占领区,开垦土地。如1121年,金太祖抽民户一万多命婆卢火去泰州屯种,“仍赐婆卢火耕牛五十。”【27】从而促进了今天黑龙江西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金太祖、太宗又把大批契丹、汉人迁到金源内地。1122年,将山西州县居民迁到上京以至浑河地区,从而促进了黑龙江经济的发展。

  金代从太宗时便确立了以牛具纳税的牛头税制度。即“每耒牛三头为一具……岁输粟大约不过一石。”【28】天会五年(1127年)九月丁未下诏曰:“内地诸路,每耕牛一具赋粟五斗,以备歉岁。”【29】并在金源“内地”设置了以备荒年的“常平仑”。金太祖时曾下令对被征服的已经降附的百姓禁止掳掠。太宗时明确规定,“新徙戎边户,匮于衣食,有典质亲属奴婢者,官为属之。”【30】这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黑龙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是分不开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说过,“我们也看到,清除森林使之变为耕地和牧场,如果没有铁斧和铁锹,也是不可能大规模进行的,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31】在黑龙江各地发现了大批金代铁农具。1958年,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一带出土了铁器七百余件,其中有农具、车马具、手工工具、武器、刑具和各种生活用具。农业生产工具有犁铧、犁镜、趟头、锄、镢、镰、手镰、铡刀、垛叉等五十余件;手工业工具有斧、锯、凿、钳等三十余件。【32】类如的铁农具在黑龙江省的五常、依兰、兰西、泰来、克东、克山、龙江等县均有发现。在黑龙江右岸的逊克县沾河达村也发现了金代铁犁铧、犁壁,卜达敏村也发现金代铁铡刀、铁锹、铁车辖、铁锅。【33】齐齐哈尔碾子山区沙家街古城也出土了大量农具。据考古工作者统计,黑龙江流域各地陆续均有数量不等的大批铁农具出土。

  从出土的铁制农具看,金代的农业生产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出土的铁农具种类繁多,样式齐全,在农业生产中已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犁铧有多种形制,大小规格不一,可以适应不同作业的需要;犁镜配合铧子使用,可以深翻土壤,提高作物产量;趟头起疏松垄两侧土壤作业,能清除杂草又可给根苗培土;锄的形制已接近现代弯钩锄,既轻巧使用又方便,可以锄草松土,促进农作物早熟;镢用于开荒刨土,在当时黑龙江地区荆棘丛生,森林繁多,草原沼泽连片的情况下是重要的生产用具;镰有不同规格,有柄无柄之分以适应收割不同作物需要。

  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迅速改变着过去“耕凿为业”的粗放耕种方式,随着田间管理的加强,使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

  金代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是和冶铁业的发达及汉族工匠的辛勤劳动有关的。1961年3~4月间,黑龙江省博物馆对阿什河流域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在阿城市东南及阿城、五常两市的五道岑地区发现了金代早期冶铁遗址。遗址内发现古矿洞十余处,山坡上有冶炼炉遗址五十余处;矿洞又区分为采矿和选矿等不同作业区,矿洞井壁上还残留有灯洞,洞内遗留下铁锤、铁钻等工具。【34】这与《金史》记载,“教人烧炭冶铁”完全相符。

  《金史》记载,金朝统治者为发展内地经济,在灭辽侵宋过程中,将大批俘获的汉族工匠迁入内地。天辅六年(1122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35】《金史》记载,“天辅七年取燕京路,二月,尽从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36】1127年,金太宗攻下汴京,将皇族大臣宫妃工技之人迁到内地为奴婢。这些被迫迁来的汉族工匠,将中原地区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方式也带到金朝内地,经与女真人长期融合,促进了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金代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日益增多。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初,“不种谷麦,只种稷子春粮。”以后农作物品种日益增多,据《金史》、《大金国志》及《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农作物有小麦、粟、黍、稗、麻、菽类等;蔬菜类有葱、蒜、韭、葵、芥、瓜等。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家畜的饲养提供了可靠条件。文献记载,当时黑龙江流域饲养的家畜、家禽有马、牛、羊、驴、猪、狗、猫、鸡、鸭、鹅等十余种。特别是畜牧业,黑龙江流域土质肥沃,沼泽连片,水草肥美,是得天独厚的群牧繁殖基地。据统计,金全国群牧所“不少于二十五处”,黑龙江流域有明确记载的达“五处之多。”【37】

  随着黑龙江流域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大量增加。《金史·食货志》记有上京、蒲与、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一十七万六千有余。据《金史》记载:1187年全国六百七十八万余户,人口四千四百七十万;1207年全国户七百六十八万有余,人口四千五百八十余万,每户约为六口。上京等五路人口总计为一百零五万六千余,平均每路为二十一万余。金政权当时规定,每户猛安谋克“户计其口而二三者,以官奴婢益之,使之为四口。”【38】加之从被占领区迁来内地的契丹人,奚人,汉人,每路人口也不能少于三十万。《金史》记载,上京会宁府有三万一千二百七十户,如果每户按六口计,上京路人口接近十九万,加上迁来内地的汉人、契丹和奴婢人口,上京路人口约三十万。【39】上京五路中有四路在今黑龙江境内,估计人口也不少于一百二十万。

  人口的迅速增长,大量荒地必然被开垦耕种。金朝建国前,农业生产地域主要在“金源”的阿什河流域,金朝建国后,耕地面积日益扩大。在黑龙江流域各地大批铁制农具的出土,充分反映了土地被开垦的事实。金初为扩大耕地面积将大量猛安谋克户迁到黑龙江流域嫩江平原西部泰州屯种。天辅五年(1121年)除“摘诸猛安谋克户民莴余……屯种于泰州”外,又将收国年间迁移到宁江州的“拾得、查端、阿里徒欢、奚挞罕等四谋克,挈家族耕具,徙于泰州”。【40】金代黑龙江流域开垦的土地面积,史无具体记载,从金代“牛具税”及上京等五路的民户数大体可以推算出耕地面积。“牛具税”,即“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41】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上京等五路有牛具为四万二千二百余具,应受田十八万五千六百余顷,(金时顷为现在顷的5.66231倍)。【42】即上京五路猛安谋克户受田折今制应为一百零五万余顷。平均每路有田为二十万顷左右。黑龙江境内的四路垦田应为八十万顷左右。

  金代黑龙江流域是比较富庶的。《金史》记载:“上京、蒲与、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此地收多支少,可不设置【43】“赈济”荒年的“常平仓。”可见,金代黑龙江地区粮食总产较多,为金朝财政经济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综上所述,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是相当发达的。由于金朝对金源内地的重视,金太祖及其之后的每位皇帝都把发展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因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大片荒地被开垦种植。综观金朝统治的一百余年间,黑龙江流域是历史上农业大发展时期,最高时人口达一百二十万,开垦土地达八十万顷左右,种植作物十多种,饲养家畜家禽十余种。可以说黑龙江流域是金代最富庶的区域之一,在金代经济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三朝北盟会编》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第127页。

  【2】《金史》卷1《本纪·世纪》,中华书局1975年7月1版,第3页。

  【3】【5】《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7月1版,第3页、11页。

  【4】《金史》卷73《阿离合懑传》第1672页。

  【6】【8】【13】【14】【15】【16】《金史》卷2《本纪·太祖》第27页、35页、39页、40页、41页。

  【7】【9】【10】【29】【30】【38】《金史》卷3《本纪·太宗》第50页、56页、57页、63页。

  【11】【27】【35】【36】【40】《金史》卷46《食货志一》第1032页、1033页、1034页。

  【12】【17】【18】【26】【28】【41】《金史》卷47《食货志二》第1050页、1056页、1057页、1062页、1063页。

  【19】《金史》卷4《本纪·熙宗》,第72页。

  【20】《大金集礼》卷4《追加谥号》下,中华书局1985年5月1版,第55页。

  【21】《金史》卷105《范拱传》第2313页。

  【22】《金史》卷6《本纪·世宗》第141页。

  【23】景爱:《乌裕尔河上游的金代遗址》,载《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年12月1版,第516页。

  【24】《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载《三朝北盟会编》,卷20第14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1版,第159页、223页。

  【32】《肇东县八里城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2期,第40页。

  【33】《历史的见证》黑河地区文物普查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4月1版,第15页。

  【34】《黑龙江阿城县小岭地区金代冶铁遗址》,《考古》,1965年第3期,第124~126页。

  【37】张英《略述金代畜牧业》,《求是学刊》,1983年第2期,载《东北古代科技论文汇编》第294页。

  【39】干志耿《探赜索隐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1版,第209页。

  【42】《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465页。

  【43】《金史》卷50《食货志五》第1121页。

On Discussing the Agriculture of Heilongjiang during the Jin Dynasty

Sun Wenzheng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of Qiqihar, Qiqihar,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1000)

  Abstract: The Nuzhen Nationality for generations along Heilongjiang valley established the base of enlarging the military affai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fter setting up the Jin Dynasty and regarded Heilongjiang Valley as the barn of Jin Dynasty, especial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Valley. A lot of iron farming unearthed tools along Heilongjiang Valley explained a new stage of Nuzhen Nationality’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long Heilongjiang Valley. They imported the modern farming technology of Song Dynasty, To mak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ce unprecedented. Planting field area and grain yield topped all previous records and Jin Dynasty agriculture was in prosperous period. It was a milestone of Heilongjiang Valley agriculture in history.

  Key Words: Jin Dynasty, Heilongjiang Valley, Agriculture

  【作者简介】孙文政(1966—),男,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辽金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辽金史。

文章来源:《古今农业》2008年第2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