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史学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

  马歇尔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通过该计划在1948至1952年问向西欧提供了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共计l30亿美元,对西欧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歇尔计划因而被誉为美国最成功的对外经济援助计划。英美史学界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懈努力,在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很多论著从提出问题的方式、切入的角度、论述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多国资料的使用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外交史研究的范式,给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阐释框架。本文试图对英美史学界对马歇尔计划所作的研究作一述评,以期中国学者把握20多年来美国外交史学的发展趋向,并有助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探讨马歇尔计划诞生原因及影响的著作相继问世。罗伊·尼科尔斯在《马歇尔计划的起源》一书中,分析了马歇尔计划出台的必要性,认为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遏制苏联,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西欧的渗透和扩张,维护美国的安全。约瑟夫·琼斯的《十五周:马歇尔计划起源的内部记述》也指出,美国担心西欧国家的经济混乱与贫困将为苏联及东欧共产主义势力的势头打开大门,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哈里·普赖斯在所著《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一书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马歇尔计划的背景、项目及完成情况。这些论著的很多作者亲身经历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经验和直觉为他们的著述增色不少。可是由于过度注重冷战现实利益,这些著作忽略了从马歇尔计划本身的复杂性去考察其实施的详细过程,加上当时政府文件尚未解密,它们不能系统地对政府资料做出相对全面的分析研究,没有深入揭示美国政府的决策动因和具体过程,只能称得上是对马歇尔计划进行研究的起步之作。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一些研究著作开始摆脱上述单纯从冷战和国家安全角度考虑问题的局限性,运用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将马歇尔计划的研究扩展到了经济领域,并对美国政府内部的运作加以考察。在《重新审视马歇尔计划:经济视角下的欧洲复兴计划》一书中,伊曼纽尔·韦克斯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对财政部、国务院外交档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定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计划。其目标是:增加并扩大生产,稳定金融货币,实现自由贸易和推动欧洲一体化。韦克斯勒认为,尽管马歇尔计划在四年内没有完成上述目标,但为后来欧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还认为,美国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马歇尔计划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因此,马歇尔计划的受益者不仅是西欧,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罗伯特·伍德的《从马歇尔计划到债务危机:世界经济中的对外援助和发展抉择》,将马歇尔计划置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从对外援助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政府如何通过马歇尔计划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调整与盟国的经济关系。该书强调,马歇尔计划及其后的一系列援助措施,部分减轻了国外对美国产品出口的限制,使美国巨大的生产潜力得以发挥。

  有些著作虽然仍从政治角度分析马歇尔计划,但它们已不再局限于研究美苏对抗,而是开始从国际政治学汲取理论资源和解释框架,比较关注美国政府内部决策精英的意识形态对国际行为的认知与判断、官僚政治的作用等。哈德利·阿克斯的《官僚机构、马歇尔计划和国家利益》就是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在马歇尔计划政策的制定、经济合作署的成立、对等资金的使用等诸多问题上美国政府各部门间的争论与妥协,试图说明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国家利益的体现,美国在谋求全球战略的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从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视野的扩大以及文献来源的突破,使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得以初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学者对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这些学者仍然受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及传统的影响,过于强调马歇尔计划如何维护美国的安全与利益,结果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有所忽视;其次,这些论著在研究视角上往往专注于国家决策层对马歇尔计划的酝酿,把马歇尔计划视为是少数精英的政策,将其实施简约为国家政府间的行为,从而忽略了国家权力之外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同马歇尔计划之间的联系;最后,在史料的获取上,虽然政府档案和决策者的回忆录加强了这些论著的实证基础,但由于对官方档案的过于迷信,未能看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隐讳和遗漏之处。这些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有所改观。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马歇尔计划进行了相当详尽的研究,作出了更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论著从提出问题的方式和切入的角度到论述中运用的理论方法都不断推陈出新,强烈地冲击着已渐呈颓势的传统外交史研究范式,给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阐释框架。可以说,这是一个对马歇尔计划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

  该阶段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研究视角上发生转变。在新史学等学术潮流的影响下,很多美国外交史著作在研究中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将重心从高层转向下层,从精英转向民众,从国家政策转向国家一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本身的复杂运动与变化。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也开始超越了东西方对峙的时空视角。这些论著不再仅仅寻求再现马歇尔计划时期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探究该政策的根源及影响,而是更关心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与美国外交的互动作用,强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霍根的《马歇尔计划:美国、英国和西欧重建》就采用“合作主义”的分析方法,突破了对马歇尔计划的传统解释。该书将这一重要的外交政策置于美国20世纪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中加以考察,通过对马歇尔计划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该政策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渊源。霍根指出,美国商业、农业、劳工等利益集团同政府合作,创造出了由专家管理社会的模式,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和通货交换自由。霍根的这本著作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突破,为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人f门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为后来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范式。

  继霍根的这本书之后,很多研究马歇尔计划的论著也一改以往只关注国家政府行为的倾向,把研究的重心从国家转向劳工组织等国家政府以外的行为体。安东尼·卡鲁的《马歇尔计划下的劳工:生产性政治与管理科学的市场化》一书,就打破了仅仅利用官方档案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封闭型研究的局限,运用大量美国和英国劳工组织的档案,对英美生产率委员会的成立、英国劳工组织对技术援助项目态度的转变、马歇尔计划劳工政策的出台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细的研究,详尽阐述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劳工运动的影响。该书认为马歇尔计划唤起了欧洲劳工接受美国先进生产方式的意识。费德里科·罗梅罗在《美国与欧洲贸易联盟运动》一书中,通过详细的考证和史料钩稽,多层次、多侧面地探讨了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如何同欧洲劳工组织联合起来,分裂欧洲的劳工运动。2000年安农·维克斯的《操纵主导权:英国国家权力、劳工和马歇尔计划》,运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对马歇尔计划在英国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集中探讨了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英国贸易联盟大会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该书认为,欧洲贸易联盟顾问委员会和英美生产率委员会这两个组织并非是在美国外在压力下建立的,而是英国工党政府为推动英国经济的现代化而主动采取的行动。马歇尔计划扩大了英国劳工组织的影响,使其加入到英国政府结构中,加强了国家的权力。

  除了在研究视角上发生转变外,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论著在运用的方法上也有所突破,它们愈来愈倾向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阐释马歇尔计划。其中一些论著关注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的技术、管理模式在西欧的传播与影响。例如,l998年马蒂亚斯·基平主编的《欧洲商业的美国化:马歇尔计划与美国管理模式的移植》一书,探讨了二战后美国的管理模式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移植的机制和渠道以及这一过程对后来欧洲工业产生的影响。该书搜集的数十篇论文,详尽分析了马歇尔计划期间欧洲生产机构、商业领导者、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化中的作用,指出马歇尔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美国模式为典范,将战后西欧经济发展进程纳入美国设想的轨道。卡尔·戈特瓦尔德于1999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英美生产率委员会:英国生产率与马歇尔计划》,该文以马歇尔计划的主管机构经济合作署同英国贸易联盟等组织成立的英美生产率委员会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派遣的赴美生产考察队在技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和显现出的意义。在作者看来,英美生产率委员会采取的很多措施,可以说是用美国经验来解决英国企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目的是在向英国输出美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推广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的技术手段。卡伊·佩德森在《对欧洲管理阶层的再教育马歇尔计划对法国商业限制性行为的行动》一文中,论述了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在法国开展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活动。佩德森指出,这些措施旨在使西欧企业管理阶层在接受美国现代企业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方式上的改造,摆脱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习俗和旧观念。诸如此类的著作还有《输出美国模式:战后欧洲商业的转型》、《一致性的幻想:美国商业、冷战援助和西欧工业复兴,1945—1955年》等。

  还有一些论著通过研究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电影、在马歇尔计划参与国举办的展览会来透视其中体现的文化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著不仅仅从美国作为传播者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输出,而且将文化传播的过程看作是受众把外来文化重新处理和吸纳的过程,所以它们十分注重研究西欧国家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需要和价值观对美国文化进行抵制、接纳和改造。理查德·凯塞尔在《诱惑法国:美国化的窘境》一书中,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美国大众文化大规模入侵的反应,指出了美国消费文化与法国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分析马歇尔计划对法国的影响时,作者指出,美国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将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消费文化引进法国,用美国文化来改造法国文化,但遭到了法国各界的抵制。法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美国文化开始了有选择的接纳和改造,其结果是美国化既没有使法国丧失独立,也没有消除法国的文化认同,反倒是让美国化的许多举措在法国面临窘境。理查德·佩尔斯在1997年出版《与我们不同:欧洲人在二战后如何喜爱、厌恶和转变美国文化》,专辟一章从美欧文化互动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如何在马歇尔计划期间向欧洲传播美国文化,分析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融合与会通。佩尔斯指出,欧洲人并没有成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被动的受害者。随着美国电影、报刊、音乐等文化产品涌人欧洲,他们在鉴别吸收美国文化的基础上,对美国文化加以改造,从而使美国文化欧洲化。布赖恩·麦肯齐的《重塑法国:美国化、公共外交和马歇尔计划》同样关注法国民众的反应,该书认为,美国大规模生产技术、大众文化伴随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蜂拥而来,尽管美国在技术上的进步、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充满活力很容易为其他国家效仿,但法国民众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对美国文化进行了抵制和改造。

  英美史学界对马歇尔计划研究的日益深入,使这一研究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在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学术争鸣的繁荣景象。国际化趋势首先表现在资料的来源上,学者们开始打破单边档案研究的旧有框架,从双边乃至多边视角对马歇尔计划加以审视。亨利·佩林的《英国与马歇尔计划》一书,利用了大量美围和英国的外交档案,通过考察英国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谈判、欧洲支付同盟建立等问题上英国的态度,说明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马歇尔计划酝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查尔斯·梅尔、冈瑟·比肖夫主编的《马歇尔计划与德国:西德在欧洲复兴计划框架下的发展》一书,运用大量德文资料,展现了马歇尔计划在西德的具体实施情况。该书认为马歇尔计划为西德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扫清了道路,也为日后德国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赢弱武器:马歇尔计划在法国和意大利,l948–1950年》一书,更是突破了传统的单边研究框架,在广泛利用美、法、意三国资料的基础上,将马歇尔计划置于法国和意大利经济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探讨其在1948年至l950年两国政治和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该书认为,马歇尔计划对法国和意大利现代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就其积极意义而言,马歇尔计划把美国社会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价值观念传人欧洲,从而构成了对西欧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挑战,诱发了欧洲人需要进行经济变革的意识,刺激了改革派倡导者和现代化知识阶层的崛起,为战后经济现代化运动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参照模式。而就马歇尔计划的负面影响而言,它表现在马歇尔计划是按照美国的意志来规范、干预和设计欧洲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这本书将马歇尔计划与欧洲国家的现代化走向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对马歇尔计划的是非功过进行评价,既能洞悉这些欧洲国家社会经济变革的脉象,又能切中战后美国文化输出的要害所在,其中许多论点令人颇为信服。

  英美学者在进一步加强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资料利用的同时,还重视对冷战中另一方的档案资料的利用,研究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这就为通过美苏史料的互证增加研究的可信度提供了可能性。杰弗里·罗伯茨在《莫斯科与马歇尔计划:政治、意识形态和冷战的开始》一文中运用了大量英、俄文资料,他通过分析马歇尔计划出台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以及苏联同美国关系的发展,发现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外在的言辞表述,而在冷战初期国际政治对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斯科特-帕里什在《转向对抗: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一文中,大量使用了苏联最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苏联、英国和法国围绕马歇尔计划的秘密谈判做了全景性描述。帕里什认为,英法外长联手将苏联排挤出西欧,而英法的态度是迫使苏联放弃参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各国学者之间交流日益增多,也是马歇尔计划研究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纪念马歇尔计划实施50周年,欧洲和美国的学者围绕马歇尔计划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各国学者充分利用了因冷战结束而获得的“局外性”的优势,将马歇尔计划置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来理解该政策对后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l998年出版的论文集《全球货币与经济融合:纪念马歇尔计划50周年》汇集了十多个国家学者的论文,这些学者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货币联盟、以及与此相关的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国际关系行为者之间的经济融合,作了深入分析。例如,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期间推出的很多措施减少了欧洲各国双边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欧洲国家美元储备严重流失的状况。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欧洲货币制度是从欧洲货币联盟开始的,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马歇尔计划中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该同盟将多边支付和贸易自由化相联系,是美国通过建立西欧地区性贸易和支付组织来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2001年出版的论文集《马歇尔计划:五十年之后》,也是美国学者与外国同行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马歇尔计划对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中确立的欧洲一体化原则,建立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组织,冲破了原来民族国家的界限,密切了西欧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除了国际化以外,马歇尔计划研究的深入还促成了学术争鸣的大好局面。英美学者在对马歇尔计划中的一些传统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展开了学术争论。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是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复兴的影响。戴维·埃尔伍德、约翰·科利克、欧文·沃尔、迈克尔·霍根等一批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埃尔伍德在《重建欧洲:西欧、美国和战后重建》一书中明确指出,正是在美国的外力推动作用下,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才得以迅速恢复。马歇尔计划在转变西欧管理模式、鼓励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维护大西洋经济联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和欧洲重建》一书中,科利克以欧美材料和大量数据为基础,指出欧洲复兴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是无法解决的,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很可能会崩溃;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在应对l947年英国金融危机、解决德国问题和促进欧洲国家实现自由贸易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沃尔的《美国和战后法国的形成》一书,在解读法国和美国的外交档案和私人文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法国重建、协调法德矛盾、重塑法国劳工联盟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上述学者的观点相反,以英国学者艾伦·米尔沃德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对马歇尔计划在战后西欧经济复兴中的作用表示质疑。他们认为美国在战后西欧经济复兴中的作用被夸大了,l947年欧洲经济面临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即使没有美国的援助,西欧经济同样会复兴。米尔沃德在《西欧的重建》《马歇尔计划有必要吗?》等论著中指出,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工作早在马歇尔计划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始,基础设施的重建也早在援助资金到达欧洲之前就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而且马歇尔计划从整体看规模也太小了,不会对西欧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米尔沃德从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动力上做出新解释的努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

  回顾英美学者对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不难看出,他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不仅对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举措及对欧洲和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当全面和深入的探讨,而且在研究方法、解释框架和史学观点上不断推陈出新。英美外交史学者广泛吸取政治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尝试运用合作主义、文化传播等阐述框架分析马歇尔计划;对社会团体、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在马歇尔计划中的作用,受到了更多的注意。英美学者还为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史料来源,在以往受重视的政府档案、国会辩论、回忆录等史料之外,电影、博览会解说词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记录等资料也得到学者的广泛运用。学者在命题的选择、资料的搜集和对事件的解释上各尽所长,以崭新的目光审视过去,展开争鸣,从而以新的历史洞察力推动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进步。 

  英美史学界在马歇尔计划研究中对非国家行为体和国家一社会关系的重视、文化研究的加强、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方法和观点的日益多元化,都从侧面反映了最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一些重要走向,也成为区分传统外交史与新外交史的重要标志。但是,新外交史在对传统外交史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根据第一手资料进行严谨的研究是传统外交史的优势所在,但一些研究者对传统外交史学家试图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重建外交政策的过程表示怀疑,于是轻视了传统外交史学所坚持的实证主义传统。另外,一些英美学者扩大了文化因素在外交中的作用,忽略了权力、利益等物质性力量在马歇尔计划决策中的巨大影响。就中国学者而言,我们需要关注国际史学的新趋向,借鉴可用的理论和方法,但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地追随英美学者的研究路径。中国学者应当认真学习中国史学传统,从史料学和考证学中汲取营养,树立强烈的实证研究意识,借助经过考辨和梳理的史料来进行实证性研究。面对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盛行的文化转向潮流,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任何单独的因素,无论是经济的、战略的,还是文化的,都不足以解释美国的对外政策,需要在关注文化力量的同时,探究文化与物质力量的关联。如何保持新外交史与传统外交史之间的平衡,将成为美国外交史研究者努力的一个方向。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文章来源:摘自《世界历史》2010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