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美农机具事业交流与合作探析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的农机具事业,开始于引进国外的先进农机具和有关技术原理的著述、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在农机具事业的交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垦田农机具、排灌农机具、畜产机械、植保机械等农机具的引进与改良;农机具教学与研究的开展;中美合作改良中国农具项目的实施等方面,尤其是美国来华农业工程专家、中国留美农科学生,在农机具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科留学生;近代农业;农机具;交流与合作

  [作者简介]沈志忠(1968一),男,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农业史(江苏南京210095)。

  [原文出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8—134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大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的传统农机具,自从唐代曲辕犁出现以后,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一直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广大农村,就农业生产的动力而言,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极少部分来自于水力和风力。而在品种、类型、操作方法上。同元代王祯所著《农书》的“农器图谱”中所收录的农机具、农业设施的图形及文字叙述相比,也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般而言,农机具主要包括“农具”和“农业机械”两个方面。人们一般习惯于将用人力和畜力作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器物称为“农具”,如犁、锄、镰、铲等,在古农书中也称为“农器”或“田器”;而将使用动力机械作动力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器物称为“农业机械”,如播种机、收割机等。

  中国近代的农机具事业,源于引进国外的先进农机具和有关技术原理的著述,其发展历程十分曲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传统经验农业向近代实验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工具也开始了由畜力手工农具向机械动力农机具的转变。1877年,《申报》曾刊载《论筹购机器开垦荒田》的文章,宣传以机器从事农业生产的先进性。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强调农器宜讲求,认为振兴农业。“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并吸收近代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成就,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农业科学和技术著作,其中也包括不少农机具的论著。

  对于近代时期中国引进和改良西方农机具的研究,国内一些论著多有涉及,主要有郭文韬等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白鹤文等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周昕的《中国农具发展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等,而对于近代中美两国在农机具事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则基本阙如。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论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美国新式农机具的引进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西方的接触进一步深入频繁,而此时的欧美,农业革命刚刚完成不久。在农业革命中,农业机械化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环节。这些新颖、高效的先进农业机械,无疑对那些登陆西方、出汗考察的清王朝官员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

  19世纪上半叶,由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陆续发明并采用了一系列新型的农机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19世纪初,开始使用畜力机械,耘川机、播种机:刈草机、收割机、脱谷机等各种农机从相继问世;从30年代起,铁犁迅速代替木犁而被普遍采用;到了50年代,马拉农具已经普遍被使用。

  1.垦田农机具

  1850年,蒸汽机开始在美国使用,到20世纪20年代,内燃机获得较快地发展。这些先进的耕垦农机具,对于具有大片待垦土地的中国东北地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在1900年前后,清朝政府提倡振兴实业,鼓励各地官商进行投股或者利用华侨资本兴办垦殖企业,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从而在全冈范围内,呈现出兴办垦殖企业的高潮,其中的一些垦殖企业于此时将新式耕垦农机具和新的耕垦方法引进到国内。

  1898年《农学报》第54期载,江苏省上元县(今南京)张士宝“购买美犁,导农深耕”。1901年,张謇在江苏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曾经采用美国大农法。1903年,清政府成立农工商部,创办农事试验场,一些农事试验场曾着手新式农机具的试验。1906年,山东农事试验场也从美国购回20多种农具,从日本引进数十种农具,进行新式农具使用效果试验。[2]

  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势大多平坦、开阔,比较适宜于新式耕垦农机具的使用,因此早期的垦殖农机具在此得到了迅速推广。1908年,奉天农事试验场曾经从美国、日本等购买了各种犁耙、玉米播种机、刈草器、刈麦器等大批新式农具进行试验。①

  另一方面,近代东北地区迅速发展垦殖企业和使用新式农机具,也同外国列强的侵夺和中国民众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日本极力攫取中国东北土地等利益,从而在中国东北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在拦截的俄国船只中多次发现美制大型农具,这表明沙皇俄国已经计划开发中同东北,从而引起了日本的注意,日本人也在此推行农机具的改良。俄国、日本极力攫取中国东北土地利益,中闽人民奋力图存,也引进农机具,发展垦殖事业。②

  民国初年,黑龙江等省官商垦殖企业继续增加。l912年,以郑永昌为首的江浙资本家与美国人巴尔木在绥滨县合资创办火犁公司,浙江省政府从美国购回2台铁轮水田用拖拉机及配套犁耙等农机具。后来交给浙江大学农学院实习农场。1915年,江苏陈陶遗等开办东井公司,河北朱庆澜等开办近思公司,浙江周大容等开办智远公司。1915年,黑龙江呼玛的三家大公司,从海参嵗万国农具公司支店购入5部马柯米拉拖拉机和其他机械农具进行大农式经苜,主要种植小麦和燕麦,收获后在自己的面粉工厂加工成面粉,行销县内外。[3]这些农垦公司大都采用近代农业机具进行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

  除了东北地区以外,此时中国南北方的官商垦殖企业也都在增加,1924年,察哈尔陶林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中旗一带)的大有垦牧公司向“美国万国农具公司购用机器五部,马力十五至三十匹……一日可垦地四顷”,耕后,种植菜子、莜麦、胡麻子等作物。[4]

  1929年,山西农事试验场购买美国农具公司所制最新式的拖车,带二行犁及三行犁、双行四盘耙、条播机、割捆机等。[5]87

  194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贷给中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20多台,在南京八卦洲兴办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区。

  2.排灌农机具

  进、应用和推广排灌机具是清末民初改良农具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抽水机是近代农业机械中在我国应用推广得比较成功的一种。抽水机在部分地区的广泛使用起始于20世纪初。

  1912年,常州奚九如试验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抽水机灌溉农田成功;第二年,常州厚生机器厂创立,并开始努力于抽水机的制造及提倡。[6]在提倡抽水机的开始阶段,由于农民对其性能认识不足,全年销售不足10部,且范围仅限于常州附近一带。1920年前后销售渐多,上海、无锡一些工厂也相继仿造。

  1925年前后,江苏、浙江两省连年苦早,农村中原有的龙骨水乍(翻车)已无法应付较大的旱灾,一些富裕农民开始采用抽水机灌溉,效果显著。于是抽水机的市场进一步打开。l924—1925年,美商慎昌洋行从美国进口了万国牌3马力引擎(发电机)和帮浦(水泵),开始较大数量地推销于沪杭铁路沿线嘉兴、嘉善等地及沪宁铁路的常州、无锡一带。有些地区则直接用3马力火油机拖动龙骨水车进行抽水。由于发动机与水泵的需求旺盛,新中工程公司、大隆铁工厂等纷纷开始仿制。随之,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服务部又与大隆铁工厂联合制造了“机船”,对江浙地区承包灌田。所谓“机船”,就是在船上装上柴油机和水泵,在水网地区开展流动服务。到1931年,无锡一带发展这种“机船”二三百条,这一地区的畜力和水力抽水农机具出现了下降趋势。[7]

  除了抽水机具,这一时期也开始了电力灌溉,以1924年沈嗣芳在常州地区为发端,后来在福州、江宁等地也实行了不同规模的电力灌溉。按动力机与工作机的组合方式的不同,中国近代早期的灌溉机械大致可以分为内燃机与龙骨水车、电机与水泵、内燃机与水泵等三种组合方式,这三种方式大都装机河岸田旁实施灌溉。[8]

  由于机械灌溉多数是应抗旱救灾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并非建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暂时性与局限性,使用范围始终限于江苏一省和浙江、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931年前利用机械灌溉(包括机灌和电灌)的总面积有1]8万多亩,约占江苏省耕地面积的1.38%,占江浙两省耕地面积的0.93%,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083%。[9]可见,机械灌溉的面积十分有限,在我国整个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3.畜产农机具

  1900年前后,《农学丛书》登载了选译自国外的《农具图说》,其中有饲料农具的章节,包括压草具、捆草具、捣碎饼具、洗根具、磨根具等;《泰西农具及兽医治疗器械图说》中有羊刍架、截稿器、牛酪器、浴药器等。在1904年爆发的H俄战争中,俄阅军马需要大量干草,因而在东北的兴安岭以西输入了割草机。1920年,上海龙怀皋从美国引进低温巴氏杀菌设备,生产消毒牛奶。

  1921年,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教授兼农场宅任虞振镛(1890一l962)③从美国选购荷兰乳牛运回北京,在学校附近创建北京模范奶牛场。虞振镛亲自主持场房设计施工、设备及北京模范奶牛场的建立,是中国自办现代化乳牛生产研究事业的一个标志。

  1924年,浙江省瑞安县安息会李、陈二位牧师建成了宁康炼乳厂,生产炼乳和奶油,这是中国人所兴办的最早的炼乳厂。1926年,吴百亨在温州开设百好炼乳厂,用平锅生产炼乳。[10]

  4.植保农机具

  中国近现代植物保护机具的应用也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江苏省昆虫局委托工厂仿制成功喷雾器。1930年,浙江省植物病虫害防治所设置了药械设计制造室,由吴福桢(1898—1995)④指导。l931年,该室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防治农业病虫的喷雾器和几种农药。

  1934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合作,建立了喷雾器制造实验室。1936年,参照国外样机,研制成功压缩式喷雾器和双管喷雾器,最高时月产达600架,1937年全年生产3761架,行销到江苏、浙江等23个省市,国产植保机械得到较快的推广。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植保机械研制因中央农业实验所内迁四川而受到影响。

二、农机具的改良

  随着西洋农机具的逐步引进和使用,开始有国人思索这些农机具是否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问题。1908年,奉天农业试验场曾经对欧美引进的农机具勺本地农机具进行比较,结论为:“洋犁与本地土犁之比较,在普通之耕作,仍以本地犁为轻便,其工程亦较速。然欲得深耕之利,则不如洋犁。”

  20世纪20年代曾经自费到美岡密歇根州立农科大学研究院攻渎农科的张鸿钧。在内蒙古通辽自办农场,经营垦殖事业,购买美国农机具,并一一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垦犁、圆耙等尚无不适于荒地之开辟,而播种、锄地等机,决不适于东北之种植”。于是他自己研制成车式一次两垄上垄播种机及一次两垄下垄播种机,由三四匹马牵引,一人坐于车上操作,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土,一天可种40至50亩。他还研制成禽式锄地机。张鸿钧的这些作为,曾经引起当时东北政务委员会长官张学良的重视和好评,并准备继续推广,由于“九·一八”事变而没有实现。[11]

  与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一些农机具科研机构,如1927年江苏省成立了农具研究所,1936年成立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农业机械组,1942年成立了中国农具学会,等等。这些科研机构对发展新的农业机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35年,刘仙洲编辑《中国机械工程史料》时,发现其中以属于农业机械者为多。在《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一书的近代部分,对帝国主义国家入侵小国以后的中国农业机械作了详细阐述。

  1938—1945年间,刘仙洲在西南联大工学院担任机械系教授,从事犁铧、水车、排水机的改良研究,并发表了论文《中国农具改进问题》,对中国农具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1946年3月,他又专程赴美国,在伊利诺伊大学及其他10多个州农学院农业实验站、农业机械厂以及大型灌溉工程考察和研究农业机械。经过洋细考察,他认为:农业机械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与其模仿外国的大型机械,不如先对中国原有的畜力机械加以改良,即机械部分改进设计,动力部分仍用畜力,然后求其发展。

  1947年8月,刘仙洲回国后,曾以此见解在北京中国工程师学会作题为《农业机械与中国》的学术演讲,写成20万字的教材《农业机械》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讲授。这实际上是中国近百年传统农机具向近代农机具转变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中国农机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农机具的教学与研究

  除了较早从美国引进先进的农机具之外,我国对于农机具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较为重视。早在1914—1920年间,北京农专(后改称北京农业大学)有农具学课程的设置。1915年,该校引进了农产品加下机具。1931年,该校农艺系教学计划中规定二年级开设农具课,为一学年6学分的必修课,每周讲授2小时,实习一次2小时,任课教授为蹇先达。课程分两部分:农具学(1)讲授农业发动机原理、构造、运用及修理;农具学(2)讲授中外农具种类、构造、运用、修理及改良等项,对于切合中国实用的农具,特加注意。还开设农业土木学选修课,内容为农田测量、农业灌溉、排水、堤防水利等工程原理与方法。[12]

  1.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农机教育

  1920年,留美学农回国的邹秉文(1893—1985)⑤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改称东南大学农科、中央大学农学院,为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之一)工作时,重视农机具的教学研究与改良创制;聘请李炳芬教授讲授农具课,并接受美国万国农具公司捐赠的3000元为选购和改进农具之用;同年,为建农具院,向上海德大纱厂经理穆藕初募得农具院建筑费6000元,1922年建成。至1935年,中央大学农学院改良的农具有:改良洋犁、五齿中耕器、棉花条播机、小麦五行条播机、三齿中耕器、乘坐齿耙、六寸双壁犁、十二寸双柄犁等多种。[13]144

  据1939年4月印行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事业概要》“农具”文中称:“吾同一切农耕器具,简陋异常,对于生产效能,大受影响。故本院对于农具之改良,颇为汴意。在东南大学农科时代,专责研究。以后改良之成品,自行制造推广者,计有:小麦五行播种机、五齿中耕器、各式铁犁、棉花条播机、玉米手播机等多种。历年各农事机关向本院购买者为数甚多。”

  中央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西迁四川重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在农学院设置农具课,并开展农具研究工作。

  1944年,美国农机商为了便于战后向中国推销农机具,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将多种新式农具和工厂设备赠送中央大学农学院,美国联合叉锄公司也赠送全套手工农具,其他如杜邦公司也有农机具的捐助。

  1946年,中央大学农学院在农艺系中设农机组并开始招生,拟出农业工程系的教学计划草案。台维生等到南京不久,即建成农业工程专业楼,安置了专业教学设备。194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农业工程系的教学计划。史东(A.A.Stone)兼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工程系教授。1949年,第一届农业工程系毕业生有5人。[5]93

  2.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农机教育

  193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设置农具学课程,由美国人林查理(C.H.Rigg。)讲授;并设有农具研究室,曾改良过一些农机具。该校曾制成新式中耕机、小型播种机、小麦脱粒机、小麦除杂机、小麦烘干机、新式轧花机,又改良南方水田用犁、旧式风车及抽水机等。1935年,该校将农具列为农学院辅修科目之一,有3名选修生于1937年毕业,其中一名于1941年在该校获得中国第一个农具研究农学硕士学位。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农学院接收中美庚款董事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农产促进委员会等单位的委托资助,改良某些农机具,以适应展示农业生产的需要。

  抗战胜利以后,在农艺系中设农业下程组,美国来华农业工程专家汉森(B.L.Hanson)教授曾一度担任农艺系农业工程组组长。农艺系学生可以主修农业工程专业,1947年主修农业下程的二年级学生。第一届学生有4人;还利用新增的教学设备,举办了一期两年制的专科,为培养农场一工作人员,招生32人。美国万国农具公司于1944年赠送给金大农学院农业机器等设备,该校于1949年将原来的农具学组从农艺学系中独立出来,成立农业工程系。

四、中美合作改良中国农具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许多农业科学家都为战后中国农业的重建出谋划策。邹秉文、沈宗瀚等提出了《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实施“农业工程的建设项目”,其中对农机具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1.美国农部与中国农林部合办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

  1946年4月,中美两国政府同意由两国农业专家联合组成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对战后的中国农业进行调查论证。中方代表13人,团长邹秉文、副团长沈宗瀚;美方代表10人,团长赫济生(C.B. Hutchison)、副团长穆易尔(R.T.Moyer)。

  6月,合作团正式开始工作,分为6组,进行实地考察。⑥至lO月考察结束,遍历15个省份。考察结束以后,各组在南京集合草拟考察报告。报告内容依组而分,每组草拟的报告最终经过全团会议通过。报告书分中英文两份,分别呈送中美两国政府参考。1947年5月,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公布该报告书。

  1947年8月,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中文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书中首次在中国提出“农业工程建设项目”,指出农业工程系将各种工程原理应用于作物耕种、农舍建筑、农产加工与农村电化与动力、兴办水利与保持水土等工作。

  关于农机具的发展建议。书中指出:农民的生产效率是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将改就他业,这样势必采用节省人力的农具。尤其在农忙期间,由于人力缺乏,所需节省人力的农具极其重要。报告指出,以战前长江下游稻区农民的抽水机最为典型;同时,中国农民所用的农具过于简陋,导致生产效率太低。报告中举例说,美国种植小麦每英亩仅需人工1—2日,而在中国同等面积则需26日;种棉花美国每英亩需人工14日,而中国则需53日。

  尽管这些关于中国农机具的发展的建议还不那么准确,但是其中所提出的农业和农具一定要和近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一定要向近代转变的主导思想,则是值得称道的。

  2.中国农林部与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合作改良中国农具

  1943年,邹秉文、沈宗瀚等赴美国出席战后世界粮食会议,顺道考察了美国的战时农业,印象最深的要数因农业机械化而增加生产,他们就商议中国农具改良办法。会后,邹秉文留在美国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副主席和中国农林部驻美代表,代表农林部与万国农具公司(Intcmational Harvster Company)洽商协助中国改进农业机械。

  1944年,邹秉文撰写《中国必须有农业工程》,并多次与美国康乃尔、衣阿华、密歇根等大学以及万国农具公司联系,募得奖学金名额和研究培训基金,由中华农学会派出留学进修人员攻读农业与农业工程。

  1944年7月,邹秉文拟出经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同意资助,并经当时双方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约的“向中国农业导人农业工程的教育计划”。内容为:(1)设立奖学金,供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农业工程和实习,期限为3年。学生从已工作两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公开选拔,农学院毕业生和机械工程系毕业生各10人;(2)聘请美国农业工程专家组成农业工程委员会到中国工作,研究工程技术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示范、协助和指导田间生产;(3)美国向中国的学校和研究所提供农业工程研究教学用的样机、资料、试验设备和试制设备。[13]219-225

  经与万国公司协商,由中国教育部在中国国内公开招考。教育部在重庆、昆明、成都、西安四地同时招考,最后定下了原来学农的10名学生是吴相淦⑦、吴起亚、李翰如、余友泰、崔引安、蔡传翰、张季高、何宪章、方正三、徐明光;原来学机械工程的10名学生是陶鼎来、曾德超、王万钧、水新元、吴克騆、陈绳祖、高良润、张德骏、李克佐、徐佩琮。

  1945年5月和8月,20人分成两批先后前往美国留学。经过邹先生与万国公司安排。原来学农的10人进入爱渥华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农业工程系,补学工程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农业工程学硕士学位,原来学工的10人进入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牛院农业工程系。暑假期间分批分期到试验农场和农机制造工厂实习,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1946年7月,万国农具公司派遣四位农业工程教授j.台维生(J.B.Davidson,主席)⑧、麦考来(H. F.Macolly)、史东(A.A.Stone)、汉森(B.L.Hanson)来华研究并教授农业工程。他们先在美国作准备,然后制定了委员会的工作规划和计划,l947年初到达南京,在当时教育部和农业部的领导下,以中央农业实验所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为基地开展工作。随着农业下程专业教学设施的充实,教学计划的确定,金陵大学农学院建立了农业工程系。

  在农业工程委员会到来之前,中农所已组建成农业工程系,修建了试验、试制、办公等所需用房,委员会成员和装备到达后,即开展了工作,在两年期间进行了研究、试验、示范等灤题共14项。

  万国农具公司又联合其他美国农具公司以他们制造的各种农具赠送给中农所,中农所也搜集中国各处农具,以资研究展览。

  1948年9月,赴美留学生完成硕士学位和实习任务回国,按照原先安排,大都回到高校从事农业工程专业的各项工作,发展中国农业工程事业。[14]在他们分赴工作之前,台维生教授召集他们并谋划全国农业工程研究改良计划以及他们分工合作计划,然后他们各自回所在单位工作,这是一个全国农业机械研究的最好开始。但是不久,政局发生大的变动,美国顾问于1948年11月奉命回国,农林部与万国农具公司的合作就此结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美两国之间在农机具的引进与改良、农机具教学勺研究的开展和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美国来华农业工程专家、中国留美农科学牛,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极大地制约了美国新式农机具在中国的推广普及程度和实际使用效果。

  首先,近代以来,连年的天灾与人祸,使农业生产一片凋敝,农民生活极端困苦,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局面之下。自从l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同时还长期支持中国各派系军阀进行混战和镇压人民革命,造成烽火不断、战争连年的悲惨局面,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即使仿制和研制了一批新式农机具,也无法在大范围内推广和普及。

  其次,中国长期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常常“罕及百亩,一用新机,必致亏损”,高效率的欧美新式农机具未必适应中国国情,在地域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耕垦农机具主要集中于幅员广阔的东北地区,排灌农机具则始终限于江苏一省及浙江、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

  再次,美国先进农业科技的输出,也多从美国需要出发,为其提供农产品原料、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就以1943年美国万国农具公司与我国农林部合作推广农机具为例,中国由农林部、中国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央信托局等在重庆联合成立中国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不久移至上海,并在上海设立农业机械总厂。当时该公司计划在全国设  18个分厂和3000个铁工厂。上海的总厂于1947年开工,其设备全部由美国运来。该公司企图把上海的总厂办成美国农业机械在中国的总装配厂,分厂和铁工厂则成为或大或小的维修工厂,并承担在各地推销美国生产的农机具的工作。如果这种企图实现,中国的农机事业必将完全依附于美国。[15]对于这一点,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

注释:

①《奉天农事试验场报告》第一、二册,光绪三十四(1908)年。

②1942年,日本佐藤武夫在《满洲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一书中称:1909年,美国芝加哥万网农具公司没支店于海参崴,供应四伯利业开发的需要。其后,该公司的农具曾经通过四伯利亚大批进入黑河省。同时,它也是在万国农具公司后来创设的哈尔滨支店的前奏。参见刘岑:《黑龙江农垦史略》,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编辑出版.1981年。

③虞振镛(1890一1962),浙江慈溪人,畜牧兽医学家,我国现代农业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兽疫防治系统的奠基人。1911年赴美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畜牧学,191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考入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1915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回国。1920年再度赴美。在德克萨斯州立农工学院专攻乳牛学,1921年回国。

④吴福桢(1898一1995),江苏武进入,农业昆虫学家,我国近代农业昆虫学奠基人之一。1925年赴美,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从事中国半翅目昆虫分类的研究,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并获柑美国科学荣誉协会金钥匙。

⑤邹秉文(1893一1985),江苏吴县人,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考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先学机械工程,后改学农科,专修植物病理学,1915年毕业,获得农学士学位,继续在该校研究院进修一年,1916年回国。

⑥第一组为普通组(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乡村生活、农业经济等)、第二组为桐油、第三组为蚕丝、第四组为羊毛、第五组为茶叶、第六组为渔业。

⑦小国农业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相淦就是此次赴美攻读农业工程硕士学位的留学十之一。他在回国后不久的1949年,即与美国农业工程专家、早在1932年就任教于余陵大学农学院的林查理合著《农业机械学》,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高等农机教科书,与刘仙洲的《农业机械》共同奠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学科的基石。1950年,吴相淦又完成厂《农业拖拉机》。主要内容是欧美的农业动力机械,成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重要的农机著作之一。

⑧其中台维生是美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创始人,是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的首任主席,当时是美国农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主任。

参考文献:

[1]倪根金,魏露苓,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对四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史,2008(4)、

[2]孔经纬,东北经济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7-69

[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二联书店,1959:359—360。

[4]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G]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5]王红谊,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小版社,2001

[6]唐启宁,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M].出版地不详:小版社不洋,1933.

[7]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34。

[8]兴瑞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J]现代史学,1936,3(1)。

[9]上海工商局机器仆业史料组,上海民族机器工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363.

[10]浏仙洲纪念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小版社,1990。

[11]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小版社,2005:836。

[12]张仲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巾版社,1992。

[13]华恕,邹秉文纪念集[M].北京:农业小版社,1993.

[14]沈宗瀚.中华农业史沦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294.

[15]沈志忠.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二峡出版社,2008:208。
 
原载《经济史》2011年第2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