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货币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史学科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学科理论较强、研究对象广泛、具有专业学术特点的学科。赵晓雷认为,针对目前中国学界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认识的宽泛性,提出经济思想史应该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1】。确实,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在过程当中也呈现出节奏与脉络的不同,这是需要我们把握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也是如此。然而学界对于货币思想史多集中于货币政策与货币理论的分析,对于中国历代货币思想的研究则较为缺乏【2】。

  叶世昌的《中国货币理论史》以及萧清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等著作虽然具体论述了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货币主张和货币思想,但是如何评价这些经济思想家的货币思想特点,成了难点之一。众所周知,明清经济史的研究正在被改写,尤其是自明中叶以后至晚清以前这一段历史。传统史学界认为这是一段封闭的历史过程,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李伯重的“江南研究”,彭慕兰的“中西分流”,万明的“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世界”以及弗兰克的“白银资本”等等)揭示,中国的明清王朝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囿于史学界长期关注国家政策对于海外贸易的压制以及海外贸易在中国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等因素,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的作用一直被低估。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明清时代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的观点【3】。这虽然值得商榷,但是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显示,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来审视明清社会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趋势。因故,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思想家的货币思想特点的分析以及评价问题,可能变得复杂起来。是结合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状况来重新审视这些货币思想的特点?还是在传统的史学视野当中再度分析梳理这些货币思想的特点?便很难轻易下结论。

一、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理论及特点

  理论是以实际为背景的,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大体都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如明代最为著名的经济思想家邱浚,便是一例。他对于传统王朝的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土地制度方面、盐法方面、茶法方面、海外贸易方面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王朝的见解。但是也就是从他对于货币与贸易问题的主张当中便可以认知中国传统时期的经济思想人物对于经济问题的懵懂状态。

  在货币理论方面,他首先指出了国家对于货币权垄断的重要性,“钱币乃利权所在,除其禁,则民得以专其利矣。利者,争之端也”【4】。同时他把货币权和拜物教性质联系在一起便可知他们对于中国货币的认知状况“钱之为利,贱可使贵,贫可使富。蚩蚩之民,孰不厌贫贱而贪富贵哉,顾无由致之耳。所以致之者钱也。操钱之权在上,而下无由得之,是以甘守其分耳。苟放其权而使下人得以操之,则凡厌贱而欲贵,厌贫而欲富者,皆趋之矣。非独起劫夺之端,而实致祸乱之渊丛也。古人山海之利不以封,良有以夫”【5】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主张货币金属论,废弃纸币。他认为“自古之币,皆以金若铜,未有用他物者”【6】。这是他对于中国货币历史发展的不熟悉。其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贝币、纸币、布帛以及牛谷等等许多物质形态都曾充当过中国的货币。然而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纸币的贬值以及运行的混乱,他们憧憬唐宋时期的铜钱金属货币。一则是因为铜钱在民间交易的大量使用,二则铜钱本身是需要一定的投入来铸造,而纸币他指出“所谓钞者,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浅深,其价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五钱者而售之,可不可乎?!”【7】从这来看,可以看出邱浚等人对于货币信用的全然无知,他无法理解纸币流通的实质含义,这当然与中国传统王朝的许多特点息息相关。因此主张货币权归国家,废纸币,使用金属尤其重视铜钱,以及金银铜比价的固定成了明清时代货币思想的主流特点。【8】

  明中叶以后,白银内流使得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迁。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家论述点主要是围绕白银问题而展开。但是他们对于白银多是轻视态度,如谭纶、郭子章等等都有重钱轻银的主张。到了明末,这个问题便变得异常突出出来。由于在明清之际出现了“银荒”现象,使得明末的几大家都主张废除金银的使用。黄宗羲认为“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 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又“当今之世,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即劝农沛泽无益也,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9】,语气异常尖锐。而顾炎武在周游山东和山西的时候亲身体会到了“银荒”对于百姓的困扰,即使丰年也要卖妻弃子,因此他主张废银用钱【10】。可以说整个明清之际社会上充斥着罢黜金银使用的呼声。为何对于白银作为中国的货币,他们存在着这样剧烈的心态?白银货币化,在当时已是整个世界市场的需要【11】,为何对于这样一种前瞻性的世界货币中国的经济思想家却持反对态度呢?

二、明清中国货币思想特点的评价

  我们知道,在评价中国历史时期思想特点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客观的认识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也要宏观的把握这种理论对于中国历史延续性的影响和作用。在这里应注意避免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苛责前人;二是用固定简单的思维去评价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理论。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他那著名的《读通鉴论》中阐述了他的货币思想。“自银之用流行于天下,役粟帛而操钱之重轻也,天下之害不可论矣”【12】。他认为其一,银是一种“亡足贵”的东西。其二,用银作货币,如禁民采,利之所趋,“则刑杀日繁,而终不可止”;如不禁民私采,“ 则贪惰之民皆舍其穑事”, 而游民聚众深山“,则争杀兴而乱必起”。其三,用银便利于官吏贪赃枉法和盗贼抢劫。【13】

  对于明清时期白银问题的看法,学界由于弗兰克《白银资本》一书的出现而使得中国人再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段历史。韩毓海对于白银问题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明中叶以来中国因为使用白银,而使得中国的金融货币主权全部委于他人之手,中国唯一有一次机会摆脱西方对于中国的白银控制权便是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家主张废除白银的使用而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致使中国的金融与货币主权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失去。【14】而传统史家则认为这些经济思想家没有把握时代的脉络,局限于中国当前社会的眼在困境便主张废除金银的使用,是中国当时思想保守的一个明证,差异可为异常鲜明。

  无论怎样,如何解读中国的明清社会或许是我们能否认清明清货币思想的一把钥匙。我们知道明代和清代在体制层面的相似性惊人【15】。虽然对于中央以及周边地区而言的管理较为严格,但是具体到中国底层,国家的动员能力和资源运用效率都是极低的。本质上来讲,明清的中华帝国实质上是外表强大,内部极度虚弱,这可以从黄仁宇论述的赋税管理体系、官僚体系等研究中获得根据。中国与海外获得长足的联系便不难理解,尽管上层的“禁海”政策时有发生。近代竹枝词记载一首词:“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丝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16】,其大意就是外国洋船的出现频率直接影响到了沿海当地的蚕丝价格,可见中国参与世界的程度。再联系到全汉升、麦迪森、弗兰克以及加州学派的研究表明,中国在明清时期充当着一个很重要的世界贸易发起点的角色。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程度是能在白银问题得到充分展示的,因而对于中国明清思想家白银理论的评价便开始困难起来。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中国的经济思想家在白银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排斥心理,但这种现象的理由不是很难理解,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的赋税问题。梁方仲、刘志伟等都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吸纳这么多的白银就是因为中国需要大量的白银来充斥中国的贡赋圈【17】,从中央到地方的财税体制到各级官吏的陋规收入,无一不需要白银的巨大购买力来满足中国社会的特色权力经济。在这里我不是探讨中国明清时期的白银问题,而是借此来让人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实情。顾炎武,亲身经历了陕西的一次赋税征收过程,由于赋税折银,使得老百姓必须要把手中的粮食换成白银,然而中国的白银流入方向基本上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这就使得西北地区像陕西这样的地方粮食换银的过程异常艰辛。加上不法商人及官员的横征暴敛,老百姓丰年也“相率卖其妻子”【18】。中国社会的极度不平衡性,使得许多宏观的构想难以在中国得到很彻底的成功。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的时候或许需要更为复杂的头脑。

  中国社会的实情制约着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对于中国社会真实认识,往往我们看待许多经济思想家的言论之时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看法,即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口,因而我们便要从更为宏观的高度来把握并不存在的历史。惯于中西比较的思维使得我们未必没有走向歧路。

注释:

【1】 赵晓雷《经济思想史学科界定及研究方法的技术性要求》,《经济学家》2005年03期。

【2】 宋丹《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复旦大学》2008年。

【3】 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新面向东方: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 《铜楮之币上》。

【5】 同上。

【6】 《铜楮之币下》。

【7】 同上。

【8】 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02月。参见明清部分。

【9】 《明夷待访录·财计一》。

【10】 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2004,第83页。

【11】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5月,24卷03期。

【12】 《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13】 同上书。

【14】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北大学者重估新中国体制》,九州出版社,2010年。

【15】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7年7月。

【16】 许檀《区域经济与商品流通——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史学月刊》08年08期。

【17】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2月,以及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05期25卷。

【18】 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2004,第186页。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