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视阈中文学艺术的新走向

注释:

[1]作为一个杰出的史学家,内藤湖南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天才而敏锐看到唐宋之际的变革及其具体表现,唱为此论。另一方面,他的唐宋变革论乃至他的全部中国文明论,仍脱不开他所在时代与立场的烙印。内藤此说将宋代定为“近世社会”,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在宋代以后千余年间始终处于一种停滞期,呈现僵化状态,只有外力才是打破这种僵化停滞状态的唯一动力,其潜台词不言而喻。因而,本文虽引入唐宋变革说来讨论文学艺术与这一转型的诸种关系,并不表明笔者同意这一学说的全部论点以及支撑这一学说的内藤中国史观。

[2]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10-18页,中华书局,1992年。以下凡引此文不另出注。

[3]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153-242页,中华书局,1992年。以下凡引此文不另出注。

[4]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2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叶燮:《己畦集》卷8《百家唐诗序》。他把中唐定于贞元、元和之际,与现今一般主唐宋变革说者所赞同的安史之乱,相差约半个世纪。

[6]《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册,70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郑振铎:《中国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化的趋势》,《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338-3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8]吴熊和:《唐宋词通论》,30、16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45、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9]有研究者指出: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奇小说,其兴盛与繁荣也在中唐后大历至咸通(766-873)的百余年间。参见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3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5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3-14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1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页。

[13]邓广铭:《<北宋文化史述论>序引》,《邓广铭治史丛稿》,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

[15]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册,167页,中华书局,2008年。

[16]内藤湖南概括道:“从政治上来说,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現”。他认为,“到了明清时期,独裁政治的形式变得完备”,这是对的。但宋代,尤其北宋并非他所说的独裁政治,也不是“国家所有权力归天子一人所有”,政治责任“改由君主一人去承担”。他的这些论述与宋代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际情况似有出入。

[17]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3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经籍会通四》。

[19]苏轼:《苏轼文集》卷11《李氏山房藏书记》,359页,中华书局,1986年。

[20]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第一章《近世史的意义》,《中国史通论》上册,389页。

[21]参见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159页,中华书局,2007年。

[23]乾隆帝:《御制淳化轩记》,《淳化阁帖释文》,2页。

[24]黄庭坚:《山谷诗集注》卷20《书摩崖碑后》。

[25]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

[26]陈杨晖:《中国民间年画与克林姆特作品的装饰意味》,见2009年5月10日《文汇报》。

[2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吴自牧《梦粱录》与周密《武林旧事》也有南宋临安岁时年画的记载。

[28]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8《按唐仲友第三状》。

[29]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23页,中华书局,2000年。

[3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民俗》。

[31]王建:《王司马集》卷2《温泉宫行》。

[3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18页。

[33]沈义父《乐府指迷》。

[3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首《自序》。

[35]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11《华山女》,下册,10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6]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全唐诗》卷774。

[37]元稹:《元稹集》卷10《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上册,116页,中华书局,1982年。

[38]王逊:《中国美术史》,34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39]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2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0]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250、252页。

[41]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

[42]李泽厚:《美的历程》,18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3]关注:《题石林词》,转引自谢桃坊《宋词辨》,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4]陈子龙:《安雅堂稿》卷3《王介人诗余序》。

[45]吴处厚:《青箱杂记》卷8.。

[46]南宋唐仲友案中营妓严蕊那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就是著例。

[47]廖叔辅:《中国古代音乐简史》,61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48]孙棨:《北里志》。

[49]《旧唐书》卷16《穆宗本纪》云:“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尽管这段描述痛心疾首,但仍折射出中唐以后文学艺术受众群体的重大变化。

[50]《白居易集·外集》卷上《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勾画出中唐以后市民群体聚众消费市民文艺的真实图景:“寓居同永乐,幽会共平康。师子寻前曲,声儿出内坊”(第4册,1508页,中华书局,1979年)。平康里即北里,是唐代长安的游艺场所,也是市民文艺各种消费者的聚集之地。

[51]张泽咸:《唐代工商业》,2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尽管所说是唐代城市居民的构成,但也基本符合宋代的情况,唯宋代城市居民中的奴婢仅限于官宦权贵的家用奴婢,官营工商业领域中的奴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52]参见【英】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4页,杨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53]白居易:《白居易集·外集》卷上《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第4册,1508页。

[54]洪迈:《夷坚志·支乙》卷6《合生诗词》。

[55]郭湜:《高力士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十种》1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6]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11《华山女》,下册,1093页。

[57]张仲文《白獭髓》云:“绍兴间行都有三市井人,好谈今古,谓戚彦、樊屠、尹昌也。戚彦乃皇城司快行,樊屠乃市肉,尹昌乃佣书。有无名人赋诗曰:’戚快樊屠尹彦时,三人共坐说兵机。欲问此书出何典,昔时曽看王与之。与之乃说书史人。”

[58]常非月:《咏谈容娘》,《全唐诗》卷203。

[59]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0。

[60]郭彖:《睽车志》卷5。

[6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诸色杂卖》。

[62]吴自牧:《梦梁录》卷19《瓦舍》。

[63]吴自牧:《梦梁录》卷19《瓦舍》。

[64]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2《天平冠》。

[65]这种士宦收藏以李清照夫妇最著名,苏辙《栾城后集》卷31《汝州龙兴寺修吴画记》称“平生好画,家居甚贫,而购画常若不及”,也属这种情况。

[66]米芾:《画史》云:“程坦、崔白、侯封、马贲、张自芳之流,皆能污壁茶坊酒店,可与周越、仲翼草书同挂”。所评书画家未必确论,但这些营业场所悬挂书画则无疑问。

[67]吴自牧:《梦梁录》卷6《十二月》。

[68]转引自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25页,大象出版社,2000年。

[69]冯雪峰:《中国文学场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报》,1952年第14号。

[70]元稹:《元稹集》卷51《白氏长庆集序》,下册,554页。

[71]朱淑真:《朱淑真集》,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此事亦见佚名《东南纪闻》卷2,但有名有姓,“昔有诗客朱少游者,在街市间立卓卖诗,以精敏得名”。

[72]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8《浪花诗》云:“曹道冲售诗于京师,随所命题即就。”

[73]方回:《瀛奎律髓》巻20《梅花类》;戴复古:《寄寻梅》。

[74]邹登龙:《梅屋吟·戴式之来访惠石屏小集》,《江湖小集》卷69。他获赠的即书商给戴复古的样书。

[75]邹登龙:《梅屋吟·寄呈后村刘编修》,《江湖小集》卷69。

[76]段安节:《乐府杂录·歌》,《说郛》卷100。

[77]《太平广记》卷257《陈癞子》。

[78]周南:《山房集》卷4《刘先生传》。

[7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饮食果子》。这种情况在宋人话本《金鳗记》里也有记载:市井女子庆奴准备到酒楼小唱道:“我会一身本事,唱得好曲,到这里怕不得羞。何不买个锣儿,出去诸处酒店内卖唱,趁百十文把来使用,是好也不好?”

[80]王巩:《闻见近录》。

[81]赵升:《朝野类要》卷1《教坊》云:“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乐权充之,不足,则又和雇市人。”则连皇帝大宴演出也不得不服从文艺商业化的规则。由此可见演员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解放,这也是唐宋变革在社会结构上的表現之一。

[82]苏轼:《东坡志林》卷6.

[83]周密《齐东野语》卷6《王魁传》。

[84]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370-371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

[85]洪迈《夷坚志·三己》卷2《程喜真非人》。

[86]王逊:《中国美术史》,312页。

[87]米芾:《画史》。

[88]邓椿:《画继》卷5。

[89]王称:《东都事略》卷87《司马光传》。

[9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卷3《天曉諸人入市》。

[91]释居简《北磵集》巻7《跋老融散圣画轴》。本节参见李华瑞:《宋代画市场初探》,《宋史论集》374-395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92]《宋会要辑本》崇儒;楼钥:《攻媿集》卷71《跋苏魏公所临阁帖》。

[93]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385-393页,所列各种书迹、拓片价格颇翔实。

[94]《隋书》卷15《音乐志》。

[95]钱易:《南部新书》卷5。

[96]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5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97]潜説友《咸淳臨安志》卷19《市》。

[98]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24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99]洪迈《夷坚志·支丁》卷3《班固入梦》载:“四人同出嘉会门外茶肆中坐,见幅纸用绯帖尾云:今晩讲说《汉书》”,该茶肆应是固定的说书场所。受勾栏影响,即便流动性作场,也往往张罗些简易的招子。宋元南戏《张协状元》说三位贫女寻夫被拒,只得卖唱回家,上场时有“旦提招子上”的提示,可证也有简易广告。

[10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

[101]西湖老人:《繁胜录》。

[102]吴自牧:《梦梁录》卷20《小说讲经史》。

[103]庄绰:《鸡肋编》卷上。

[104]罗烨:《新编醉翁谈录》甲集卷1《小说开辟》。

[105]欧阳修:《居士集》卷34《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106]《画继》卷7云:“杨威,绛州人,工画村田乐,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则告之曰:汝往画院前易也”,杨威虽然身不能至京师,却对自己作品能与画院高手一较高下充满自信。洪迈:《夷坚志·戊志》卷10《胡画工》云:“浮梁画工胡一居于县市”。

[107]洪迈:《夷坚志·乙志》卷18《张山人诗》。

[108]陆游:《剑南诗稿》卷32《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109]刘克庄:《后村集》卷10《田舍即事》。

[110]杨万里:《诚斋集》卷37《观社》。

[111]陆游:《剑南诗稿》卷27《春社》。

[112]笔者对宫崎的儒教说持保留的态度,但倘将“儒教”改为“儒学”,他的论述是言之有理的.。

[113]周敦颐:《周敦颐集》卷2《通书·文辞》。

[114]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中上:“有以诗集呈南轩先生。先生曰:诗人之诗也,可惜不禁咀嚼。或问其故,曰:非学者之诗。学者诗,读着似质,却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张南轩所说学者诗的“无限滋味”,当然就是宋学的内涵。

[115]钱钟书:《谈艺录》,228-230页,中华书局,1984年。

[116]欧阳修:《诗本义》卷15。

[117]苏辙:《栾城集·后集》卷22《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18]李心传:《伊洛渊源录》卷4《涪陵记善录》:“文潞公尹洛,先生(即程颐)时为判监。一日府会,先生往赴到客,次见乐人来呈乐语曲词。先生讶之,问故。对曰:昨日得太师钧旨,明日请程侍讲,词曲并要严谨依礼法,故先来呈。”杨万里:《诚斋诗话》。黄震:《黄氏日钞》卷61。

[119]例如,朱熹《晦庵集》卷84《书张伯和诗词后》称赏张孝祥词“读之使人奋然,有擒灭仇寇、扫清中原之意。淳熙庚子刻置南康军之武观,以示文武吏士”。

[120]张炎:《乐府指迷》。有意思的是,理学家也是通过对苏轼豪放词风的肯定来倡导“雅正”词观的。胡寅指出:“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人登髙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皁隶,栁氏为舆台矣。”(《历代诗余》卷168)

[121]苏轼:《苏轼文集》卷17《潮州韩文公庙碑》,508页。

[122]柳开:《河东集》卷1《应责》。

[123]欧阳修:《居士集》卷47《答吴充秀才书》。

[124]欧阳修:《居士外集》卷67《代人上王枢宻求先集序书》。

[12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31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6]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32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7]苏轼:《苏轼文集》卷70《书李伯时山庄图后》,2211页。

[128]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论妇人形相》:“今之画者,但贵其姱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观者察之。”

[129]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59-160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130]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6云:公(朱熹)尝举佀所作絶句示学者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盖借物以明道也。

[131]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4《盆池吟》。

[132]据周密《武林旧事》卷5贾似道园有景名此;张炎《山中白云词》卷1《甘州·题赵药牖山居》序,也有亭名此。

[133]杨慎:《丹铅余录·总录》卷11《唐诗主情》。

[134]《历代诗余》巻118引陈子龙语。

[135]魏庆之:《诗人玉屑》卷14《夔州后诗》。

[136]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137]赵翼:《瓯北诗话》卷5。

[138]谢桃坊:《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宋词辨》2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39]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1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40]例如,据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9《辨秦少游义倡》,他曾在《夷坚己志》中记录了秦观贬黜过潭州,传有义妓为他情死的故事,对这一传奇小说的极佳素材,他却“反复思之,定无此事,当时失于审订,然悔之不及”,特在《容斋随笔》考辨。这一从传奇文学误入考证史学的个案,颇能说明理性主义的强磁场作用。

[14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319页。

[142]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册,105页。

[143]苏轼《苏轼文集》卷11《净因院画记》,367页。

[144]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45]《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宝历元年六月己卯条胡注。

[146]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7《燕南芝庵先生唱论》。

[147]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5。

[148]王逊:《中国美术史》,310页。

[149]李泽厚:《美的历程》,154-155页。

[150]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1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1]叶燮:《原诗》卷4。

[152]苏轼:《苏轼文集》卷10《凫绎先生诗集叙》,313页;王安石:《临川集》卷77《上人书》。

[15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2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54]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155]季明华:《南宋咏史诗研究》,60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56]叶适:《水心集》卷29《书龙川集后》。

[157]屠隆:《由拳集》卷23《文论》。

[158]陈模:《怀古录》卷中引潘牥语。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通论》,249页。

[159]刘克庄:《后村集》卷23《竹溪诗序》。

[160]王应麟:《玉海》卷56《艺文·庆历观文鉴古图》,卷49《艺文·庆历读祖宗圣政录》

[161]朱长文:《乐圃余稿》巻6《乐圃记》。

[162]《宋史》卷314《范仲淹传》;《张子语录》卷中。

[163]参见陈国符:《北宋玉音法事吟线谱考稿(一)》,收入《郑天挺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

[164]鮦阳居士:《复雅歌词》,《词话丛编》,59页,中华书局,1986年。

[165]曾巩:《曾巩集》卷16《与王介甫第一书》,255页,中华书局,1984年。

[166]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原序》。

[167]沈祥龙:《论词随笔》,《词话丛编》,4043页,中华书局,1986年。

[168]苏轼:《苏轼文集》卷67《书黄子思诗集后》,2124页。

[169]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88页,中华书局,1984年。

[170]况周颐:《蕙风词话》卷1。

[171]钱仲联:《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梦苕庵论集》,472页,中华书局,1993年。

[172]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226页。

[173]参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说理诗与偈子”条,233-234页。

[174]据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166页,王安石存词二十九首,“其中专门谈禅的就占十一首”。

[175]魏庆之:《诗人玉屑》卷1分别载有吴可、龚相与赵蕃《学诗诗》七绝各三首,每首起句皆作“学诗浑似学参禅”,再各抒己见。其后曾几也有“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两宋名贤小集》卷190《茶山集·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杨万里则有“要知诗客参江西,政是禅客参曹溪”(《诚斋集》卷38《送分宁主簿罗宠材秩滿入京》),都是在苏轼之后,严羽之前以禅喻诗的著例。

[176]严羽在诗歌入门上强调宗派,在诗歌构思上标举妙悟,在诗歌表达上倡导活法,在诗歌鉴赏上主张熟参,无处不显露出禅学的浓郁色彩。对严羽诗学与禅学,可参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学界其他论著颇多,此不展开。有意思的是,严羽本人思想还是以道家学说为主体的,在其诗歌创作中,言道的篇什远比言佛的多(参见张思齐:《宋代诗学》,27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这倒不失为宋代诗论家三教兼容的典型个案。

[177]具体倾向性作品不暇枚举,参见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143-151页,重庆出版社,2005年。

[178]成玉礀:《琴书大全·弹琴》,转引自吴功正《宋代美学史》,28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179]欧阳修:《居士集·外集》卷19《与乐秀才第一书》;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5。吕本中:《童蒙训》。

[180]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

[181]苏辙:《栾城集》卷21《上皇帝书》。

[182]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

[183]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

[184]王士祯:《香祖笔记》卷9。

[18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6《王君玉》。

[186]周紫芝:《竹坡诗话》。

[187]严羽:《沧浪诗话·诗法》。

[188]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

[189]朱熹:《朱子语类》卷139《论文上》。

[190]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1,《湘绮楼诗文集》第4册,2108页,岳麓书社,1996年。

[191]孔平仲:《谈苑》卷4。

[192]陆游:《剑南诗稿》卷67《林间书意》,卷71《闲中偶咏》。

[193]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

[194]陈师道:《后山诗话》。

[195]李清照:《词论》,《李清照集校注》,1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96]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88页。内藤这段话说得比较模糊,“唐代小说中的古文与过去没有多大差别”,说的应是文言小说,但一般把唐传奇也划入文言小说;而“产生一些通俗的叙述性的东西”云云,应指通俗小说。

[197]冯梦龙:《古今小说·序》。

[198]曾枣庄:《宋文通论》,10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9]刘壎:《隠居通议》卷7《诗歌二·欧阳公》;叶梦得:《避暑录话》卷3;黄升:《花庵词选》卷5。

[200]王逊:《中国美术史》,312页。

[201]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25页。

[202]王逊:《中国美术史》,318页。

[203]王逊:《中国美术史》,378页。

[204]李觏:《原文》,《李觏集》卷29,326页,中华书局,1981年。

[205]李泽厚:《美的历程》,185页。对此结论,可以参见其相关论述。

[206]严羽:《沧浪诗话》卷1《诗辩》。

[207]陈子龙:《安雅堂稿》卷3《王介人诗余序》。

[208]欧阳修:《六一词》;吴处厚:《青箱杂记》卷8。

[209]钱钟书:《宋诗选注》,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这一论断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宋诗中没有爱情诗的疑问。

[210]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16页。

[211]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卷3《刎颈鸳鸯会》。

[21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48页。

[213]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98页。

[214]王逊:《中国美术史》,331页。

[215]徐书城:《中国绘画断代史·宋代绘画》,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216]徐光溥:《自号录》(丛书集成本)卷首谭友闻序。士人自号斋名别号之风,前代少见,宋代始盛。

[217]蒋彝:《中国书法》,1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218]李泽厚:《美的历程》,183-186页。

[219]

[220]宋初《淳化阁帖》不录颜真卿书迹,独多二王之作,表明宗晋抑唐基调的确立,帖中颇收书札类行书,充分流露书家随心所欲的个性风格,已启宋书尚意风尚。

[221]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2《艺文》。

[222]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上册,398页。

[223]苏轼《苏轼文集》卷69《评草书》。2183页。

[224]汪曾祺:《文章杂事》,《今日生活》,1993年6期。

[225]苏轼:《苏轼文集》卷11《灵壁张氏园亭记》,368页。

[226]钱钟书:《宋诗选注》序,3页。

[227]钱钟书:《宋诗选注》序,5页。

[228]王鏊《姑蘇志》卷55《人物十五·卓行》云:郑思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兰,不画土根,无所凭藉,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他人夺去,汝不知邪?”。

[229]罗烨:《醉翁谈录》卷1《小说引子》、《小说开辟》。

[230]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393-461页,岳麓书社出版社,1997年。

[231]《大宋宣和遗事》,《宋元平话集》上册,3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32]欧阳修:《居士集·外集》卷2《古瓦砚》。

[233]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4《上人书》。

[23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259页,知识出版社,1985年。

[235]顾炎武:《日知录》卷2《街道》。

[236]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4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237]李泽厚:《美的历程》,195页。

[238]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238页。

[239]梁思成:《中国建筑史》,2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240]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164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241]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144、1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2]周紫芝:《竹坡诗话》引苏轼语。

[243]孙觌:《鸿庆居士集》巻12《与曽端伯书》引东坡论陶诗。

[244]梅尧臣:《宛陵集》卷28《依韵和晏相公》;卷46《读邵不疑学士诗巻》。

[245]吴可:《藏海诗话》。

[246]缪钺:《论宋诗》,《诗词散论》,31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7]钱钟书:《宋诗选注》,14页。

[24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鲁迅全集》第9册,110页。

[249]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48页。

[25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220、26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251]田雯:《古欢堂集》卷16《论诗》引東坡评书法语。

[25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166页。

[253]周煇:《清波杂志》卷6《冷茶》。

[254]王炎:《双溪类稿》卷25《松窗丑镜序》。

[255]牟巘《陵陽集》巻13《缪淡圃诗文序》。

[256]陈善:《扪虱新话》。

[257]沈括:《梦溪笔谈》卷17。

[25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2《山谷下》。

[259]黄庭坚:《山谷集》卷28《题绛本法帖》。

[260]苏轼:《苏轼诗集合注》卷29《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14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61]陈师道:《后山谈丛》卷1。

[262]吴则礼:《北湖集》卷5《小景平远铭》。

[263]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48页。

[26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254页。

[265]朱熹:《晦庵集》卷66《定律》。

[266]严羽:《沧浪诗话·诗法》。

[267]苏轼:《东坡志林》卷9。

[268]黄庭坚:《山谷集》卷16《题意可诗后》。

[269]陈衍:《石遗室诗话》卷16。

[270]洪迈:《夷坚志·丁志》序。

[271]魏庆之:《诗人玉屑》卷17《波澜浩渺》。

[272]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话丛编》,619页。

[273]赵万里:《箕颍词记》,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274]参见《论宋代文化》,《宋代文化大辞典》代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

[275]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1页。

[276]周必大:《文忠集》卷104《皇朝文鉴序》。

[277]叶燮:《原诗》。

[27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148页。

[279]王国维:《宋元戏剧史》,65页。

[280]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纲要》,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81]梅祖麟:《<三朝北盟会编>里的白话资料》,《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40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

[282]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1册,201页,三联书店,1982年。

[283]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第一章《近世史的意义》,《中国史通论》上册,323页。

[284]例如,作为核心文化的理学,倘若以北宋五子作为初步形成的座标,则在北宋中后期;而体现阶级结构变动的法律体系也迟至宋神宗朝才告确立(参见戴建国:《关于“唐宋变革”的两点思考》,见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中古地域社会与文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