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巴蜀全书》 促进文化建设
太阳神鸟金箔(金沙遗址出土)
舒大刚
万本根
青铜面罩(三星堆遗址出土)
主 持 人:危兆盖(本报记者)
特邀嘉宾: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
万本根(四川社科院研究员)
盛世修书,传承文明;学术复兴,文献先行。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地域文化中,巴蜀文化无疑是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重要一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编纂正式启动之际,记者特邀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四川省社科院万本根研究员,畅谈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和主持《巴蜀全书》编纂工程的感受。
一、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
主持人:我们知道,巴蜀地区区位特殊,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对祖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作出过重要贡献。可否简要地作些说明?
万:在祖国的大西南,自古就传承着一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个性的文化,即巴蜀文化。巴蜀地区,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号称“陆海”、“天府”;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古代长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考古发掘表明,巴蜀大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已知的巫山人、资阳人,以及成都平原的古城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舒:历史地看,巴蜀人民富有创造精神,他们的发明创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譬如在物质文化领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器,金沙出土的金器,秦汉成都的漆器和蜀锦,都是独步当时的艺术瑰宝;古蜀先民(“蜀山氏”、“嫘祖”)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群落;修筑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年代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巴蜀还具有人类科技史上最早开采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记录,也是世界史上深井钻探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巴蜀的造纸业和出版印刷业都曾领先全国,商业活动十分发达,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也出现在巴蜀。在科技领域,汉武帝征阆中洛下闳修撰的《太初历》,在中国沿用了500余年,学界因有“天数在蜀”之说;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方剂学结合的医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大型植物学著作,是李时珍修《本草纲目》的主要依据,医界素有“川药蜀医”之称。王灼《糖霜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甘蔗制糖工艺的专书;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则将中国古代数学推向当时世界科学的顶峰,他的代数学运算方法领先西方世界500余年。如此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主持人:在历史上,学界曾屡有人称道“蜀学”,有说“蜀学比于齐鲁”,有说“蜀学冠天下而垂无穷”等等。请问你们对“蜀学”如何看呢?
舒:我以为“蜀学”是在巴蜀地方产生同时又影响全国的学术,既是学派的概念,也是文化的概念。从汉代开始巴蜀地区的儒学就已经发达了,西汉蜀守文翁在成都创立石室,推行儒化教育,使当时的巴蜀民风丕变,从此诞生了中国儒学的重要流派——“蜀学”,《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称“蜀学比于齐鲁”。
万:蜀学在宋代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三苏”父子,既是文学家,也是北宋“蜀学”的领袖,北宋“蜀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匹敌,是构成北宋学术的三大流派;南宋“蜀学”则渐渐与理学合流,成为传播和推动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后,元代有虞集,明代有杨慎,清前期有李调元,也都具有全国影响。清后期蜀学特盛,尊经书院、国学院的开办,为四川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廖平、宋育仁、杨锐、刘光第、吴之英、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等,都是引起全国性政治改革和学术转变的领军人物。特别是晚清廖平撰书100余种,“学凡六变”,宣扬“托古改制”,被范文澜评为康有为改革理论之先导;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将廖平列为中国哲学经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二、巴蜀文献的流传与整理
主持人:听两位娓娓道来,仿佛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巴蜀文化历史画卷。巴蜀大地,代有名人,文脉繁盛,留下的著述文献一定浩如烟海,不知道在以往做过哪些整理?
舒:对巴蜀文献进行调查研究,一直是历代四川学人的梦想。在历史上,许多学人都对巴蜀文献的整理和出版付出过热情和心血,编纂有各类巴蜀文献的总集、全集和丛书等。《汉书·艺文志》载:“‘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这是有史书记载的对巴蜀学者个人全部著述所作的首次汇集。五代时期,成都出现了第一部以汇录巴蜀词人作品为主体的《花间集》。宋代逐渐形成“东坡七集”(苏轼)、“栾城四集”(苏辙)、“鹤山全集”(魏了翁)等个人全集和《三苏大全集》、《三苏文类》、《成都文类》等文章总集。明代出现杨升庵的《升庵全书》、四川地方文章总集《全蜀艺文志》及其续编,还有巴蜀史料汇编《蜀中广记》(曹学佺)等。清代,李调元辑刻以收录巴蜀稀见文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丛书《函海》。近代以来,又编有各类“蜀诗”、“蜀词”、“蜀文”和“川戏”等选集。这些都为巴蜀文献的编纂、出版做出了重要尝试。但这些书籍或局限于个人著述,或局限于家族作品,或局限于单篇文章,远远不是对整个巴蜀古文献进行的系统收集和整理,也没有编成一部卷帙浩繁、具有集成性质的“巴蜀全书”。
万: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四川大学和四川省社科院的学人再度燃起整理巴蜀乡邦文献的热情,提出“编纂《巴蜀全书》,振兴巴蜀文化”的建议和构想。经过多方论证和反复研究,中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同意“将《巴蜀全书》纳入全省古籍文献整理规划项目”;该计划随后又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批准,将《巴蜀全书》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这就大大提升了该计划的价值和意义。目前,作为国家、省级双重立项的《巴蜀全书》,已经成为四川省人文学科迄今为止最大的文化工程,计划十年之内完成。
三、《巴蜀全书》的编纂设想和最新进展
主持人:最后,可否谈谈编纂《巴蜀全书》的具体设想?
舒:《巴蜀全书》编纂工程,计划对巴蜀文献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系统整理,特别是要对从先秦迄于晚清民国的历代巴蜀学人撰著或其他作者撰著反映巴蜀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进行精心整理研究,予以重新出版。工程将采取下列三种模式进行:
一是编制《巴蜀文献目录》系列。我们将对巴蜀文献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首次全面普查和系统考证,探明巴蜀文献的数量、存佚、传承和收藏情况,以目录方式揭示和反映巴蜀文献的历史和现状。《目录》将以系统的分卷,著录现存巴蜀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生平、成书时代、版本流传、主要内容、收藏馆存等情况,方便学人和公众读者查询使用。
二是编纂《巴蜀文献精品》系列。巴蜀文献汗牛充栋,对这些文献我们将采取三种方式处理:首先是用网络技术,将现存巴蜀文献进行扫描和初步加工,建立“巴蜀文献数据库”,编制“巴蜀文献检索系统”,向研究者和读者集中提供内容齐全、检索方便的文献资料。其次将从众多巴蜀文献中,精选出较有社会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的典籍约600余种,进行精心的校勘、标点或注释、疏证,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思想内容。其三是围绕“蜀学”发展脉络和巴蜀文化历史实际,收集和研究各类散见文献,编成有关儒学、佛学、道教、民族、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专集,便于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和从事研究的人员利用。
三是《巴蜀文献善本》再造。成都是印刷术发祥地,曾经产生和保存过数量众多和价值不菲的珍本善本,“蜀版”书早已成为文献家、版本家刻意收藏的心爱之物。本计划将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印刷技术,对现今巴蜀地区保存的100种左右优秀版本,进行修复影印和整理研究,以古色古香的线装本模式予以再版。
主持人:从项目的立项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不知两位可否透露一下最新的进展情况?
万:自立项以来,我们已作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首先是组织开题报告。2010年7月26日,《巴蜀全书》开题报告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对首席专家舒大刚教授提出的《巴蜀全书》编纂方案、编纂体例、初选书目、全书样稿等进行了认真讨论,使编纂方案更趋合理。其次是开展了以下专题研究,主要有《苏辙全集校注》、《苏过诗文编年笺注》、《张栻集编年笺注》、《宋代蜀文辑存校补》、《廖平全集》、《龚道耕全集》、《巴蜀文献总目》、《巴蜀高校古籍善本联合目录》、《巴蜀全书总目提要》等,陆续将有成果面世。再次是为保障《巴蜀全书》工程顺利开展,积极购置各类巴蜀文献,组建图书资料中心。在原“儒藏网”基础上,开办“巴蜀全书网”。网站以“汇集巴蜀文献,交流学术信息,研究巴蜀文化,服务《巴蜀全书》”为宗旨,力求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为《巴蜀全书》的编纂提供文献支持。目前,已收录各类信息10000余条,文献典籍2000余种,逐渐成为载录巴蜀文化信息和文献典籍的专业网站。
主持人:谢谢。我们静待其功,乐观厥成!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8月2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