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操神道碑》校注考释(上)

引言

  【作者简介】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

  《马文操神道碑》,全称《大晋故赠秘书监马公神道碑》,立于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941年)五月,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碑青石质地,首、身一体,螭首、龟趺。通高3.40米,宽1米,厚0.36米。首高1.17米。首阳额题篆书“大晋故赠秘书监马公神道碑”3行12字。碑阳阴刻行书41行,满行92字,共计3389字。

  该碑由五代著名史学家、《旧唐书》主要撰著者贾纬撰文,高廷矩书丹,记录了博州·马氏的世系源流和马文操父子的功绩,对研究五代史和河北地方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由于撰文者贾纬文采风流,书丹者高廷矩笔力遒劲,又使得该碑成为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更为重要的是,该碑还为破解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之谜”提供了核心证据。不过,由于贾纬撰文时用典过多,令今天的一般读者在诵读和理解碑文时颇感困难。为便利读者计,笔者乃不揣简陋,勉力对之进行了一番校注和考释。限于水平,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以下为正文:

  大晋故赠秘书监马公神道碑

  大晋[1]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赠秘书监[2],博平郡[3]马公神道碑铭并序

  朝议郎、起居郎、充史馆修撰、赐绯鱼袋[4],臣贾纬[5]奉敕撰

  待诏、将仕郎、守太仆丞[6]、赐绯鱼袋,臣高廷矩[7]奉敕书

  一人有庆,万国咸宁[8]。巍乎焕乎之功,被洪荒之外;油然霈然之泽,流玄壤之中[9]。无远不通,无幽不及。则有显如周[10],士杰比汉[11]。臣思迁寿宫[12],泣奏明阙[13]。览表既从于新卜[14],凝旒[15]因想于故规,以为行成于先是王政之首,名立于後乃国风之光,不有丝纶[16]何以表尔,不有铭颂何以志之。乃遣微臣式扬懿绪[17]。

  臣闻豫章之木,生七年而後知[18],始知也,离披冷月楚山之折[19];华表之禽,历千载而後出,始出也,隐映疏烟辽海之壖[20]。及夫根盘地中,有桢有干,起乃法亘象元[21]兮,构明王之殿;声警天外,为祥为祺,散乃菊裳金衣兮,泛哲后之池[22]。故养道者养于丘园,行义者行于乡党。或默或语,偃息户庭;优哉游哉,吟咏情性。莫不以善为钟鼓,以德作藩篱。立之于身,自成孝子;仕之于国,则曰忠臣。芬若椒兰,灿如金玉。所以纯精[23]混乎天地,景福[24]通之鬼神。有鳣落其家[25],四代皆居太尉;有鸠飞于室[26],七人俱至列卿。胤嗣繁昌,门阀[27]兴启。今公也,始自祖祢[28],相沿兮汪汪洋洋;延及子孙,间出兮磊磊落落。轩冕既盛,勋业弥光。非其灵族灵苗,孰能舆于此[29]矣。

  公讳文操,字守道。其先起于造父,周穆王赐以赵城[30]。六国时,裔孙有名奢者,封马服君,因而氏焉[31]。洎後汉[32]已来,有唐之後,援则尚武,自扶风而陟将坛[33];周乃好文,起茌平而提相印[34]。其名焜耀,其功穹隆[35],已备简书,斯皆剪削。中令周始封高堂公[36]。高堂,博平郡之邑也,有虞至姬[37]属鲁,春秋初属齐、末属魏。公即高堂之後,今为广晋[38]人也。

  曾祖讳长荣。鸿硕自负,阔略不羁[39]。蔡伯喈有书,书八千卷[40];郑康成每饮,饮三百盃[41]。比期颉颃天衢[42]、恢弘帝道,以璆、琳、琅玕之宝[43],自荐庙朝;取黼、黻、絺绣之华[44],首兴门户。旋属两河有乱[45],中原用兵。金虎台边,号反侧之俗[46];铜駞陌上,降姑息之文[47]。而乃遁以居贞[48],蒙而养正[49]。所神者道神、李耳、谷神[50];所爵者仁爵、孟轲、天爵[51]。其歌也,谓沧浪可濯其足[52];其醉也,对泰山不见其形[53]。因能在险如夷,处乱若治。有川则济,何必逐乎蛟龙;有陆则通,自不逢于兕虎[54]。穷理知命,以尽天和[55]。

  祖遗俊。勇气慕于农山[56],射艺精于鲁圃[57]。泬寥[58]之外弯弓而几落秋鸿;叢薄之中饮羽而曾穿石兔[59]。常思有用,终叹无时。然而克践中庸,匪逾大德[60]。室多列女,世有义夫。棣蕚芬华,不歇三荆之色[61];弦歌清越,长飘两巷之音[62]。道既贞肥[63],人皆景慕。

  考讳良佐。太羹不致[64],大音希声[65]。动若塞翁,齐其倚伏[66];静如蒙叟,达彼浮休[67]。鶡冠[68]自保于丘中,龟纫远遗于身外[69]。或朝游草阁,或暮宴竹林。红粒充盘,味周颙之早韭[70];黄花汎席,翫陶潜之素琴[71]。诸侯之玉帛皆辞,天子之几杖乃授。怡怡然不知老之将至,故远近目为高士。总斯三哲,相继百年。思楚国先贤,谅为眇昧[72];觉陈留耆旧[73],何太寂寥。胤興[74]于公,其理明矣。

  公即高士之长子也。混然伟器,昭彼令门[75]。瑞雀上肩,其生有异;神人授手,所禀且奇[76]。洎礼乐兼明,文武足用。天矫莫遏,有徐陵麒麟之称[77];昂藏可高,负赵岐鸿鹄之志[78]。时以大国运衰中德[79],四方政启多门,每有出师,起良家子弟,因思折节事列土诸侯。奋自麻衣,入趋玉帐[80]。初授魏州经略副使[81],次迁右辕[82],遂历掌戎事,宠陪五校[83],声冠三军。诸葛亮之创铜牙[84],每多机巧;韦孝宽之坚玉璧[85],莫测权谋。当驰突之时,十矢齐发;及厔宁[86]之后,一士不伤。人用以和,敌望而畏。後以功累奏,加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会唐·天祐乙丑岁[87],公寓直戎府,以燧生亳社[88],焰亘吴宫[89],变忽起于萧墙[90],势莫防于豕窦[91]。公临难无免,见义必为。挥矟[92]鸣弦,毙数百辈,俄为流矢所伤,即以其年正月十六日[93],薨于州之依仁里私第。

  於戱!断臂而卫社稷,大节非亏;饮头以灭渠魁,弘功未集[94]。然君子所疾,疾世无所称[95]。昔赵盾,晋上卿,反覆而不全至义[96];李斯,秦冢宰,僶俛而亦失纯诚[97]。今公慨然以没王事,则生而奉亲也,始不失其孝;往而报主也,终不失其忠。求之古人,孰过于此!公以後唐末赠右领军大将军[98],今朝[99]再赠秘书监。至矣!信所谓令问令望[100],久而弥芳者也。

  郯国太夫人·王氏[101]。宗分缑岭,派出淮流[102]。自诞生伟人,践履艰运,有壁氏之问,後其父而先其君[103];起漆室之忧[104],始于家而终于国。继光淑誉[105],是列名封。今则阳报之道昭,内协叔敖之德[106],□事之风著[107];外资胡广之名[108],克保令猷[109],淂[110]为贤母。

注释:

[1]大晋:即五代·后晋(936—947年),历二帝,前后十二年。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后晋的创建者为石敬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认耶律德光为父时,耶律德光三十四岁,石敬瑭四十五岁,老子比儿子小了十一岁)。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李从珂意图削弱藩镇势力,命时任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改任天平节度使,移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遂起兵反唐,遣使向契丹求援,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并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同年八月,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大败后唐主力;十一月,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建元天福,以太原为都城(天福三年迁都汴州,后来又把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开封称东京自此始)。同年闰十一月底(937年1月),李从珂在后晋兵临城下之际于都城洛阳自焚,后唐亡。

幽、云十六州,包括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北)、朔(今山西朔县)等大片土地,是历代中原政权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的主要屏障。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为日后的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 五代十国官制大体沿袭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为主干;地方官制也是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重要城市设府。变化较突出的是枢密院地位提高。唐代宗时设内枢密使,本由宦官担任,掌传递诏旨密奏。唐末改由士人充任。至后唐时,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可参议军国大政。后周规定枢密院专管全国军事,不管民政。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宋代中书、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职官体制。五代十国的各个政权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延续,他们依靠武力维持统治,因此对于麾下的幕僚给予重用,许多重要职务都是作为临时差遣委派幕僚去做,旧有的一套正式官职基本近于虚设。后文对官职的注释一律采用唐制。

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阶,正三品。

检校:唐代中期以后设置,为加官,高于正官。

尚书左仆射:职官,从二品。唐初,尚书省左、右仆射本为四宰相之二。唐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等名号才为事实上的宰相。外官除尚书左、右仆射,只是一种享受相当于宰相待遇的标志。

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正三品。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秘书监:职官,秘书省长官,从三品,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置,属太常寺,典司图籍。隋炀帝时曾称秘书省令,唐高宗时曾改称太史。   赠:朝廷对大臣、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赠与的官职、爵位,称赠官。故事,赠官加故衔一级。    按:后晋赠马文操为“秘书监”,唐制,秘书监为从三品,而马文操生前(唐末)官衔已至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依常理推测,后晋的秘书监不应低于从二品,存疑。

[3]博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博州置,治聊城(今山东·聊城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茌平、高唐、聊城及临清、夏津的一部分。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博州。

[4]朝议郎:文散官阶,正六品上。    起居郎:门下省职官,从六品上,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记事),舍人居右(记言)。有命,俯陛以听,退而书之,季终以授史官。    充史馆修撰:唐代史馆初隶门下省,开元二十年(732年)改隶中书省。设修撰四人(分掌四季),掌修国史。    赐绯鱼袋:唐制,紫为三品之服,绯为四品之服,浅绯为五品之服,深绿为六品之服。有时皇帝对品级较低的官员特加赐绯或赐紫以示尊崇。又,五品以上官员,都要随身佩带表明身份的鱼符(唐高祖避祖讳,改虎符为鱼符),装鱼符的袋子,称为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三品以上佩金鱼袋。唐玄宗之后,百官赐绯、紫必兼鱼袋。赐绯,配银鱼袋(简称鱼袋);赐紫,配金鱼袋。

[5]贾纬:(?—952年),史学家,《旧唐书》主要撰著者之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旧唐书》出版说明:“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天福六年(941年)正式开始编修,开运二年(945)修成,历时四年多。《旧唐书》原来是由宰相赵莹监修的。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以后的宰相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而在具体编撰《旧唐书》时,出力最多的是张昭远、贾纬等人。但当《旧唐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昫监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题‘刘昫撰’。”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有《贾纬传》文如下:

  贾纬,真定·获鹿人也。(宋祁《景文集·贾令君墓志铭》:贾氏自唐司空魏国公·耽,世贯沧州·南皮,子孙稍稍徙真定。五世祖谅,高祖瑾。曾祖处士讳初,有至性,疾世方乱,守乡里,不肯事四方。祖讳纬。)少苦学为文,唐末举进士不第,遇乱归河朔,本府累署参军、邑宰。唐·天成(926—930年)中,范延光镇定州,表授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县令。纬属文之外,勤于撰述,以唐代诸帝实录,自武宗已下,阙而不纪,乃采掇近代传闻之事,及诸家小说,第其年月,编为《唐年补录》,凡六十五卷,识者赏之(《景文集》:纬博学善词章,论议明锐,一时诸儒皆屈。唐自武宗后,史录亡散,君掇拾残余,为《唐年补录》数十万言,叙成败事甚悉,书显于时)。

  晋·天福(936—941年)中,入为监察御史,改太常博士。纬常以史才自负,锐于编述,不乐曲台之任,乃陈情于相座。又与监修国史赵莹诗曰:“满朝唯我相,秉柄无亲雠,三年司大董,最切是编修,史才不易得,勤勤处处求。愚从年始立,东观思优游,昔时人未许,今来虚白头,春台与秋阁,往往兴归愁,信运北阙下,不系如虚舟。绵蕝非所好,一日疑三秋,何当适所愿,便如升瀛洲。”未几,转屯田员外郎,改起居郎、史馆修撰。又谓莹曰:“《唐史》一百三十卷,止于代宗,已下十余朝未有正史,请与同职修之。”莹以其言上奏,晋祖然之,谓李崧曰:“贾纬欲修《唐史》,如何?”对曰:“臣每见史官辈言,唐朝近百年来无实录,既无根本,安能编纪。”纬闻崧言,颇怒,面责崧沮己。崧曰:“与公乡人,理须相惜,此事非细,安敢轻言。”纬与宰臣论说不已。明年春,敕修《唐史》,纬在籍中。月余,丁内艰,归真定。开运初,服阕,复起居郎,修撰如故,寻以本官知制诰。纬长于记注,应用文笔,未能过人,而议论刚强,侪类不平之,因目之为“贾铁嘴”。开运中,累迁中书舍人。契丹入京师,随契丹至真定,后与公卿还朝,授左谏议大夫。纬以久次纶阁,比望丞郎之拜,及迁谏署,觖望弥甚。苏逢吉监修国史,以纬频投文字,甚知之,寻充史馆修撰,判馆事。乾祐(948—950年)中,受诏与王伸、窦俨修汉·高祖实录,纬以笔削为己任,然而褒贬之际,憎爱任情。晋相桑维翰执政日,薄纬之为人,不甚见礼,纬深衔之。及叙《维翰传》:“身没之后,有白金八千铤,他物称是。”翰林学士徐台符,纬邑人也,与纬相善,谓纬曰:“切闻吾友书桑魏公白金之数,不亦多乎!但以十目所睹,不可厚诬。”纬不得已,改为白金数千锭。

  纬以撰述之劳,每诣宰执,恳祈迁转,遇内难不果。太祖即位,改给事中,判馆如故。先是,窦贞固奏请修晋朝实录,既竟,亦望升擢。贞固犹在相位,乃上疏抗论除拜不平。既而以所撰日历示监修王峻,皆媒孽贞固及苏禹珪之短,历诋朝士之先达者。峻恶之,谓同列曰:“贾给事家有士子,亦要门阀无玷,今满朝并遭非毁,教士子何以进身!”乃于太祖前言之,出为平卢军行军司马。时符彦卿镇青州,以纬文士,厚礼之。纬妻以纬左迁,骇惋伤离,病留于京师。纬书候之曰:“勉医药,来春与子同归获鹿。”广顺二年(952年)春,纬卒。及讣至,妻一恸而终,果双柩北归,闻者叹之。纬有集三十卷,目曰《草堂集》,并所撰《唐年补录》六十五卷,皆传于世。

  附1:《修高祖实录敕》(《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载唐虞之盛,传彼古文;明得失之由,存乎信史。恭惟高祖皇帝受天历数,缵汉基图。戎虏蛮夷,慑灵旗而内附;礼乐征伐,建王道于大中。功格于上元,化行于率土。将欲示其轨范,约彼春秋,接高、光纪圣之书,续班、马记言之典,废而不举,阙孰甚焉?左谏议大夫贾纬、左拾遗窦俨、右拾遗王伸等,才学渊深,论辩锋起,分职方提于直笔,编年允属于鸿儒。宜令纬等同修高祖实录呈进,仍令宰臣苏逢吉监修。

  附2:《修晋朝实录敕》(《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五运相承,历代而犹传凤纪;百王垂训,继明而具载鸿猷。况今司契御乾,握图纂极,事每循于师古,政必究于化源。迨自金行,成兹火德,所请编录,庶补阙文。其晋朝实录,宜令监修国史苏逢吉与史官贾纬、窦俨、王伸等修撰呈进。

[6]待诏:官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给以粮米,使待诏命,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唐玄宗时遂以名官,称翰林待诏,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应制等事。    将仕郎:文散官阶,从九品下。    太仆丞:太仆寺卿的属官,从六品上。    守: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散官阶和当时所任的职事官阶不一定相同。散官阶高于职事官阶,称“行”;散官阶低于职事官阶,称“守”。

[7]高廷矩:生平不详。

[8]一人有庆,万国咸宁:吉祥语,与今语“国泰民安”类似。一人:天子,皇帝。典出《孝经·天子章》:“《尚书·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又:据清宫《膳食档》记载,除夕夜,嘉庆帝颙琰在乾清宫左之昭仁殿东小屋吃饺子,所用膳桌为黑地描金葫芦图案的大吉宝案,案面当中以金漆书一“吉”字;周围又书“甲子重新”、“一人有庆”、“万国咸宁”三句吉祥语,每句吉祥语上各押一“三羊开泰”图案的珐琅浅碗,分别盛着凉菜、姜醋和南小菜。

[9]巍乎焕乎之功:崇高、光辉的伟业。典出《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巍:崇高、高大。焕:光辉。     又:贞观十四年,魏徵上疏唐太宗曰:“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俊乂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元、凯翼巍巍之功,周、召光焕乎之美。”(《贞观政要》卷三)

被:及,到达。《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洪荒:远古。

油然霈然之泽:帝王的恩泽。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汉·赵岐注:“油然,兴云之貌。”《周书·卷十·宇文广传》:“伏惟陛下弘不世之慈,垂霈然之泽。”    玄壤:地府。《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若令亡者可知,寧不縈悲玄壤,悵隔芳尘。”北周·庾信《伤心赋序》:“奄然玄壤,痛何如之。”

[10]有显如周:(博平郡·马姓中)有如同唐初马周一样位居显要的大臣。马周:(601~648年),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二十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旧唐书》卷七十四有传。

[11]士杰比汉:(博平·马姓中)有如同汉朝的马援一样杰出的将军。马援:(前14—49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后汉书》卷二十四有传。

[12]寿宫:寿冢,墓祠。臣者,马文操子马全节也。思迁寿宫者,要求迁葬其父也。   按:隋唐五代时期,归葬习俗盛行。据《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广顺二年(952年),诏曰:“应内外文武官僚幕职、州县官举选人等,今后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所由司亦不得申举解送。”对于客死在外的人,尤需迁葬。如边将战死,官卒在外以及死于贬所的人,后人均要移葬乡里,否则认为不孝,会遭到舆论的谴责(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华文明史·隋唐五代卷》)。

[13]明阙:宫殿,朝堂,帝王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皇帝。

[14]新卜:准备迁葬的地点。联系后文有“爰卜故闾,……祔其先茔,礼也”之语,可见,马文操墓的这次迁葬是一次典型的归葬。  又:据《通志·开元礼》载,隋唐时期的丧葬程序中有“卜宅兆”(即今“选坟地”)一项。

[15]凝旒: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旧唐书·杨虞卿传》:“陛下初临万宇,有忧天下之志,宜日延辅臣公卿百执事,凝旒而问,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观焉。”    又:宋·张孝祥《丑奴儿》词:“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可见,此处的“凝旒”即后晋高祖石敬瑭。

[16]丝纶:皇帝诏书。《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17]式扬懿绪:“式扬”一词,《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均失收,晋·陆机撰文、王羲之书丹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中有“式扬庙略”一语。“式”者,榜样也;“扬”者,举也。故“式扬”者,与今语“弘扬”、“宣扬”意近。“懿”者,美好也;“绪”者,世系也。

[18]豫章之木,生七年而後知:司马相如《子虚赋》有“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棻豫章”之句。东晋·郭璞注曰:“楩,杞也,似梓。棻,叶似桑。豫章,大木也,生七年乃可知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19]离披:参差错杂貌。清·姚鼐《杂诗》之一:“谁植高原树,花叶相离披。”《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    楚山:见上引《子虚赋》。    折:绉折,引申为山谷。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石之有稜,水之有折,此处最为可观。”

[20]华表之禽,历千载而後出:典出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又:明·张亘撰《张宗道先生地理全书·论华表捍门》曰:“一山高耸秀拔,谓之华表;两山对峙,谓之捍门。”    再: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一·完白山人寄鹤书稿》:“因向僧唤鹤训而祝之曰:‘尔乃胎禽浮丘,著经云门,鼓翅华表,飞声负霄汉凌云之志,恐终非贫家有也’。”    壖:河海边缘之土地。

[21]法亘象元:亘,连绵不断,引申为高;元,大。形容豫章之无比高大。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版《河北金石辑录》录为“法互象元”,不妥。尽管据拓片录为“互”情有可原,但无法解释。相信贾纬不会犯此低级错误。

[22]菊裳金衣:《乐府诗集》卷八十四载汉昭帝《黄鹄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萧萧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西京杂记》(新旧《唐书》均著录为东晋 葛洪著)曰:“始元元年(前86年),黄鹄下太液池,帝为此歌。”    哲后之池:皇帝后宫的太液池。明·程登吉《幼学求源》:“(周宣王)姜后脱簪而待罪,世称哲后。”

[23]纯精:唐·刘允济《万象明堂赋》:“睿哲惟唐,受天之明。究皇王之鸿休,包宇宙之纯精。”

[24]景福:《毛诗》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毛诗正义》:“言祀所以得福也。”

[25]有鳣落其家:典出《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又:《诗义疏》曰:“鳣,身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大者千余斤。”据述,则鳄鱼也。

[26]有鸠飞于室:典出晋·干宝《搜神记》卷九:“长安有张氏者,昼独处空室。有鸠自外入,止乎床。张氏恶之,披怀而祝之曰:‘鸠今来,为我祸耶?飞上承尘;为福耶?来入我怀。’鸠飞入怀。以手探之,则不知鸠之所在,而得一金带钩焉,遂宝之。自是之后,子孙昌盛,有为必偶,资财万倍。”

[27]门阀: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阀阅”一词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都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门阀制度是从两汉到隋唐最主要的官员选拔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被少数家族所垄断。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28]祖祢:先祖和先父,泛指祖先。

[29]舆于此:达到如此境界和高度。可参见元·张养浩《三事忠告·闲居第十》:“士当求进于己,而不可求进于人也。所谓求进于己者,道业学术之精是已;所谓求进于人者,富贵利达之荣是已。盖富贵利达在天,而不可求;道业学术在我,而不可不求也。况古之人不以富贵利达为心也。其所以从仕者,宜假此以行道者也,道不行而富贵利达者,古人以为耻而不以为荣。呜呼,非诚有致君泽民之心者,其孰能舆于此。”

[30]造父:嬴姓。其祖先伯益为颛顼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九世孙。据《史记·赵世家》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赵城:2007年12月,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在洪洞县·赵城镇北街发现了一通明·嘉靖(1522—1565年)年间的古碑。经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沈长云考证,立碑者为赵城县教谕强自省。强自省于1534年由赵城县教谕调任芮城县知县,该碑应立于1534年之前,距今已470余年。碑高1.6米,宽0.73米,厚0.23米,额题为“名宦乡贤行略”。碑文分两栏,上栏首列造父,从右至左分别为:造父、简子、豫让、蔺相如、樊哙、纪信、马遂、宗泽、徐毅、庄钦祖10人。造父下的小字为:“周臣,以善御有功封于此邑。”该碑的发现,为确定赵城的准确位置和研究赵氏的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31]赵奢: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後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後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後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按:赵奢率兵(西)去邯郸三十里设垒之地,即今邯郸·紫山,又名紫金山、马服山(《后汉书·郡国二》:“赵奢冢在邯郸西山上,谓之马服山。”),系太行山余脉,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米。紫山是中华·马氏的祖源地。据唐《元和姓纂》卷六:“马,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宋·郑樵《氏族略》:“马服氏,或去服为马。”;马来西亚·马氏寻根祭祖团《紫山祭祖碑志》:“赵奢孙赵兴崇其祖父,改姓马服,后去服为马。秦灭六国后,始移徙陕西·扶风,至东汉而中兴”。2005年清明,台湾·马氏宗亲总会会长马鹤凌(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之父)、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会长马振全首率马氏宗亲寻根团赴邯郸祭祖;2008年9月21日,“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祭祖大典”在邯郸市·紫山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马氏代表和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马氏宗亲代表,携带鲜花、祭品,共同祭祀了马氏先祖——赵奢。现紫山立有纪念碑多通。

[32]後汉:东汉。   洎:及,至。

[33]援则尚武:马援尚武。见注[11]。 陟:登也(《说文》),升也(《尔雅》)。

[34]周乃好文:马周好文。见注[10]。

[35]焜耀:光辉,照耀。《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是日,丧仪焜耀,宾客如云。”宋·王安石《祭吕侍读文》:“是为世臣,焜耀家邦。”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汉族神灵,久焜燿于四海。”   穹隆:高大。

[36]中令周始封高堂公:中书令马周被封为高堂公。高堂公,实际应为高唐公。《旧唐书·卷七十四·马周传》:“(贞观)十八年(644年),迁中书令。……高宗即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    按:贾纬在此处将“唐”写为“堂”,似为避石敬瑭之名讳。

[37]有虞至姬:从唐虞(尧)到西周。

[38]广晋:元城,即今大名县。《旧五代史·卷二十九·庄宗纪三》:“夏四月己巳,帝升坛,祭告昊天上帝,遂即皇帝位。……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923年)。……诏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元城县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旧五代史·卷七十六·高祖纪二》:“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庚戌朔,……乙丑,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兴唐县为广晋县。”《旧五代史·卷九十·马全节传》:“马全节,魏郡·元城人也。”

[39]鸿硕:指学识渊博。唐·吕温《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所与者不唯鸿硕之老,博洽之士,与我同志者则为吾师。”宋·陆游《贺周参政启》:“维时鸿硕之彦,早冠清华之途。”《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章含之,名倾朝野的鸿硕之士章士钊的千金,丈夫为共和国的外交才俊乔冠华。”     阔略:疏放,不拘束。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欧阳修《论葛仲古等不当减法札子》:“或其本性阔略,偶不检点,误用于私家,原其本情,亦可轻恕。”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张飞》:“超(马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

[40]蔡伯喈: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书八千卷:关于蔡邕的藏书数目,《后汉书·卷八十四·董祀妻传》有明确说法:“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按:据此则蔡邕藏书约四千卷。“八千卷”者,夸张之辞耳。

[41]郑康成: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是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为中国文化思想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据《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载:其“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谛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郑玄不仅学问大、学生多,连他们家的仆人都非常风雅。《世说新语·文学篇》载:“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出自《诗经·邶风·式微》:怎么会在泥水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我去向他诉说,反而惹他恼怒)”。二婢都引用《诗经》语句,典雅而幽默,被郑玄听到,遂莞尔而笑,怒气全消。这就是“康成文婢”的由来。

  饮三百盃:关于郑玄饮酒的故事,在南朝·梁·殷芸所编《殷芸小说》卷三中有如下记载:“袁绍一见玄,叹曰:‘吾本谓郑君东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长者。夫以布衣雄世,斯岂徒然哉!’及去,绍饯之城东,必欲玄醉。会者三百人,皆使离席行觞,自旦及暮,计玄可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后汉书·郑玄传》对此有如下记载:“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42]比期:本来期望。 比:本来。《敦煌变文集·八相变》:“比望我子受快乐,因何愁苦转悲伤?”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六:“(李)仁矩比节使下小校,骤居内职,性好狭邪。”    颉颃:傲视。《后汉书·卷六十四·吴祐史弼等传论》:“史弼颉颃严吏,终全平原之党。”《魏书·卷八十五·文苑传序》:“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汉武帝刘彻),掩踔曹丕,气韵高艳,才藻独构。”《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播李绛等传论》:“李赵公颉颃禁林,訏谟相府,嘉言启沃,不以身为。”    天衢:京都。《文选·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 刘良注:“天衢,洛阳也。”《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远处河朔,天衢隔绝。” 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天衢得以清泰,万国得以欢宁。”

[43]璆琳琅玕:泛指美玉,引申为坚贞美好的道德情操。  璆、琳:美玉。《尚书·禹贡》:“(雍州)厥贡惟璆、琳、琅玕。” 《尔雅》:“西北之美者,则昆仑之璆、琳、琅玕焉。”《说文》:“琅玕,石之似玉者。”

[44]黼黻絺绣:泛指贵族礼服上的刺绣,引申为辞采、文采。《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传》:“葛之精者曰絺,五色备曰绣。”宋·陈深《曹叔时见过索饯篇》:“词华烂絺绣,问学滋新畲。”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子美诗……譬如上官公服,而有黼黻絺绣,其文彩照人,乃朝端之伟观也。”

[45]旋属:不久遇到。  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况今元济、承宗尚未擒灭,两河之地太半未收。”

按:此处之“两河有乱”,所指即为“安史之乱”。

[46]金虎台:铜雀三台之一,亦名金凤台。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晋·陆翙《邺中记》:“金凤台,曹公初名金虎,至石氏改今名。”《水经注·卷十·浊漳水》:“(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今人俞伟超《邺城调查记》:“据调查所见,北台冰井今已毫无遗痕,铜雀台也只剩高仅三米的残基。此二台皆毁于漳水。漳水泛滥无常,临漳、彰德府诸志录此甚详,然亦难以明判二台的冲毁时间。……二台之被冲毁,当在(清)雍、乾以前。”“南台初避石虎讳而改为金凤,至北齐时已恢复金虎旧名。……清代中叶以后,大概因铜雀三台仅此台巍然独存,当地居民遂又据碑文而讹传为铜雀台故址,相沿至今。”

号反侧之俗:《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四·李师道传》:“国家自天宝末安禄山首乱两河,至宝应元年王师平史朝义,其将薛嵩、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等受伪命分领州郡,朝廷厌兵,因仆固怀恩请,就加官爵。及侯希逸为军人逐出,正己又据齐、鲁之地,既而递相胶固,联结姻好,职贡不入,法令不加,率以为常。仍皆署其子为副大使,父死子立,则以三军之请闻,亦有为大将所杀而自立者。自安、史以后,迄至于贞元,朝廷多务优容,每闻擅袭,因而授之,以故六十余年,两河号为反侧之俗。”    反侧:不安分,不顺服。《荀子·王制》:“故奸言、奸説、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 王先谦《集解》:“反侧之民,不安之民也。”

[47]铜驼陌上:铜驼街上,借指唐朝廷。  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太平寰宇记》卷三:“陆机《洛阳记》云:‘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夹路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华氏(华延雋)《洛阳记》曰:‘两铜驼,在宫之南街,东西相对,高九尺,汉时所谓铜驼街’”。 《太平御览》卷九百一:“《洛中记》曰:‘有铜驼二枚,在宫之南四会道头,高九尺,号铜驼路。’”    又: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一个新的陆机《洛阳记》版本,未注明出处,今录以备考:“铜驼街,在洛阳宫南,金马门外,人物繁盛。俗语云:‘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街上集少年。’”    陌:路,引申为街。古代的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称“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降姑息之文:指唐朝廷对割据藩镇姑息迁就。《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镇淄青,好游畋,营塔寺,军州苦之。兵马使李怀玉得众心,希逸忌之,因事解其军职。希逸与巫宿于城外,军士闭门不纳,奉怀玉为帅。……秋七月,以怀玉知留后,赐名正己。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48]遁以居贞:顺从正道而隐居。《周易·遁卦》的卦象是下艮上乾。乾为天,艮为山。天下有山,山高天退,显示阴长阳消,小人得势。君子此时宜暂时退隐,明哲保身,伺机再救天下。  居贞:遵守正道。贞,通“正”。《周易·颐卦》:“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论》:“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矫矫先生,肥遯居贞。”

[49]蒙而养正:(对子女)施以正确的启蒙教育。《周易·蒙卦》的卦象是坎(水)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泉之表象。但要想饮用甘泉,必须先设法找到泉水的位置。引申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先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

[50]道神:道教诸神。唐至北宋,是道教兴盛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相当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难以得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王朝为提高皇族的门第,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皇族也姓李的关系,与老子叙家谱,尊之为始祖,宣称自己是李老君的后代,系“神仙之苗裔”,既借神权提高了皇族的地位,又将唐朝取代隋朝美化为“奉天承运”,可谓一举两得。与此同时,一些道士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眼看隋王朝行将覆灭,也开始寻找新的靠山。如东都道士桓法嗣认为王世充“当代隋为天子”,便投靠了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容则寄希望于李密,向李密献进取天下之策;道士魏徵亦“进十策以干密”,李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李密败,魏徵乃随李密归唐,最终成为唐太宗时的名臣。有唐一代,除武则天因依靠佛教势力为其“武周革命”服务而抑道扬佛外,道教始终压佛教一头。安史之乱以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之势,伴随着李唐王朝的日趋衰落,和盛唐相比道教也相对地由盛而衰。但唐玄宗以后的统治者仍然奉行崇道政策,继续扶植道教。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各代王朝统治的时间都很短促,“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尽管如此,五代十国的帝王也因袭唐代的风气,其中不少人亦崇信道教,在战乱频繁、自身地位和命运尚且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奉行崇道政策。后晋·高祖·石敬瑭就是这么一位。石敬瑭“素尚玄元”,即位之初,曾屡召道士张荐明,问以治国之道,请其宣讲《道德经》,并拜其为师。天福五年(940年)十一月,又“令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以上参引自卿希泰著《简明中国道教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按:贾纬此文乃奉石敬瑭之命撰于天福六年(941年),故突出马文操先祖崇奉道教。

  李耳:即老子,字伯阳,又称老聃(约前571—约前471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一说为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谷神:“谷神”一词出自《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关于“谷神”的解释,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惟今人江希张(1907-2000年)在其13岁时(1919年)所著之《道德经白话解说》中将“谷神”释为“道”,可自圆其说。江希张的解说关键是将第六章、第二十五章对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过比较上述二章,即可发现,“谷神不死”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相对应,“谷神”者,乃“天下母”也,“道”也,“大”也。“道”是不会死的,所以说“谷神不死”。

[51]仁爵:疑为“人爵”之误。否,则与后文的“天爵”同义。典出《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可见,人爵是相对天爵而言。   天爵:天然的爵位。因德高而受人尊敬,无爵位胜于有爵位,故称天爵。    人爵:被天子或国君所赐予的爵位,公、侯、伯、子、男等。

  按:据笔者的理解,“所神者道神、李耳、谷神;所爵者仁爵、孟轲、天爵”一句中,“道神”与“谷神”同义,“仁爵”与“天爵”同义,实为贾纬在拽文,其大意无非是说:马文操的曾祖父马长荣崇信道家学说、奉行孔孟之道。

  孟轲: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2]沧浪可濯其足:典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船桨)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洗)吾缨(帽带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言马长荣能在乱世中应付裕如。

[53]对泰山不见其形:典出晋·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怳尔而醒(突然惊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54]不逢于兕虎:典出《道德经·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也。”

[55]穷理知命:深究物理而通晓天命。语出《易经·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天和: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孟郊《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全唐诗·卷三百八十》)《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56]勇气慕于农山:像孔门弟子子路一样勇敢。典出《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57]鲁圃:春秋时期鲁国·矍相之圃。《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孔子家语·观乡射》:“孔子观于乡射,……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 相传矍相为人名,矍相之圃位于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明清之际还曾立过“古矍相圃”石碑。

[58]泬寥:清朗空旷貌。《楚辞·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东汉·王逸注:“泬寥,旷荡空虚也。或曰,泬寥犹萧条。萧条,无云貌。” 明·刘基《独冷先生传》:“风萧萧兮吹我衣,高寥泬漻兮逝将安归。” 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五》:“圣人之瞰天下,犹空谷之于万物也,泬寥之气满乎中而鞺鞳之声应乎外。”

[59]丛薄之中:草木茂密之处。《淮南子·俶真训》:“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高诱注:“聚木曰丛,深草曰薄。”     饮羽而曾穿石兔:箭入石兔,连箭尾的羽毛都看不到了。典出《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又:《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清·梁清标《送萧都阃之云中》诗:“却敌吹笳刘越石,弯弓饮羽李将军。”

[60]克践中庸:实践中庸之道。 克践:实践。   匪逾大德:坚定地遵守道德规范,在大节上从不逾越。  大德:大节。《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朱熹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61]棣蕚:兄弟。《晋书·卷八十八·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顇荆枝,性合则华承棣萼。” 唐·杜甫《至后》:“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八》)仇兆鳌注:“棣萼,以比兄弟也。” 明·陈汝元《金莲记·归田》:“似这般桑榆景逼,怎能彀棣蕚荣归?”   芬华:茂美。引申为和睦。

  三荆之色:典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   三荆:喻兄弟。晋·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62]弦歌:礼乐教化。《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清·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清越:高超出众。《南史·卷五十四·梁贞惠世子方诸传》:“善谈玄,风采清越。”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薄暮偶出,见妇人跨驴来,少年从其后。妇约五十许,意致清越。”

  两巷之音:尚未查到出处,待就教于高明。

[63]道既贞肥:德高望重。  贞:正也。  肥:富裕。《礼记·礼运》:“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又:唐·张九龄《 洪州西山祈雨》:“诡随嫌弱操,羁束谢贞肥。”(《全唐诗·卷四十九》)

[64]太羹不致:肉食不调五味。《唐会要》卷十七:“兵部侍郎张均及职方郎中韦述等议曰:……《左传》曰:‘飨以训恭俭,宴以示慈惠。恭俭以行礼,慈惠以布政。’……今欲取甘旨之物、肥浓之味,随所有者,皆充祭用,苟逾旧制,其何限焉。虽笾豆有加,岂能备也。《传》曰:‘大羹不致(肉汤不调味),粢盛不凿(谷子不去皮)。’昭其俭也。”     又:《仪礼·公食大夫礼》:“大羹湆不和,实于镫。”注:“大羹,太古之羹;湆,煮肉汁;不和,无盐菜,不调味也。瓦豆谓之镫。”

[65]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典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三国·魏·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故有声者非大音也。”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之声,这与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箫管之类)是已”,“天籁”则“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庄子·天运》)晋·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66]塞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倚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语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67]蒙叟:即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后人又称其“蒙吏”、“蒙庄”、“蒙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庄子》为蒙叟之哭泣。”

  浮休:典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唐·成玄英疏:“夫圣人动静无心,死生一贯。故其生也,如浮沤之蹔起,变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劳休息,曾无系恋也。”后以“浮休”谓人生短暂或世情无常。唐·白居易《永崇里观居》:“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八》)明·田艺蘅《春雨逸响》:“人固不可轻于生死而忽之;知其为寄归浮休,则人亦不可重于生死而惑之。”

[68]鶡冠:插有鹖毛的武士冠。《古禽经》:“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鹖性好斗,至死不却,武士冠插鹖毛,以示英勇。《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  鶡:鹖鸡,今名褐马鸡。《说文》:“鹖,鹖鸟也。似雉,出上党。”注:“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

又:《太平御览》卷六百二:“鹖冠子,或曰(周朝)楚人,隐居,衣弊履穿,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汉书·艺文志》著录《鶡冠子》一篇。今本《鶡冠子》为三卷十九篇(北宋·陆佃注)。唐·韩愈《读<鶡冠子>》:“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其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

[69]龟纫远遗于身外:远离官场,不求仕进。 龟纫:纫者,绳也。龟纫者,系官印之绳也。古代印纽多作龟形,因以龟称代印章。《汉旧仪》:“银印皆龟纽,其文刻曰:某官之章。”

[70]红粒:红米。唐·白居易《烹葵》:“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全唐诗·卷四百三十》)

  味周颙之早韭:典出《南齐书·卷四十一·周颙传》:“周颙,字彦伦,汝南·安城人。……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时何胤亦精信佛法,无妻妾。太子又问颙:‘卿精进何如何胤?’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其言辞应变,皆如此也。”

[71]黄花:菊花。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晋·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汎:(气味)弥漫。

  陶潜之素琴:典出《晋书·卷九十四·陶潜传》:“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    素琴:无弦琴。  翫:玩。

[72]楚国先贤:屈原。    眇昧:糊涂。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人接受了秦国的贿赂,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被逐出郢都。结果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参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曾和渔父有一番对话,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了两种处世哲学。这里,贾纬赞成的自然是渔父的哲学,因此说屈原糊涂。参见[52]。

[73]陈留耆旧:疑指蔡邕。参见[40]。蔡邕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身后无子,只有一女蔡文姬,故言寂寥。   又:据《隋书·经籍志二》,汉议郎圈称著有《陈留耆旧传》二卷,载陈留郡先贤言行。  陈留: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

[74]胤兴:子孙昌盛,代不乏人。

[75]混然伟器: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材料。混然:浑然一体,不见痕迹。引申为天然、自然。宋·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千里之州,百里之邑,混然一区,烟火相望。”    伟器:大器,堪任大事的人才。《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林宗见而谓(黄允)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六·王晏宰传》:“晏宰于昆仲间最称伟器”。      昭彼令门:光显门楣。昭,彰明昭著。

[76]瑞雀上肩,其生有异:吉人天相。古人以云雀为祥瑞,云为祥云,雀称瑞雀。   神人授手,所禀且奇:有神人相助,天赋异禀。

[77]徐陵麒麟:典出《陈书·卷二十六·徐陵传 》:“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也。……母臧氏,尝梦五色云化而为凤,集左肩上,已而诞陵焉。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惠云法师每嗟陵早成就,谓之颜回。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

[78]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晋·陆机《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汪洋廷阙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宋·王安石《戏赠湛源》诗:“可惜昂藏一丈夫,生来不读半行书。”《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太子波前妃生子名夫差,年已二十六岁矣,生得昂藏英伟,一表人材。”

赵岐鸿鹄之志:典出《后汉书·卷六十四·赵岐传》:“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示不忘本土也。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常鄙之,不与融相见。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年三十余,有重疾,卧蓐七年,自虑奄忽,乃为遗令敕兄子曰:‘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可立一员石于吾墓前,刻之曰: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其后疾瘳。……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79]大国运衰中德:唐朝大德衰败,天命不再,失去了上天的眷顾。  中德:大德,中正之德,最高层次的德。《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吧!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典出《尚书·酒诰》:周公对卫国的各级官员说,“你们要经常不断地自我检讨、反省,使自己的言行始终符合中正的美德。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有资格在参加国君的祭祀活动时开怀畅饮。”(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中正之德是上帝赞赏的大德。作为王族,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记。”(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引申开来,“中德”就是天理、天道,统治者只有“作稽中德”,与天理、天道合拍,才能长治久安,其统治才具有合法性。(参见今人陈荣文著《试论<尚书>“中德”的法思想》一文)

[80]奋自麻衣,入趋玉帐:起家布衣,靠奋斗成为军中主将。麻衣者,布衣也。玉帐者,将军之帐幕也。宋·苏舜钦《哭师鲁》诗:“堂中坐玉帐,堂下森蛇矛。”

[81]经略副使:唐代藩镇所属地方驻军(非牙军)的军官。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隋唐兵制·藩镇兵的兴盛》:“唐代藩镇兵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牙军和亲军。藩镇节度使治所所在州的驻军为藩镇直辖部队,是当地藩镇兵的主力,因其驻扎在节度使所居内衙的牙城,故称为牙军(衙军);另外,还有一部分牙军分别驻扎在治所州城内外和藩镇所辖其他各州县商业繁华和地形险要等各要害地区。……(由于牙军难于驾驭,)有些节度使往往在牙军之外另设一支贴身卫队——亲军,以防牙军哗变。亲军经常住宿藩帅(节度使)内宅,‘出入卧内’,故又称为‘后院兵’、‘后楼兵’,由带有兵马使衔的大将统率。第二部分为藩镇所属沿边各驻防据点(戍所)军、守捉、城、镇的驻军(戍兵)。……‘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况,如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妒神颂》所记:承天军(属河东节度使)设有:承天军节度副使、前永平军节度右厢兵马使、同山南东道副使一人,副使同经略副使一人,游弈副使一人,都虞候一人,将三人,散将三人……。当时藩镇治所所在地的军使皆由节度使兼任,其他的军使则多带节度副使的官衔。第三部分是各支州(或支郡)兵。支州兵由州刺史统辖,其下设有专管军队的副使,协助刺史处理一切事务。支州刺史和统辖兵马的大将往往兼带藩镇军职,如节度副使、同节度副使以及节度押衙等职务,如唐末杨行密任庐州(今安徽·合肥)刺史时,节度使高骈曾任命他为淮南节度府的押衙。”

  按:因魏州是魏博节度使治所所在州,马文操初授之“魏州经略副使”一职似应属于(非牙军)的戍兵小首领。据新出《唐米文辩墓志铭》:米文辩为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帐下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其长子米存遇为“登仕郎、试左武卫骑曹参军、经略副使”。查“登仕郎”为唐代文散官阶,正九品下,“经略副使”的品级大约也不差上下。

[82]右辕:右军主将。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蒍敖(孙叔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蒍敖做令尹,选择实行楚国的法典,军队出动,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草为宿营作准备,前军以旄旌开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押阵。)

  按:据上引《唐米文辩墓志铭》,米文辩的职务为“大唐·魏博节度故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由此可知,魏博节度使的步军是分左、右厢的。“右辕”者,大约就是“步军右厢都知兵马使”也。

[83]宠陪五校:受宠的程度赶上了守卫京都的五校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东汉时将中垒校尉省去,又将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入射声,只剩下五校尉。史书中常见的“五营”、“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属的军队。两汉时的诸校尉都以戍卫京师为主要职责,东汉时五校尉多由宗室担任,兼任宿卫宫廷的任务。三国·魏领军将军所统有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晋、南朝及北朝·魏、齐,均有此五校尉。隋·大业时亦置步兵、越骑两校尉。

[84]诸葛亮之创铜牙: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铜牙:铜齿轮。借指木牛、流马。参见拙作《木牛流马考》(载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魏晋南北朝)。

[85]韦孝宽之坚玉璧:韦孝宽坚守玉璧。韦孝宽(509—580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北朝·西魏、北周名将。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东魏·高欢倾全国之力,围攻玉璧(今山西·临猗县境),韦孝宽机谋迭出,迫使高欢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无功而返,继而气沮身亡。据《北史·卷六十四·韦孝宽传》载:“孝宽在边多载,屡抗强敌。所有经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见其成事,方乃惊服。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末年患眼,犹令学士读而听之。又早丧父母,事兄嫂甚谨,所得俸禄,不入私房。亲族有孤遗者,必加振赡。朝野以此称焉。”

  又:明·冯梦龙《智囊·韦孝宽》条对“玉璧筑城”有精彩描述:“韦孝宽奉命镇守玉璧,因汾州以北、离石以南居住的多为桀骜不驯的胡人,经常抢掠商旅、阻断交通,韦孝宽深以为患,但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属于东魏,无法越境进行剿灭。于是决定在冲要之地筑城设防。从河西征调役民十万人、甲兵七百人,命姚岳监筑玉璧城。姚岳认为兵士太少,一旦东魏出兵来攻,不仅危险而且难以成功。韦孝宽说:‘我已经计算过,筑城十天即可完工。这地方离晋州四百多里,头一天开工,第二天(东)魏才能知道。他们从晋州调兵,要两天才能调齐;议论用兵事宜至少也要三天;军队出发后两天也走不到这里。可以肯定,在他们来到之前,城墙就可以筑好。’坚持要姚岳依令筑城。与此同时,韦孝宽又命令部下在汾水以南,介山、稷山一带的村落四处点火,东魏边防军以为是西魏的大部队要发动进攻,慌忙收兵防守。最后果然如韦孝宽所料,筑城工程顺利完工。”

[86]厔宁:安定,安宁。晋·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厔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87]唐天祐乙丑岁:唐·昭宣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时任魏博节度使者为罗绍威。

[88]燧生亳社:亳社发生了火灾。  亳社:殷社。古代建国必先立社。殷都亳,故称。《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牗,使阴明也。”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天子之社曰大社,尊之之辞也。达,通也。天秉阳,而霜露风雨,天之用也。地秉阴,而山川岭隰,地之体也。故大社不为屋,使天之阳气下通于地,以成生物之功也。丧国之社,即亳社也。薄、亳通,殷之旧都也。薄社屋其上,使不得受风雨霜露之阳气也。又塞其三面,惟开北牗,使其阴方偏明,所以通其阴而绝其阳也。阳主生而阴主杀,亡国之社如此,以其无事乎生物,而但用以示诫也。”    又:《春秋谷梁传·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晋·范宁注:“殷都于亳,武王克纣,而班列其社于诸侯,以为亡国之戒。”“必为之作屋,不使上通天也。缘有屋,故言灾。”据范注可知:当时各诸侯国都有亳社,其作用便是警戒诸侯。亳社之所以发生火灾,是因为“屋之”。古时房屋一般为木制,容易着火。据典籍记载,除亳社发生火灾外,未见其它社有发生火灾的记录。(参见史志龙《周代“亳社”性质考论》一文)

[89]焰亘吴宫:(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宫殿失火。  吴宫:又指亡国之君的宫殿。参见唐·罗隐《谗书·吴宫遗事》:“越心未平,而夫差有忧色。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捭参政者以听百姓之疾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视之以伍员,未三、四级,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伯嚭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于其身之亟高,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王赐员死,而嚭用事。明年,越入吴。”(译文:越国的人心还没有平服,吴王夫差因此忧心忡忡。一天,他在姑苏山楼台东建造了一座楼台,以使参与朝政的大臣听取百姓疾苦,查看各地的军事情况。到了夏历十一月,夫差派伍子胥去视察工程,还没建到三、四层台阶,伍子胥就奏报说:“大王的臣民挨饿了,大王的兵士疲惫了,大王的国家危险了。”夫差听了很不高兴,就让太宰嚭替换伍子胥。九层都筑完了,太宰嚭并没有奏报实情,而声言:“四方的国家都畏惧大王,百姓歌颂大王,伍子胥在欺骗大王。”伍子胥说:“他只是想自己极力往上爬,本来就没有时间为大王明察秋毫,也不为百姓打算,哪里是我欺骗呢?”吴王赐伍子胥死,而使太宰嚭掌管朝政。第二年,越国军队就攻入了吴国。)

  按:贾纬用“亳社”和“吴宫”比喻遭遇变乱的魏博节度使衙门;唐·崔瓘《对驱傩判》(《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四)有“鸟鸣亳社,燕死吴宫。屋室坐焚,营魂溘尽”之句,则“亳社”、“吴宫”似乎经常用于形容战火发生地。

[90]变忽起于萧墙: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变乱。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91]势莫防于豕窦:对小人暗中发动的突袭猝不及防。  豕窦:猪洞。后世多言“狗洞”。窦者,孔穴也。《乐府诗集·紫骝马歌辞》:“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92]矟:古同“槊”,兵器名,即长矛。

[93]其年正月十六日:天祐三年(906年)的正月十六日。

  按: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罗弘信附子威传》载:“天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夜,牙军裨校李公佺作乱,威仅以身免。公佺出奔沧州。(罗威)自是愈惧,遣使求援于全忠,密谋破之。全忠遣李思安会魏博军,再攻沧州。全忠女妻威子廷规,先是卒。全忠遣长直军校马嗣勋选兵千人,密于舆中实兵甲入魏,言助女葬事。三年正月五日,嗣勋至,全忠亲率大军济河,言视行营于沧景。威欲因而出迎,至期,即假全忠帐下锐卒入而夹攻之。牙军颇疑,坚请不出。威恐泄其事,慰纳之。是月十四日夜,率厮养百十辈,与嗣勋合攻之。时宿于牙城者千人,迟明杀之殆尽;凡八千家,皆破其族。”据此不难推知,马文操为流矢所中受伤的日期应为天祐二年(905年)七月十三日夜,其去世的日期应为罗威屠杀牙军及其家属(天祐三年正月十四夜)之后的第三天。长达半年未养好最后又因之送命,可见当时伤得不轻。不过,其死前既闻“牙兵被灭”的消息,大仇得报,死亦可瞑目矣。

[94]弘功未集:大功未成。   弘功:大功。清·张潮《幽梦影》:“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弘功。”   集:成就。《尚书·武成》:“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孔颖达疏:“大业未就也。”《后汉书·卷十一·刘玄传》:“事若不集,复入湖池中为盗耳。”

[95]君子所疾,疾世无所称:君子所担心的是,身后声名无人称颂。典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朱熹注:“范氏曰:‘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名”者,声名也;“称”者,称述也。

[96]赵盾反覆而不全至义:赵盾是晋国的上卿,虽然功劳很大,但背上了“弑主”的恶名,在道义上毕竟有所亏欠。典出《史记·赵世家》:“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嫡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赵盾堂弟)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赵盾复反,任国政。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

[97]李斯僶俛而亦失纯诚:作为秦朝丞相的李斯,虽然工作很努力,但其对秦王的忠心是掺了水分的。典出《史记·李斯列传》:“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僶俛:努力,勤奋。《诗·小雅·十月之交》:“僶俛从事,不敢告劳。”《晋书·卷四十九·阮孚传》:“臣僶勉从事,不敢有言。”    纯诚:纯朴真诚。汉·王充《论衡·对作》:“实虚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华伪之文灭,则纯诚之化日以孳矣。”明·李东阳《〈双瑞诗〉序》:“公气和德粹,文足以华国,量足以容物……而纯诚至孝又足以格高明,动幽远。”

[98]後唐末赠右领军大将军:(因其子马全节的原因,)五代·后唐时曾赠封马文操为“右领军大将军”。

[99]今朝:五代·后晋。

[100]令问令望:美好的声望。“问”同“闻”。《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明明君德,令問不已。”

[101]郯国太夫人王氏:马文操的夫人姓王,封号为“郯国太夫人”。    按:据此可推知,要么马文操之子马全节曾受封为“郯国公”,要么马文操曾被追封为“郯国公”。笔者以为当属前者。

[102]宗分缑岭,派出淮流:这句话是说马文操夫人的远祖为洛阳郡的姬姓王氏,具体则属于琅琊王氏一派。姬姓王氏始于周太王·王业,至周灵王·太子晋,已历二十五世。太子晋以下,为著名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缑岭:即缑氏山,海拔308米。周时又称“抚父堆”,位于古缑氏镇东南六公里,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南,离嵩山不远。据《河南府志》载,缑山曾出过两位神仙。一位是西王母,据说她曾在缑山修道,西王母姓缑,故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另一位是王子乔,又称王子晋。据《列仙传》载,王子乔爱吹笙。某次,他在伊水和洛水漫游时,遇见仙人浮丘公,就随之上了嵩山,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后来,家人桓良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对桓良说:“请转告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家人来到缑氏山上,果然看见王子乔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在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缑氏山排第六十位。唐·武则天有《宿永庆寺》诗:“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唐·李白曾作《凤吹笙曲》一首,描写王子乔的神仙生涯:“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淮流:琅琊王氏的代称。《南史·卷二十四·传论》:“昔晋初度江,王导卜其家世,郭璞云:‘淮流竭,王氏灭。’”

[103]壁氏之问:未查到出处,疑出《列女传·鲁臧孙母》,不敢肯定。待就教于高明。   後其父而先其君:先国后家。可参见唐·武则天《臣轨·至忠章》:“欲尊其亲,必先尊于君;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故古之忠臣,先其君而后其亲,先其国而后其家。何则?君者,亲之本也,亲非君而不存;国者,家之基也,家非国而不立。”

[104]漆室之忧:位卑未敢忘忧国。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三·鲁漆室女》:“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二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105]淑誉:美好的声誉。《晋书·卷三十一·后妃传序》:“阴教洽于宫闱,淑誉腾于区域。”

[106]内协叔敖之德:(在家庭内部)支持其子坚守高尚的道德。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三·孙叔敖母》:“楚令尹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见其母而泣焉,母问其故,对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其母曰:‘蛇今安在?’对曰:‘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嘿矣,必兴于楚。’及叔敖长,为令尹。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诗云:‘母氏圣善。’此之谓也。”     协:协助,支持。

[107]□事之风著:拓片不清,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版《河北金石辑录》录为“省事之风著”。笔者以为不甚妥当,但尚未破解。

[108]外资胡广之名:在外面使其子得到了像汉朝的胡广一样的名声(不倒翁。暗指其子马全节在后唐和后晋都官居高位)。典出《后汉书·卷四十四·胡广传》:“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进。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资:具有,具备。

[109]克保令猷:保住了功绩(和地位)。    令猷:美好的业绩。宋·钱俨《吴越备史·卷一·武肃王上》:“於戏!恶杀好生,君人令德;仗顺伐逆,武夫令猷。” 明·皇甫汸《过武城言子祠作》诗:“古邑一何卑,令猷久弥劭,弦歌谢清响,精华契深造。”

[110]淂:同“得”。

(上半部完,待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