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为日本侵略者立碑,在中国土地上建起靖国神社
附件一,日本开拓团亡灵纪念碑照片(略)
附件二:方正县为日本侵华团立碑激起中国民间一片怒骂
7月30日,一则关于“黑龙江省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的消息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引发各种指责与痛斥,称之为“中国式碑剧”、“汉奸”、“认贼作父”、“精神自宫”等。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方正县小心翼翼地做出解释,试图“澄清事实”。方正县常务副县长洪振国否认立碑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称这次方正县投资50万元其实建了两个碑,一个是“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另一个是“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并称“已经得到国家外交部的允许”。
方正县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伟新介绍历史背景时也称,日本战败宣布投降后,约一万五千名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县准备回国,因长途跋涉、体力耗尽,加上传染病流行,开拓团民死亡人数超过五千人,其尸骨被收集起来合葬在当地日本人公墓,4500多名日本妇女和儿童滞留方正县被当地人收养。
王伟新称,立碑的动机是“反省历史、祈愿和平”,方便中日后人了解真实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胸怀。王伟新还表示,“开拓团”不等同于日军,他们是侵略者,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上都是“开拓团”的逝者,并没有日本军人的名字。
但反对者并不全然认同这一说辞,网上流传的一份名为《东北抗联后代致爱国同胞书》的文章,援引当年东北抗联老战士称“日本开拓团是拥有武装的殖民组织,我们曾与之发生了无数次激烈战斗。每次对东北抗联的围剿,就近的开拓团都参加”。
所谓移民开拓团,是指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为了攫取生存空间,摆脱大陆的农业萧条和土地矛盾,同时弥补正规军力填补农村地区的空白,而发动下层贫困农民随军到中国东北地区军垦的形式。193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据中国大陆资料统计,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大约有10.6万户、31.8万人迁入东北,据日本外务省调查统计,日本投降时,日本移民开拓村总数1,131个。这些移民在日本政府和伪满洲国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半军事化社团、强制征收或低价购买已开垦熟地,初期自力更生,后期雇佣中国农民耕作,为侵华日军提供粮食和军需供应。
开拓团成员是不是日本军人?这一问题似乎无法一概而论。一份中国东北学者的论文认为,日本移民开拓团,从经济上说是生产组织,从政治上说是独立的基层政权组织,从军事上说又是日本关东军的别动队和补充来源。很多日本移民被安置在铁路沿线和抗日武装活跃地区,以协助日伪政权维持这些地区的治安。因此开拓团与抗日游击队在战场上频繁交火,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一个可以类比的事实是,一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战场派遣劳工协助英法协约国,尽管出发前的协议上声称从事非军事性劳动,但大量华工仍然在运送军需、抢救伤员和清理战场时被敌方视为战斗人员,从而死于非命。)
许多日本农民拖家带口而来,大量妇孺也被编制在开拓团内。据史料记载,在关东军遭到苏军打击后,被分割包围的日军往往先杀害随军老弱妇孺,然后集体自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老弱妇孺的确也是被法西斯战争机器裹挟进来的受害者。
作为战胜国的一分子,东北开拓团的成员也经历了身份上的转换。这些多数在日本大陆属于贫困阶层的农民,迁入东北后面临着充满敌意的环境,与原有居民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由于日伪政府的政策扶持,开拓团在东北农村享有种种特权。多数移民接受军国主义教育,带着很深的民族偏见,到中国以高等民族自居。日本移民逐步脱离农业生产,雇佣中国农民耕作,自己则从事农业外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实质上成为东北农村新的特权剥削阶层。
然而,历史往往有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吊诡现象。作为当年受日本殖民和战乱影响最深的地区,方正县今天也正在从这笔历史遗产中得到好处。《瞭望东方周刊》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提到,上世纪8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遗妇遗孤”大批回国,并随后邀请中国的养父母和亲戚朋友去日本。从那时起偶然出现的中日间婚介业务,今天已蔚然成风,当地司机称每年有几百个本地女孩嫁到日本。日本游客和参拜者也络绎不绝。方正县为了纪念当年死于非命的5000名开拓团员,收集了5%的250人名单便匆匆上马,结果激起了铺天盖地的怒骂。
转自:华岳论坛
附件三:方正县立碑的真正目的
黑龙江方正县花了纳税人70万元的人民币,为70多年前日本“满洲开拓团”的250名逝者立了一座碑。方正县对此提供的官方解释是:“和所属国家无关,死去的日本人也有他们的名字,我们是带着反省历史、祈愿和平的想法立碑的。”据悉,该县还将调查开拓团其他成员的姓名,并继续将其刻上石碑。
上周流传一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方正县为染有侵华色彩的“满洲开拓团”刻碑,也堪称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套用上面那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那块碑已经刻在那里了,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了。
“满洲开拓团”是日本为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和进一步扩大侵略,于1908年起提出,1915年开始执行的“满洲移民论”的产物。截至1944年9月,30年间,日本向中国东北派遣的“开拓团”有860个,达33万多人。“开拓团”在东北以强占或极低廉价格强迫收购的方式,攫取中国人的土地,迫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日本战败后,“开拓团”成员纷纷归国,但有约5000人在路上因饥寒和传染病死亡。中方于1963年将尸骨埋葬在方正县并建成公墓,但由于不少成员无法确认身份,墓碑并未刻上其姓名。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所谓的“满洲开拓团”,其实是日本侵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成员都是普通日本百姓,但就其实际行为来说,已经构成了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方正县如果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调查在墓碑上补刻名字,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问题在于,方正县的做法过了头,不但通过调查找回姓名,而且还专门支出一笔经费,单独立碑刻名。
立碑有多种,但不外墓碑、纪念碑、功德碑和耻辱碑这四种。方正的做法,显然超出了墓碑的界限,却又不合乎后面三种碑的定义。对中国人而言,日本“开拓团”带来的是侵略和奴役,对当初的压迫者,当然不能以纪念和功德的形式立碑。如果因耻辱立碑明志,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桩桩件件都大于“开拓团”,论及耻辱程度,还轮不上为“开拓团”弄块碑。但方正县偏偏就立了这块碑,而且是立在所谓的“中日友好园林”内。
按照常理,无法解释方正县这样做的动机。方正官方给出的解释,也不能令人信服。反思历史,有“开拓团”的墓碑已经足够,又何必画蛇添足无端再伤害一次国人的感情?若是祈愿和平,期望中日世代友好,方式多种多样,又何必选择这种花国人的钱,并令到国人不快的立碑举动?
真正的原因,方正县没有勇气说出口。方正是黑龙江有名的穷县,GDP多年来排在末游位置。方正虽有丰富的林木和矿产资源,却苦于资金欠缺,一直开发不力。不过,方正在黑龙江却有着“第一侨乡”的美誉,居住海外的华人华侨达38000余人,其中尤以在日本定居、旅居最多,有约35000人。在日本有如此众多的华侨,当然与当年的“开拓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侨民,或为中国人与日本人联姻的后代,或为日本人在华留下的遗孤,在取得中国身份后又返日本。就在日本驻沈阳领事前往这块碑前祭拜的同一天,方正每年一度的莲花节也拉开帷幕。方正立碑的真正目的,至此终可揭开面纱。所谓反思历史祈愿和平都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拢住“开拓团”后裔的心,并以此为桥段,多招商多引资。
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殚精竭虑招商引资,是好事。但方正做法欠妥的地方在于,它是以伤害国人感情的方式。这种连尊严都放弃的引资方式,为方正县首创。显然,方正官方对待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发展要讲究持续性、正当性,发展是为和谐,为幸福,如果发展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亲者痛仇者快的畸形感情基础上,又何谈和谐与幸福?
在立碑问题上,方正县做得不方正。
转自:铁血社区
来源:乌有之乡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