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军政变革史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1、中文论著

(1)专著

常征   1980 《杨家将史事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戴应新 1989 《折氏家族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

郝树侯 1984 《杨业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何永成 1992 《十国创业君主个案研究——杨行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

李昌宪 1997 《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

李弘祺 1980 《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公司

李锦绣 2001 《唐代财政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天锡 1981 《宋枢密院制度》,台北:黎明文华事业公司

刘子建 1987  《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邱添生 1999 《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台北:文津出版社

任爽   1995 《南唐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继刚 2000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寿南 1969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

王曾瑜 1983 《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

张国刚 1987 《唐代藩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张其凡 1993 《五代禁军初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章群   1986 《唐代藩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赵雨乐 1994 《唐宋变革期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 《唐宋变革期军政制度史研究(一)——三班官制之演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邹劲风 2000 《南唐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论文

安彩凤 1998 《试论唐代朔方军的历史作用》,《唐都学刊》,第2期。

安国楼 1997 《论宋代藩兵制》,《郑州大学学报》,第1期。

程民生 1984 《北宋的探事机构皇城司》,《河南大学学报》,第4期。

    1987 《论北宋骄兵的特点及影响》,《史学月刊》,第3期。

    1989  《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矛盾》,《中州学刊》,第1期。

    1990 《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史学月刊》,第4期。

    1993 《略论宋代西北乡兵》,《晋阳学刊》,第6期。

程志   1986 《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1988 《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戴显群 1989 《唐五代假子制度的历史根源》,《人文杂志》,第6期。

    1998 《唐代的枢密使》,《中国史研究》,第4期

邓广铭 1980 《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中国史研究》,第4期;《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75-103。

董恩林 1988 《五代枢密院考述》,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2辑,页104-114。

冻国栋 1997 《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页94—98。

杜梭   1990 《唐代户部使司与原户部司异同辨》,《历史研究》,第2期。

杜文玉 1988 《论五代枢密使》,《中国史研究》,第1期。

    1999 《唐代内诸司使考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樊文礼 1988 《唐朔方节度使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期。

    1993 《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樊晓红 1997 《简论唐朝后期兵变》,《黑龙江社会科学》,第1期。

傅乐成 1977 《回纥马与朔方兵》,《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页305-318。

葛金芳 1988 《从宋朝集权政治看厢军制度的形成背景》,《湖北大学学报》,第6期。

龚维玲 1990 《宋代广西兵制探微》,《社会科学家》,第4期。

谷霁光 1984 《泛论唐末五代的私兵和亲军义儿》,《历史研究》,第2期。

顾吉辰 1987 《宋代藩官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第4期。

    1988 《宋代藩兵制度考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桂齐逊 1994 《河东军对晚唐政局的影响》,《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26辑,页51-69。

郭殿崇 1987 《张建封幕吏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韩国磐 1992 《唐代宣歙镇之雄富》,《江海学刊》,第3期。

何灿浩 1999 《唐末地方动乱的新特点》,《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辑,页224-234。

何冠环 1986 《宋初三朝武将的量化分析——北宋统治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新探》,《食货复刊》16卷3/4期,页19-31。

    1994 《论宋太宗朝武将的党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刊号第4期,页173-202.

    1995 《论宋太祖朝武将的党争》,《中国史学》第5卷,页45-62。

何汝泉 1987 《唐代使职的产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何永成 1982 《“唐代神策军研究”提要》,《华学月刊》132期,页11-15。

    2000 《孟蜀创业集团研究》,《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成功大学),页851-90。

何勇强 1999 《唐末两浙的武勇都与武勇都之乱》,《中国史研究》,第3期。

黄利平 1991 《唐京西北藩镇述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黄清连 1993 《忠武军:唐代藩镇个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本1分,页89-134。

    2001 《唐末的黄头军》,中史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与  社会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黄淑雯 1998 《李克用河东集团人物分析》,《淡江史学》9期,页19-58。

黄伟虎 蔡治淮 1988 《汴宋节度辨》,《中国史研究》,第1期。

黄修明 1985 《唐代前期的北衙禁军》,《南充师院学报》,第4期。

黄永年 1997 《对府兵制所以败坏的再认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页253-268。

黄运喜 1987 《唐代祠部与功德使之设置及职权》,《狮子吼》,26卷9期,页28-32。

贾宪保 1985 《论中晚唐的中枢体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贾艳红 1997 《试谈唐中后期的内诸司使》,《齐鲁学刊》,第4期。

江天健 1995 《北宋藩兵》,《新竹师院学报》第8期,页115-136;《宋史研究集》第27辑,页177-217。

姜锡东 1990 《宋代就粮禁军简析》,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丛》(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页326-337。

姜复璁 1954 《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大陆杂志》9卷7期,页217-36。

    1965 《宋太宗晋邸幕府考》,《大陆杂志》30卷3期,页14-23。

来可泓 1995 《五代十国牙兵制度初探》,《学术月刊》,第11期。

劳允兴 1994 《唐代河北道》,《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李昌宪 1982 《五代削藩制置初探》,《中国史研究》,第3期。

    1996 《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史学月刊》,第2期。

李鸿宾 1989 《五代枢密使(院)研究》,《文献》,第2期。

李清凌 1992 《试论北宋的弓箭手制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李晓路 1989 《唐代中央集权之变化与方镇的产生》,《历史研究》,第3期。

    1990 《论唐代的文武之变》,《江海学刊》,第2期。

李孝聪 1992 《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李裕民 1998 《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李宗保 曾敏 1992 《浅析唐末藩镇的特点》,《唐都学刊》,第3期。

林瑞翰 1976 《宋代兵制初探》,《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3卷,页101-118。

刘樊   1937 《五代的幕府》,《食货半月刊》5卷1期,页26-43。

刘后滨 1999 《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中国史研究》,第2期。

刘家驹 1980 《论唐代之朔方军》,《香港浸会学院学报》,页195-211。

刘建伟 1988 《唐代武宁镇的依附性和游离性》,《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柳立言 1990 《“杯酒释兵权”新说质疑》,《大陆杂志》80卷6期,页265-72。

    1992 《宋初一个武将家族的兴起——真定曹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近世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40-50。

    1996 《敬答徐规先生再论杯酒释兵权》,《宋史研究通讯》28卷2期,页28-29。

卢建荣 1999 《地方军事化对唐代后期淮北地区政治与社会的冲击(780-89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7期,页17-54。

罗球庆 1957 《北宋兵制研究》,《新亚学报》3卷1期,页169-231。

毛汉光 1979 《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0本2分,页301-360。

    1980 《五代之政治延续与政权转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1本2分,页233-280。

孟宪军 1997 《唐朝兵变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孟彦弘 1995 《唐前期的兵制与边防》,《唐研究》第1卷,页245-76。

聂崇岐 1948 《论宋太祖收兵权》,《燕京学报》34卷,页85-106。

宁欣   1989 《唐朝巡院及其在唐后期监察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宁志新 1989 《说唐初元从禁军》,《河北师院学报》,第3期。

    1990 《唐代羽林军初探》,《河北师院学报》,第4期。

    1996 《两唐书职官志“招讨使”考》,《历史研究》,第2期。

    1997 《唐代的闲厩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

    1999 《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历史研究》,第2期。

牛志平 1985 《略论唐代宦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潘孝伟 1999 《论唐朝宣抚使》,《中国史研究》,第2期。

齐勇锋 1983 《说神策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1987 《五代禁军初探》,《唐史论丛》第3期,页156-230。

    1989 《后周的军制改革》,《文史哲》,第5期。

    1989 《唐后期的北衙六军、飞龙、金吾、威远和皇城将士》,《河北学刊》,第2期。

    1993 《五代藩镇兵制和五代宋初的削藩措施》,《河北学刊》,第4期。

石垒   1960 《论五代变乱的直接因素及其与兵制的关系》,《民主评论》11卷21期,页17-20。

    1962 《五代的兵制(一)》,《幼狮学志》1卷2期,页1-40。

    1962 《五代的兵制(二)》,《幼狮学志》1卷3期,页1-42。

石云涛 1997 《唐代幕府辟署制之认识》,《许昌师专学报》,第1期。

宋强刚 1989 《唐代藩镇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第11期。

苏基朗 1980 《五代的枢密院》,《食货月刊》10卷1期,页3-19。

孙进己 1982 《关于“征服王朝论”》,《辽宁女真史研究》,第1期,页22-23。

汤开建 1986 《北宋御边名将曹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唐长孺 1983/1984 《唐代的内诸司使》,《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6辑,页1-11,1-9。

王赛时 1986 《论唐朝藩镇军队的三级构成》,《人文杂志》,第4期。

    1988 《唐朝军队结构的变化与骄兵悍将的形成》,《齐鲁学刊》,第5期。

    1989 《唐代中后期的军乱》,《中国史研究》,第3期。

    1990 《唐代职业军人的谋生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院》,第3期。

王永平 1991 《论枢密使与中晚唐宦官政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1995 《论唐代宣徽使》,《中国史研究》,第1期。

王育济 1996 《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第1期。

王育民 1987 《论唐末五代的牙兵》,《北京师院学报》第2期。

王援朝 1990 《唐代藩镇分类刍议》,收入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5辑(西安:三秦出版社),页106-29。

王云海 1986 《宋太宗的右文政策》,《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魏天安 1988 《北宋弓箭手屯田制度考实》,《河南大学学报》,第4期。

吴光华 1990 《唐代幽州地域主义的形成》,淡江大学中文系编《晚唐的社会与文化》(台北:学生书局)。

吴泽   1991 《〈新唐书·藩镇列传〉考校记》,《史学史研究》,第4期。

伍伯常 1986 《中唐迄五代之军事传统与北宋之统一战略》,(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硕士论文)。

    2000 《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论中唐以来制御藩镇战略格局的形成》,《东吴历史学报》第6卷,页1-33。

徐规   1995 《再论杯酒释兵权——兼答柳立言先生》,《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页85-96。

徐规 方建新 1982 《“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文史》第14辑,页113-16。

徐嫩棠 1990 《试析唐朝后期的兵变》,《贵州社会科学》,第4期。

薛平栓 1992 《试论开元天宝以后的长安商人与禁军》,《唐都学刊》,第3期。

阎沁恒 1964 《宋代走马承受公事考》,《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9卷;《宋史研究集》第11辑(台北:国立编译馆),页195-221。

殷崇浩 1986 《北宋弓箭手屯田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游彪   1989 《论宋代军队的剩员》,《中国史研究》,第2期。

    1997 《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漆侠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页36-57。

于鹤年 1937 《读“五代的幕府”》,《食货半月刊》5卷6期,页50。

于式平 1994 《李勉·宣武军·汴州》,《史学月刊》,第2期。

    1997 《唐宣武镇始末》,《史学月刊》,第1期。

曾瑞龙 1984 《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

曾我部静雄 1970 《关于中国军队的编制名称——都与指挥》,《宋史研究集》第5辑(台北:国立编译馆),页329-39。

张德宗 1982 《北宋的厢兵制度》,《史学月刊》,第4辑。

    1982 《北宋的养兵政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辑。

张国刚 1989 《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第5期。

    1991 《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晋阳学刊》,第3期。

张剑光 1997 《唐代藩镇割据与商业》,《文史哲》,第4期。

张其凡 1985 《五代政权递嬗之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987 《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页507-27。

    1988 《五代后梁禁军探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1989 《宋初兵制改革初探》,《暨南学报》,第4期。

    1989 《五代后周禁军考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1991 《五代后唐禁军考实(五代禁军再探)》,《暨南学报》,第2期。

张荣芳 1991 《恶相师·机相伺·逆相报——唐德宗时期的藩镇与政局》,《历史月刊》第37期。

张泽咸 1985 《唐代的部曲》,《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赵铁寒 1980 《关于宋代“强干弱枝”国策的管见》,《宋史研究集》(台北:国立编译馆,初版1958年,再版1980年),页450-53。

赵雨乐 1994 《唐宋变革期内助司使之等级问题初探》,杨炎廷编:《宋史论文集——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刊》(香港:中国史研究会),页70-96。

    1997 《唐末北衙禁军的权力基础——神策五十四都的活动试析》,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编《第三届中国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页523-538。

    2000 《试析宋代改武德司为皇城司的因由——唐宋之制武德使活动的初步探索》,《唐研究》第6卷,页255-267;张其凡、陆勇强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页274-87。

    2001 《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唐都学刊》,第1期。

钟立飞 宋燕辉 1996 《宋朝的酒利与养兵问题初探》,《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

周宝珠 1989 《隋唐时期的汴州与宣武军》,《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周生春 1997 《对唐宋之交兵制演变的探索与思考:读张其凡著〈五代禁军初探〉》,《史学月刊》,第2期。

朱瑞熙 1997 《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漆侠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页265-276。

朱祖德 1998 《唐末杨行密之据淮及其对政局的影响》,《淡江史学》第9期,页59-75。

祖大祥 1992 《唐代藩镇赏赐述论》,《人文杂志》,第2期,页87-91、128。

(3)香港中文大学未收藏之有关论文

杜文玉 1995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学术界》,第11期。

樊文礼 1990 《唐代宦官掌典禁军原因试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郭启瑞 1997 《唐武宁(感化)节度使出身分析》,《笕桥学报》第4期。

何永成 1983 《唐代神策军之建置与发展》,《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15期,页121-139。

    1990 《唐代神策军研究: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黄良铭 1976 《唐代神策军护军中尉及神策军之研究》,《台东师专学报》,第4期,页179-246。

    1979 《唐代枢密使及监军使之研究》,《台东师专学院》,第7期,页127-194。

贾宪保 1990 《神策中尉与神策军》,收入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5辑(西安:三秦出版社),页130-54。

雷家骥 1993 《唐枢密使的创置与早期职掌》,《国立中正大学学报》4卷1期,页57-108。

李郁   1990 《五代枢密使和枢密院初探》,《晋阳学刊》,第1期。

李鸿宾 1991 《唐代枢密使考略》,《文献》,第3期。

潘镛   1985 《中晚唐的神策军》,《曲靖师专学报》,第1期。

盛文彬 1989 《从沙弥到皇帝:李升是怎样取代吴国的》,《南京文志》,第1期。

孙慧庆 1992 《唐代平卢节度使南迁之后琐议》,《北方文物》,第4期。

王德权 1994 《中晚唐使府僚佐升职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学报》5卷1期,页267-302。

王力平 1987 《关于唐后期汴乱原因的分析》,《河北学刊》,第5期。

吴光华 1981 《唐代卢龙初期之政局》,《史原》第11期,页125-165。

叶高树 1986 《唐宪宗时期藩镇势力的起伏》,《史苑》第42期,页16-35。

袁纲   1994 《唐代的枢密使》,《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1995 《唐代的枢密使》,《文史哲学报》第43期,页135-169。

曾维君 2000 《唐后期至五代枢密院之演变略考》,《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

张正田 2000 《以“卢从史事件”观昭义军节度使对唐代的重要性——兼略论昭义地理形势概况》,《中正历史学刊》第3期,页305-329、331-337。

2、日文论著

(1)专书

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

日野開三郎:『五代史』,東京:明徳出版社,1971年。

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学論集――第二巻:五代史の基調』、東京:三一書房,1980年。

佐竹靖彦:『唐宋変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舎,1990年。

周藤吉之、中島敏:『五代、宋』,東京:講談社,1974年。

周藤吉之:『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54年。

周藤吉之:『宋代経済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

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経済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

竺沙雅章:『独裁君主の登場· 宋の太祖と太宗』,清水書院,1984年。

黒原益男:『乱世の皇帝――後周の世宗とその時代』,東京:桃源社,1979年。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舎,1985年。

(2)論文

久保田和男:『宋都開封と禁軍軍営の変遷』,『東洋学報』74:3/4(1993),頁69―96。

大沢正昭:『唐宋変革期の歴史的意義――日· 独(DDR)歴史学学術交流のために』,『歴史評論』357(1980),頁66―79。

小岩井弘光:『北宋の使臣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学』48(1982),頁34―53。

山根直生:『唐宋における藩鎮体制の変容――淮南節度使を事例として』,『史学研究』228(2000),頁26―49。

丹喬二:『宋初四川の王小波· 李順の乱について――唐宋変革期の一問題』,『東洋学報』61:3/4(1980),頁67―102。

友永植:『唐· 五代三班使臣考――宋朝武班官僚研究その(1)』,宋代史研究会『宋代の社会と文化』(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頁29―68。

日野開三郎:『五代鎮将考』『東洋学報』25:2(1938),頁54-85。

日野開三郎:『五代藩鎮の挙糸絹と北宋朝の預買絹』,『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学論集。第五巻:唐· 五代の貨幣と金融』(東京:三一書房,1982年),頁365-416。

日野開三郎:『五代の監徴軍将に就いて』,『歴史学研究』8:3(1938),頁89-94。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観』『歴史と地理』9:5(1922),頁1-12。

片山正毅:『宋代幕職官の成立について』,『東洋史学』27(1964),頁58-74。

田中整治:『楚と南漢との関係』,田中博士退官記念事業会編『田中博士倉頌寿東洋史論叢』(京都:田中博士官記念事叢会,1968年),頁359-374。

伊藤宏明:『五代楚政権の性格』,『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文集』80(史学27)(1981),頁129-160。

伊藤宏明:『呉· 南唐政権の性格―その地域支配を中心として』,『鹿児島大学法文学部紀要』(人文学科論集)40(1994),頁45-67。

伊藤宏明:『南漢政権の性格―地域公権力と私権化』,『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14(1989),頁51-73。

伊藤宏明:『淮南藩鎮の成立過程―呉· 南唐政権の前提』『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4(1976),頁99-123。

羽生健一:『五代の巡検使に就いて』,『東方学』29(1965),頁45-54。

西川正夫:『華北五代王朝の文臣と武臣』,『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1967),頁289-314。

西川正夫:『華北五代王朝の文臣官僚』,『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創立二十周年記念論集Ⅲ)27(1962),頁211-261。

佐竹靖彦:『王蜀政権成立の前提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99(1986),頁21-69。

佐竹靖彦:『杭州八都から呉越王朝へ』,『人文学報』127(1978),頁1-36。

佐竹靖彦:『唐宋変革期における四川成都府路地域社会の変貌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5:2(1976),頁103-136。

佐竹靖彦:『唐宋変革期における江南東西路の土地所有と土地政策―義門の成長を手がかりにして』,『東洋史研究』31:4(1973),頁51-84。

志田不動:『宋代の皇城使の任用』,『東方学』9(1954),頁31-40。

志賀義雄:『五代王朝の支配構造―主として五代藩鎮の成立過程について』,『桐蔭高等学校紀要』1(1953),頁26-48。

志賀義雄:『五代藩鎮構成の拡大過程について―五代王朝の支配構造(続)』,『桐蔭高等学校紀要』2(1956),頁22-35。

谷川道雄:『北朝末~五代の義兄弟結合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9:2(1980),頁38-57。

周藤吉之:『五代節度使の支配体制』(上)(下),『史学雑誌』61:4(1952),頁1-41;61:6(1952),頁20-38。

周藤吉之:『五代節度使の牙軍に関する一考察―部曲との関連にお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2(1951),頁3-72。

周藤吉之:『北宋に於ける三司の興廃』,『駒沢史学』13(1966),頁1-24。

岡田宏二:『五代楚王国の性格』,『中島敏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下)(東京:中島敏先生古稀記念事業会,1981年),頁67―95。

岡田宏二:『五代楚王国の建国過程』,『大東文化大学紀要(人文科学)』19(1981),頁73-89。

松田光次:『遼と南唐との関係について』,『東洋史苑』(故小笠原宣秀博士追悼号)24/25(1985),頁281-306。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江西出身の高官の婚姻関係』,『聖心女子大学論叢』29(1967),頁17-33。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北官僚の系譜について』,『聖心女子大学論叢』21(1963),頁21-41。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北官僚の系譜について(2)』,『聖心女子大学論叢』25(1965),頁19-49。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北官僚の系譜について(3)』,『中央大学文学部紀要』12(1967),頁67-110。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南官僚の系譜―特に揚子江下流域を中心として』,『中央大学文学部紀要』72(史学科19)(1974),頁51-76。

室永芳三:『五代三司軍将の名称と性格について』,『長大史学』8(1964),頁57-65。

室永芳三:『五代時代の軍巡院と馬歩院の裁判』,『東洋史研究』24:4(1966),頁16-38。

室永芳三:『五代節度使府の糧料使について』,『東方学』21(1961),頁37-45。

飛永長:『五代枢密史の側近性について』,『長大史学』1(1958),頁49-57。

畑地正憲:『五代地方行政における軍について』,『東方学』43(1972),頁44-60。

畑地正憲:『呉· 南唐の制置使を論じて宋代の軍使兼知県事に及ぶ』,『九州大学東洋史学論集』1(1973),頁73-99。

畑地正憲:『宋代行政機関としての軍について―その州格化をめぐって』,『史淵』(創立五十周年記念論文集)112(1975),頁199-220。

畑地正憲:『宋代の所謂「同下州」軍の役割について』,『山口大学文学会志』26(1975),頁1-20。

宮崎市定:『宋代州県制度の由来とその特色―特に衙前総の変遷について』,『史林』36:2(1953),頁1-27。

宮崎市定:『部曲から佃戸へ(上)(下)―唐宋間社会変革の一面』,『東洋史研究』29:4(1971),頁1-32。

栗原益男:『五代宋初藩鎮年表―以同州節鎮を例として』,『史学雑誌』68:1(1959)頁,59-74。

栗原益男:『五代宋初藩鎮年表―曹州藩鎮の場合』,『上智史学』10(1965),頁67―80。

栗原益男:『君臣間における鉄券誓約の内容について―唐朝· 五代を中心として』,『史学雑誌』71:7(1962),頁1-33。

栗原益男:『唐五代の仮父子的結合の性格―主として藩帥的支配権力との関連において』,『史学雑誌』62:6(1953),頁1-30。

栗原益男:『唐五代の仮父子的結合における姓名と年齢』,載『東洋学報』38:4(1956),頁430-457。

栗原益男:『唐末五代の変革―その遡及的考察をふくめて』,『歴史教育』12:5(1964),頁56-63。

草野靖:『宋代の通判と財政』,『東洋史学』23(1961),頁41-57。

堀敏一:『五代宋初における禁軍の発展』,『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4(1953),頁83-151。

堀敏一:『朱全忠政権の性格』,『駿台史学』11(1961.3),頁38-61。

堀敏一:『朱全忠の庁子都』,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編纂委員会著:『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講談社,1961年),頁819-831。

梅原郁:『宋代の武階』,『東洋学報』56(1984),頁217-268。

清木場東:『呉· 南唐の地方行政の変遷と特徴』,『東洋学報』56:2/3/4(1975),頁38-72。

船越泰次:『五代節度使体制下に於ける末端支配の考察―所由・節級考』,『集刊東洋学』13(1965),頁29-44。

烏谷弘昭:『呉―南唐朝の兵力基盤に関する一考察』,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の会編:『歴史における民衆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集』(東京:国書刊行会,1982年),頁285-295。

富田孔明:『五代の禁軍構成に関する一考察―李克用軍団の変遷について』,『東洋史苑』26/27(1986)/,頁83―115。

友永植:『宋都監探原考(1)―唐代の行営都官』,『別府大学紀要』37(1996),頁28-39。

友永植:『宋都監探原考(2)―』『アジア歴史文化研究所報』(別府大学)(1997),頁1-16。

渡辺道夫:『呉越国の建国過程』,『史観』56(1959),頁93-104。

菊池秀夫:『五代後周における禁軍改革の背景―世宗軍制改革前史』,『東方学』16(1958),頁58-66。

菊池秀夫:『五代禁軍の地方駐屯に就いて』,『東洋史学』11(1954),頁19-41。

菊池秀夫:『五代禁軍に於ける侍衛親軍司の成立』,『史淵』70(1956),頁51-77。

菊池秀夫:『後周世宗の禁軍改革と宋初三衙の成立』,『東洋史学』22(1960),頁39-57。

菊池秀夫:『節度使権力といわゆる土豪層』『歴史教育』14:5(1966),頁46-58。

温水三男:『北宋政権樹立考―主に建国時の禁軍改編を中心として』,载『待兼山論叢』5(史学篇)(1972),頁45-69。

礪波護:『三司使の成立について―唐宋の変革と使職』,『史林』44:4(1961),頁125-149。

礪波護:『唐末五代の変革と官僚制』,『歴史教育』12:5(1964),頁64-69。

(3)以下论著笔者未见

日野開三郎:『唐末五代初自衛義軍考』(上編)(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千葉(?):『宋代の廂軍(上)』,『(紀要)桐朋園短期大学部』2(1983)。

小岩井弘光:『北宋剰員制管見―宋代兵制史研究の一環として』,『国士舘大学文学部人文学会紀要』14(1982),頁91-107。

渡辺久:『北宋時代の都監』,『東洋史苑』44,(1994)。

渡辺久:『北宋の鈐轄―宋代軍政官の一齣』,『龍谷史壇』107(1997)。

蛭田展充:『宋初陜西の軍糧補給政策』,『史滴』(早稲田大学東洋史談話会)19(1997)。

愛宕元:『五代宋初における武人支配から文人支配へ』,堀川哲男編:『10世紀以降20世紀初頭に至る中国社会像の権力構造に関する総合的研究』(昭和59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総合(A)研究成果報告書,1985年)。

温水三男:『北宋河北路の知州差遣について』,『西日本史学会宮崎支部報』(1995)。

斉藤忠和:『北宋の軍法について』,『中国近世の法制と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

斉藤忠和:『北宋の剰員、帯甲剰員制について』,『立命馆史学』8(1987)。

3、英文论著

Lee,Thomas H.C.,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China,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5.

Wang,Gungwu,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Fang,Chun-hua,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A.D.875-1063),Unpublish PH.D.Dissertation,Brown University,2001.

Labadie,John Richard,Rulers and Soldiers: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ilitary in Northern Sung China(960-1060),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1.

Tsang,Shui-lung,War and Peace in Northern Sung China:Violence and Strategy in Flux,960-1104,Unpublish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Arizona,1997.

Worthy,Jr.Edmund H.,The Founding of Sung China,950-1000:Integrative Changes i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1975.

Twitchett,Denis C., “Provincial Autonomy and Central Finance in Late T’ang”,Asia Major 11:2(1965),pp.211-32.

Twitchett,Denis C.,”Varied Pattern of Provincial Autonomy in the T’ang Dynasty”,J.C. Perry and B.L.Smith ed.,Essays on T’ang Society,Leiden:E.J.Brill 1976,pp.90-109.

Worthy,Jr. Edmund H.,”Imperial Balance of the Military Power Equation in Early Sung China”,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刊行会编《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东京:同朋社,1989年),页583-6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