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典型的移民社会

  持续不断的移民,使得海南不断受到中原先进的文化以及生产力的冲击。中原移民的入住,结束了黎族独占海南的局面,形成了“黎内汉外”的环岛式人口分布。

  在海南的区域发展过程中,移民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海南的早期居民就是移民到该岛的黎族。尽管学界对其族源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但无论是持由北向南流向的“骆越说”,还是从东南亚迁入的“海岛民族迁徙说”,均认为该族群非该岛土著而是移居族群,其早期主要分布在该岛的沿海台地上,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黎内汉外”的民族分布

  在西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同海外的联系,在秦朝末期业已形成的南北交通枢纽——灵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合浦、徐闻为起点,以黄支国(今伊斯兰卡)为终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了加强对该条航线的保护及对海南岛居民的管理,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朝在海南设置了儋耳、珠崖两郡,将海南纳入王朝的治理之下。大量的军队和政府官员及其随从迁居到该岛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这使得黎族环岛而居的生活状态受到挤压。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汉朝撤珠崖郡,国家主导下的第一次人口迁徙随之结束。

  南朝、隋朝之际,广东高凉(今广东高州市)俚人大姓冼氏之女冼夫人及其家族势力的崛起,开启了岭南地方势力有组织的移民海南、经营海南的先河。梁大同中(535—545年),“儋耳千余峒俚人归附冼夫人”,这一史实表明,在梁朝之前已有大量俚人南迁。

  鉴于冼夫人对隋朝统一岭南所作的贡献,隋文帝赐临振县1500户为其汤沐邑,并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冯冼家族实际上成为海南的直接管理者和统治者。于是,大量已被汉化的俚人,作为冯冼家族的族人、士兵、奴婢、随从等,纷纷涌入海南。这些汉化的俚人,占据海南岛的北、东南及西南临海地区,迫使黎族人向岛的中部收缩,新移民纷纷占据岛周围的台地。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的相关记述,即便到了天宝年间,仍可看到冯冼家族在海南南部、东南部经营的印迹。尽管在奴婢中有一定数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存在,但以岭南大族的形式组织移民,似乎是个无争的事实。

  在五代两宋时期,中原动荡。自发移民和迁出地的多元化,是当时海南移民的主要特点。中华民国《儋县志》记载了五代时期中原十二姓氏家族纷纷迁往儋州的情况,“海门一带,比屋如林”,他们“或以仕隐,或以戍谪”,散居在顿积港和德义岭之间沿海台地上,以种蔗为业。

  在两宋交替及宋元鼎革之际,以闽浙人群为主体,大量移民迁到该岛的东北部地区。对历代各姓氏迁琼先祖(共176人)祖居地和迁入地进行分析可发现:闽籍迁琼共97人,占总数的59%;而两宋时有72人迁入,福建籍有50人,约占75%,其中福建莆田籍的人数已超过当时外来人的半数。闽人迁入地在文昌、琼山等岛的东部及东北部的有47人,占总数的70%。从落籍原因方面进行考察可见,迁居、避难的有12人,占18%,比授命与授任而落籍的比例要大得多。

  早在730年,张九龄开通横亘中原与广州之间的大庾岭,广州成为对外港口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随之向该岛东部转移。至此,唐代业已形成的“黎内汉外”的民族分布已十分清晰。

  踏上海外移民之路

  军事移民,成为有明一代海南移民最显著的特点。明朝在海南相继建立了一卫十一所(万历二十八年,水会所建立之后,共有十二所)的军事设施,用以稳定岛内的社会秩序和保卫边防、海防。

  随着两位明代皖籍将领廖永忠、朱亮祖在海南拓边,大批皖籍士兵驻留于海南卫所,并在这一系统中担任着不同职务。明代军户世袭的规定,使得安徽人不断地往海南从军、袭职。此外,皖籍朝廷官员在当时赴海南就职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在兴办学校、改变风俗、撰修方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趣的是,皖籍人士在海南也有地域分层,“凤阳府和合肥籍人以武官为主,徽州府属县的人物多是文职”。

  明代另一项重要的移民措施是苗族入驻该岛。“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迁徙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从无滋事”,清光绪年间《崖州志》的记载,便是其最好的注释。在晚清咸同时期,为了从根源上平息“广东土客之争”,政府组织了近万名客家人迁往海南的中部山区一带。

  大量移民的迁入及开发的影响,使得海南岛内的居民产生了两个方向的迁徙。一方面是黎族人向本岛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为非自觉行为,经历了“铁制农具”与“刀耕火种”的较量,黎族先住民不得不放弃沿海台地,沿着本岛放射状水系逆流而上,向中西部地区退却。另一方面,从闽、浙迁往海南岛北东部地区、素有海上航行技能的沿海居民,开始海外移民。海南最早的移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但是有规模的移民还是在海口被迫开埠(1858年)之后。在该岛沿海台地地带人口剧增的压力下,在英国占据新加坡后,廉价劳动力的缺乏所形成的外力作用下,海南北东部民众多在其招募、诱骗、掠夺下,踏上了奔赴南洋之路。

  区域开发差异明显

  可以说,海南的封建化过程,是伴随着中原移民潮的到来而同时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移民,使得海南不断受到中原先进的文化及生产力的冲击。中原移民的入住,结束了黎族独占海南的局面,形成了“黎内汉外”的环岛式人口分布,这为海南的封建化进程提供了人力支持。

  唐、宋把海南作为放逐朝廷重臣的理想之地。以贞观之治时期的王义方传播中原文化、从事教化工作为发端,宋朝时期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海南。经苏东坡、胡铨、李光的努力,推动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海南士人的仕途终于在500年之后与科举制度接轨,出现了丘濬、海瑞等一批著名人士。

  大量闽浙籍人士迁入海南岛北东部,使得海南与中原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从而加快了该岛的东北部开发,为海南整体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海外移民作好了铺垫。近代以来,在晚清民国政府的“招徕政策”下,大量的华侨资本不断汇入岛内,急速地推动着海南的社会发展。

  总之,有着数千年移民史的海南,已是典型的移民社会。但是,区域开发的差异明显。如果说,中间高、四周低是海南的地势特征,其文化与生产力的平面分布,正与之相反,即呈现出由四周向中部递减的趋势。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今天,如何让中部黎、苗族同胞摆脱“刀耕火种”的尴尬,与汉族人民一道走向现代化,这是当今海南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7月26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