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川荔枝考述

  【内容摘要】荔枝被誉为“果中皇后”,是原产我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宋代四川荔枝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地带,它以优良的品质位列全国次席,仅比福建为下。四川荔枝佳品众多,多获时人赞誉,堪称实至名归。此外,四川荔枝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人休闲娱乐媒介、有助边疆开发等方面。

  【关 键 词】宋代;四川;荔枝

  【作者简介】裴一璞(1982—),男,山东省潍坊市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巴蜀史。

  荔枝,释名离枝,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劃取其枝,故以为名”[1]。《本草纲目》载:“荔枝……肉色淡白,味甘而多汁……实(果实)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止渴、益人颜色、通神、益智、健气”[2]。荔枝不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具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即被视作果中奇珍。荔枝“时传于汉世,初出岭南,后出蜀中”[3],巴蜀是其较早栽培地之一。对四川荔枝,唐人白居易有过精彩描述:“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4]在宋代,四川荔枝仍备受时人推崇,被誉为“上方珍果”、“百果之盛皆不及此”[5]。有关古代四川荔枝的研究,学界论述不多,仅有蓝勇《四川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4期)、晓楚《杨贵妃所啖荔枝产地考》(《人文杂志》,1995,2期)、娄雨亭《薛涛与唐代成都的荔枝及气候冷暖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3期)、冯汉镛《贡杨妃荔枝路线考》(《文史杂志》,2002,5期)等数篇,主要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证;而以宋代为视角进行综合阐述的,目前为止难有寻觅,实具研究之必要。

一、宋代四川荔枝地域分布与种植

  宋人蔡襄曾言:“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6]因其具有“性畏高寒,不堪移植”[7]的天然局限性,在巴蜀亦仅有部分地区堪能栽培。鉴于四川气候、水土所限,荔枝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岷江、嘉陵江、渠江沿岸州郡。以现有史料所载,荔枝在四川分布为益州(成都府)路益(治今四川成都市)、眉(治今四川眉山市)、汉(治今四川德阳市)、嘉(治今四川乐山市)、蜀(治今四川崇州市)5州;梓州(潼川府)路戎(治今四川宜宾市)、广安(治今四川广安市)、泸(治今四川泸州市)、合(治今重庆合川区)4州(军);夔州路夔(治今重庆奉节县)、黔(治今重庆彭水县)、忠(治今重庆忠县)、渝(治今重庆市区)、万(治今重庆万州区)、云安(治今重庆云阳县)、涪(治今重庆涪陵区)7州(军);此外,利州路荔枝状况不详。今将荔枝分布简况列表如下:

  从该表可知夔州路的荔枝分布最广,这当于该路地处川东南,气候更加湿热,利于荔枝存活有关。而地处川南的戎州(叙州)记载史料最为详实,表明其荔枝种植更具规模与影响,声誉远较他州为盛。

  宋代四川荔枝种植具有3大特点:第一,栽植多,并且以家族园业为主,形成较大规模。如戎州(叙州)宜宾县西“山坡荔枝连袤,今多属廖氏”[8]。廖氏为当地“铜山巨族”[9],以种植荔枝在川中名气甚大。时人黄庭坚因嗜食荔枝而与其族人廖志平相结交,遂有“王公权家荔枝绿,廖志平家绿荔枝”。[10]的咏叹。合州张氏亦为荔枝种植大族,在石照县东的学士山广植荔枝,以此有名[11]。汉、嘉二州规模亦颇大,“荔枝熟时,凌云山、安乐园皆盛处”[12]。第二,栽培历史悠久。如渝州荔枝在汉魏时,便享有盛名。据《华阳国志》记载:渝州当时便“多荔枝园,至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会树下食之”[13]。从中可直接反映出渝州荔枝种植之悠久。涪州城西有妃子园,“其地多荔枝”,唐朝即为贡品,“昔杨妃所嗜,当时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14]。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是对此有感而发。此外,戎州荔枝在唐代亦为贡品[15],种植历史颇为渊长。第三,川南少数民族荔枝种植蔚然成风。如叙州境内“莢僮”民族,以种植荔枝致富,“古所谓棘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每树收获“一百五十斛”,产量极高。[16]地处叙州南、乌蒙北的“土獠蛮”民族,“多以采荔枝、贩茶为业”[17],以种植荔枝为生。同处叙南的“马湖部”民族也以种植“丁香核”荔枝有名[18]。

  宋代四川荔枝以早熟品种为主,“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收获期为夏季四、五两个月,其间因品种不同,摘取时间各异。[19][20]如夔、涪二州,“荔枝皆五月间熟”[21]。同时,四川亦植有部分中、晚熟品种。如云安军中熟品种“至六月方熟”[22]。晚熟品种则要延迟至秋初,如夔州晚熟者“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23],眉州则“风露初尝荔子新”[24]。

二、宋代四川荔枝果品评价

  四川荔枝汉代被誉为“西岷之佳珍”[25],至唐达于极盛,以“贡品”身份为皇家所青睐;然人宋地位下滑,但在全国仍能维持中上游水平。宋代荔枝以闽、蜀、粤为3大产区,三者中“其品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26]。究其原因,在于“川、广荔枝子生时固有厚味多液者,干之肉皆瘠,闽产则否”[27]。上述评价颇为中肯,四川荔枝在全国排名第二。然亦有评论者认为“广、蜀荔枝小酸而肉薄,其精好者仅比闽之下品”[28],过于贬低四川荔枝,将其描绘成不堪食用之次品,显然有失公允。实际上,蜀中荔枝并不乏佳品。

  四川荔枝以“泸、戎为多”,质量亦以此2州最高,“白晒”即为2州共有之佳品。[29][30]戎州(叙州)优良品种之多堪称蜀中之最,其中以“万朵红最为佳品”,该荔枝“肉厚而味甘”,为时人所喜食。[31]廖氏所植“绿荔枝”声名不下“万朵红”,被黄庭坚誉为“戎州第一”,遂有“快剥千颗轻红肌”的佳句。[32]“锁江”荔枝亦为戎州之佳品,每岁五月间成熟,果质“肉厚而味甘”。[33]“轻红”荔枝则以历史悠久而著称,种植于戎州悴园。唐代诗人杜甫做客戎州时,曾有“重碧拈春酒,轻红劈荔枝”[34]的吟咏。黄庭坚在品尝后亦填词赞叹:“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映照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35]。戎州另有“岁登”荔枝,“柘枝头出于遏腊平,大如鸡卵,味极美”,且价格便宜,“每斤才八钱”,为时人所爱。[36]泸州荔枝果品亦极佳,时人文与可收到友人所寄泸南荔枝后,在《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枝诗》中绘声绘色的描写道:“有客来山中,云附泸南信,开门得君书,欢喜失鄙吝,筠奁包荔子,四角具封印,童稚瞥闻之,群来立如阵,兢言此佳果,生眼不识认,相剪求拆观,颗颗红且润,众手攫之去,争夺递追迩,贪多乃为得,廉耻曾不论,喧闹俄顷间,咀嚼一时尽,空余皮与核,狼籍人煨烬”[37]。由此可以窥见人们欢求之盛。涪州荔枝唐代因“颗肥肉肥”,天宝中“妃子(杨贵妃)尤爱嗜,岁命驿致之,词人多所称咏”,被誉为“甘滋之胜莫能著也”,俨然为巴蜀荔枝中的极品。[38][39]然至宋地位下降严重,在四川已不能位列上游。当时“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实不如泸、叙也”[40]。范成大亦言“(涪州)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41];时人遂有“荔枝妃子园,不复曩时输”[42]的感叹。如果抛开过于苛求的眼光,客观而论,涪州荔枝虽难现昔日之辉,但在全国仍是较为优良的果品,被视作“其味尤胜诸岭(岭南)”[43]。涪、夔2州荔枝多“五月间熟”,著名词人苏轼食此间荔枝后将其比之为“江瑶柱”(注:一种海螺肉,味极美),可见果品是较为优良的。[44]嘉州所产荔枝“皆大”,以境内“九顶寺殿前极核者为最”,每岁为益州(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专用果品。[45]眉州荔枝亦较佳,果熟时“绿叶红实粲然”,时人范成大曾“试取数百颗贮以大盒密封之,走介入成都,以遗高、宋二使者”,成为馈赠佳品。[46]忠州荔枝,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将其誉为“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47],可见果品是极佳的。人宋后,其品质仍相当程度上延续下来。

  此外,在四川早熟品种中,“四月味成曰火山,实小而酸;五月味成曰中冠;最后日常熟”;其中“中冠品佳者不减莆中”,堪与福建荔枝相媲美;另有“日乾”、“致远”诸种皆“次品”,风味并不佳。[48]

  总而言之,宋代四川荔枝在全国比福建为下,闽中荔枝以“肌肉甚厚、甘香、莹白”[49]的特色位居第一。蔡襄曾评价到:“真荔枝也,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果品卓然第一”[50]。然蜀中稳居次席的地位同样因其果品之优良,黄庭坚为之赞誉道:“荔子色香动人眼鼻,诚与山烟溪露俱来,乃知夔峡荔枝尤胜岭南,珍香眷与之意无以为喻也”[51]。对此盛誉,四川荔枝堪称实至名归。

三、宋代四川荔枝的社会价值

  宋代四川荔枝做为高级果品,对当地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首先,它丰富了水果种类,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发展。荔枝不仅色香味绝佳,营养、药用价值亦极高,决定了它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但因它是“炎方之果,性最畏寒”[52],栽培要有相应的气候、土壤和水分,其“不堪移植”的本性决定了在全国推广是难以通行的,必定成为人们稀缺的果品。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区,为宋代三大荔枝产地之一,恰能利用其稀缺性进行经济创收。如前文所述戎州(叙州)廖氏、合州张氏皆是以种植荔枝闻名的专业户;叙南“莢僮”、“土獠蛮”、“马湖部”等少数民族亦以荔枝致富。四川荔枝不仅满足人们对水果的需求,丰富全国果品市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亦是有利的。另外,四川荔枝产地多为山地丘陵地形区,农耕生产颇多局限,发展荔枝业恰能做到因地制宜,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与提高。

  其次,它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媒介。宋代四川多有以荔枝为介质进行休闲娱乐的习尚。前文所述渝州在汉魏时便有文人雅士树下会食荔枝的娱乐方式,州人以荔枝为媒介,休闲会友,其乐融融。迨至宋代,该州仍旧保留此项传统。如每季荔枝熟时,江津县知县便“令肃士大夫会食树下,犹有汉之遗风”[53]。戎州(叙州)每年5月则有知州率僚属观赏“锁江”荔枝的野外踏游[54]。咸淳府(忠州)城西南有白居易所建荔枝楼,楼下广植荔枝,至熟时,州人多至楼上品酒观荔枝,颇为时尚。[55]万州则多有州人在鲁池观赏荔枝的休闲活动[56]。

  第三,它对少数民族开发边疆意义重大。宋代四川南界多少数民族,“自黔、恭以西,至涪、泸、嘉、叙,……南至威、茂、黎、雅,被边十余郡,绵亘数千里”,这些民族大抵皆“不喜耕稼”,农耕水平低。[57]然不乏“多以采荔枝”为业者,叙州南“焚僮”、“土獠蛮”、“马湖部”就是这类民族的代表;同时种植荔枝恰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吻合,亦是其最佳选择。少数民族在世代栽培荔枝的过程中,还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品种,如马湖部“丁香核”荔枝即为其佳品。他们以种植荔枝为业,采贩荔枝致富,对地瘠民贫、部众“居必栏棚,不喜稼耕”[58]的边疆开发是有益的。少数民族在栽培荔枝的同时也极大改良了当地的土壤、植被、地形等自然面貌,有助于边疆开发的纵向进步。

  总之,宋代四川荔枝彰显了自身地域特性,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并对后世的荔枝种植与荔枝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28][29][49](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30,《右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2][5][26][5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1,《果之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宋)郑樵:《通志》,卷76,《昆虫草木略第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4](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45,《荔枝图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6][7][19][39][50](宋)蔡襄:《第一》,《荔枝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8](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1,《上川南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9][25][37][51](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63,《方物记第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10][32](宋)黄庭坚:《山谷内集诗注》,卷13,《任渊注次韵任道食荔枝有感三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11](宋)祝穆:《方舆胜览》,卷64,《合州》,中华书局,2003年。

[1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13](晋)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1,《巴志》,巴蜀书社,1984年。

[14][40](宋)祝穆:《方舆胜览》,卷61,《涪州》,中华书局,2003年。

[15](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

[1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9,《戎州》,中华书局,2007年。

[17](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0,《川北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18](宋)黄庭坚:《望远行》,《山谷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20][48](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21][22][44](宋)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12,《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23](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16,《夔州竹枝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24](宋)陆游:《剑南诗稿》,卷8,《眉州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27][45][46](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0](宋)黄庭坚:《山谷简尺》,卷上,《答人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1](宋)祝穆:《方舆胜览》,卷65,《叙州》,中华书局,2003年。

[33][54](宋)黄庭坚:《山谷年谱》,卷27,《赏锁江荔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4](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27,《宴戎州杨使君东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5](宋)黄庭坚:《浪淘沙》,《山谷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6](宋)黄庭坚:《山谷集》,卷19,《与王观复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3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74,《涪州》,清咸丰五年奥雅堂木刻本。

[41](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42][53](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9,《上川东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4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0,《涪州》,中华书局,2007年。

[47](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11,《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杨万州八使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55](宋)祝穆:《方舆胜览》,卷61,《咸淳府》,中华书局,2003年。

[56](宋)魏了翁:《鹤山集》,卷10,《律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年。

[57][58](元)脱脱等:《宋史》,卷496,《蛮夷传四》,中华书局,1977年。

Research on Litchi in Sichuan in the Song Dynasty

Pei Yipu
(School of History and Museolog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The litchi is called as “the fruit’s empress”, which is a tropic and sub-tropic kind fruit originated in China. Litchi in Sichuan was mainly located at the main streams of Yangtze River and some of its branch region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quality of it is good and it ranked the second in the country only inferior to that in Fujian.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litchi with the best quality in Sichuan and indeed it was praised by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of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litchi in Sichuan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society,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ing a fashionable food for people, developing the border areas and so on.

  Key Words: Song Dynasty, Sichuan, Litchi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 400047)

来源:《古今农业》20110187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