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经济史》后记

  当我拙笨地在键盘上打下第一个字时,万万没有想到,一年后会出现这么六十多万字的结果。最初之所以不怕慢,是因为这个课题太难了,即使是熟练的手写也快不到哪去。而之所以不怕难,是得益于授业老师们的教诲和示范。

  我的专业是宋史。本科时,主要受教于河南大学张秉仁先生、周宝珠先生、姚瀛艇先生;硕士生时在暨南大学陈乐素先生门下;博士生时在河北大学漆侠先生门下。他们都是以宋史为主,兼有他长。先师漆侠先生有句名言:“只学历史,学不好历史;只学宋史,学不好宋史。”我忠诚地实践了先生的教导:所发表、出版的文字,史学之外,另有文学;宋史论著之外,另有其他断代史和专史论著,本书便是又一次努力。为了这个课题,还专门学习了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

  我很早就有着手这个课题的念头。198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读了二十五史,收集了近千条史料。在原有宋代史料基础上,我又陆续翻阅十通和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北方省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及续编的北方方志,形成本书的史料基础。到准备写作的前一年,阅读了大量史部、集部、子部书和今人的相关论著。在写作过程中及初稿完成后,为充实和核对史料,翻阅了《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部丛刊》、《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清代孤本方志选》等丛书和许多单行本史籍。可以说,本书的基本史料是自己搜集的。

  原来我有一个毛病,写一篇文章之前,不看相关课题的论著,本意是怕受其影响,不利于独自发挥。这一做法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尤其是写专门史,必须大量拜读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有关论著,了解有关研究状况。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广泛阅读了相关论著,事实证明是极为必要的。

  本书是我倾注心血最大的一个课題。回想写作初稿的一年间,简直是拼命。先是家母病重住院,后在我家养病;后是为本科生上每周5节的基础课,由于换了新教材,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备课(中间还操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些都是本分的事务和工作,研究成了业余。除了不可避免的繁杂公务、出差之外,大概只在大年初一没有工作。开始是每天3晌,2003午4月以来,高强度的工作使我固有的失眠更加严重,不得不停止了晚上的工作,又偶然发现了一种药,夜间得以较好地休息,才坚持了下来。非典型性肺炎肆虐期间,正是写作进入紧张阶段,早起晚睡,一坐就是3个多钟头,不能忍受任何干扰,甚至路上有人打招呼也觉不堪。正是如此,我才理解了“痴迷”是怎么回事。“非典”期间,许多会议、活动都被取消、停止了,算了算大约为我节省了将近一个月的宝贵时间,我倒成了“非典”的“受益”者。此外的许多会议,都干脆地推辞了,因此恐怕得罪了一些领导和同事,好在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使我心中稍安。

  如果努力与结果成正比就好了。可惜不是。但通过这本书,至少使我的学业有所进步。上大学期间,有3次明显的进步感觉,读研究生伊始,又有1次,最后1次是在读博士期间。10多年来再也没有这种感觉,原来还以为是成熟的表现,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突出的感觉是:学问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做,史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不核对史料尤其是不核对转引的史料,不注明所引书目版本,是非常可怕的。在我阅读今人有关论著时,总是对所需史料予以核对,发现竟然将近一半有错,或多字、漏字,或误解、断章取义,或将不同朝代的两篇文章当成一篇,更有将卷数、篇名、作者注错乃至将书名注错。有时为核对一条史料,费时一天才找到——压根不在所注书中!及至核对本书初稿时,发现原来碰到的莫名其妙现象全部重现,不禁出了一身身冷汗。为此不得不删去近10条转引的史料,因为按其所注史籍没有找到,虽有损证据,但心里塌实了。

  我院教授郑慧生先生既精通古文字、先秦史,又是博学多闻的通家,我请郑老师审阅本书稿,他很谦虚地精审了第一章至第五章(宋代以前部分),指出不少文字等错误,有110余处(次)得到改正。在此向老师郑先生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老师朱绍侯先生是史学大家和著名的历史教育家,20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奖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充分体现了令人敬仰的历史教育家风范。先生体貌伟严,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先生其实并没有架子,对后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我们师生间有时还开些小玩笑。我请求赐序,年近八旬的先生尽管很忙,仍一如既往地慨然应允。2004年春节前后,先生用了1个多月的工夫,仔细审阅了第一章至第五章、第六章至第九章的结论等部分、第十章、余论,翻阅了其他章节,以大家和编辑(先生在河南大学出版社担任过多年的总编辑)的眼光,指出了大量宏观的、微观的不足之处和错误,仅更改的字句、标点就有80余处。其批注更使我受益不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无奈我浅陋不堪,学识有限,先生的有些教导还未能消化并融会到书稿之中,肯定还有大量错谬之处,自有本人承担全部责任,并殷切地期望得到更多师友的批评指教。

  人民出版社张秀平、关宏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从书名到标点,都倾注有她们的心血。研究生张祥云、王建志、黄雅娟,对本书的清样作了表格数字的复核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2004年11月22日
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