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编》之一

三、黄土高原的变迁与农林牧布局的关系

  现在的黄土高原和历史时期初期的早已有了显著的差异,就是历史时期中各个阶段,前后也未能完全一样。这种差异乃是长期陆续不断演变的结果。

  这样的一些演变,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山地和河流也都不是没有变迁的。只是山地和河流的变迁由于缓慢而不十分明显,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至于气候的变迁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觉察。前面曾经论述过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气候,并举出当时森林的繁密作为证明。那时的气候一般是比较湿润的。可是现在晋西北和陕北长城沿线竟被列为干旱地带,而且还向西伸延到六盘山东西各地。如果说六盘山东西历史时期有关的森林记载尚不甚繁多,实际上的森林地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可是晋西北和陕北长城沿线,就不能作此解释。显然这里成为干旱地带,乃是当地森林破坏以后变迁的结果。

  现在的黄土高原和历史时期初期相比较,最为明显的差异,应该是原的变迁。由于侵蚀不断进展,原来黄土高原上范围相当广大的原大都已经先后不复存在。有的支离破碎,分成若干零星小原,有的则消泯殆尽,名实俱难追寻。代之而起的则是长短的沟壑。正是这样长短的沟壑,使原面受到切割,又进而破碎分裂。到现在这里的千沟万壑,错综复杂,成为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特色。关于这一点,我也另有专文论述[1],这里就不再多所涉及。

  黄土高原这样一些变迁,不能说对于劳动生产就没有影响,甚或要影响到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尤其是原的破碎消泯和沟壑纵横,影响更大。为什么能有这样一些变迁?同样也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而人为的原因更促进自然原因,形成严重的后果。主要的人为原因应该是历来的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失调。

  如前所述,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农业地区和畜牧地区曾经有过几次的交替演变。有的时期黄土高原绝大部分都是畜牧地区,有的时期绝大部分却又成为农业地区。在这样交替演变的过程中,森林地区也难以保持它的本来面貌,而不断遭到破坏。既已破坏,它的故地除高山峻岭无人过问外,其他也就随着农牧地区的交替,有时成为农业地区,有时却又成为畜牧地区。由于黄土高原农牧皆宜,所以每次改变时,从事改变的人都认为是合乎情理,并不违背自然。当时都不会考虑到后果,当然在短期中也难看到明显的后果,但后果毕竟是难于避免的。

  所谓后果就是原的破碎消泯和沟壑的增加延长,直接减少了借以从事劳动生产的土地。而促成原的破碎消泯和沟壑的增加延长,则是侵蚀。侵蚀虽属于自然现象,但地表如有良好的植被,是可以减少或受到阻遏的。森林和畜牧地区的草原以及农业地区农田中的农作物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当然其中还是有所差别的。森林的作用最为良好,草原次之,农作物应该又次之了。经营农业就要耕耘。耕耘疏松了表土,这就不是阻遏侵蚀,反而是有助于侵蚀。特别是黄土高原的耕作习惯,无论是秋禾或者二麦,一年只种一次,种了秋禾,就不再种二麦。同样,专留的麦田,就不复再种秋禾。只有在倒茬的时候,秋禾收后,再种二麦。秋田和麦田在收获之后,虽暂时不再种植,却还要耕犁,使地力得以休息。这时地表无有被覆,侵蚀自然更是方便。

  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些原因,黄土高原在作为畜牧地区时,侵蚀就不甚显著,在作为农业地区时,侵蚀就较为严重。这一点我在论述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时曾作过较为详细的说明[2]。历史时期的黄河曾经有过两次长期相对安流的时期,也有两次频繁泛滥的时期。两次长期相对安流时期,一次是由商周至秦代,一次是由东汉初年至唐代后期。两次频繁泛滥时期,一次是在西汉时,另一次则是由唐代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由商周至秦代这一时期,黄河中游的农业虽已有所发展,农业地区都有一定限度,当地草原仍然相当广大,遍地森林也尚无破坏情形。东汉以后,由于西北各族的迁入,黄河中游的农业地区缩小,草原相应地扩大。森林虽有所破坏,还不至于过分严重。正是由于这两个长期相对安流时期黄河中游植被相当好,侵蚀不甚显著,随河水下流的泥沙不多,黄河下游的河床不致因泥沙堆积而迅速抬高,所以能够长期相对安流。而黄河频繁泛滥时期,正是黄河中游到处开垦,破坏草原,农业地区代替了畜牧地区,而森林又相继受到严重摧毁,林区相应地大幅度缩小。植被既已破坏,侵蚀就趋于严重,泥沙也随水流下。在第一个长期相对安流时期,黄河还只是浑浊,它的支流也都比较清澈,后来泥沙的随水流下,首先使若干支流浑浊起来,黄河也由浑变黄。黄河下游的河床更由于随水流来的泥沙到处堆积,而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河。因而频繁发生泛滥,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显然可见,黄土高原的变迁与农林牧的布局有关。黄河及其支流中随水流下的泥沙都是来自黄土高原。这是黄土高原侵蚀的必然现象。这些泥沙一部分是来自黄土高原的表土,一部分则来自黄土高原的沟壑。由于黄土高原的沟壑愈益增多,而已成型的沟壑则更伸长展宽,促使原的破坏和消泯。农业地区扩大时期,侵蚀既然严重,则原的破碎消泯,沟壑的增多延长,也应该在这样的时期。因而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防止黄土高原的继续破坏,就应该对于当前的农林牧分布地区有所调整。

注释:

[1]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和堆积》。

[2]史念海《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河的方略》,本书第九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