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这两大古老文明的接触始于古代犹太人流散进入中国之时。自那时起,中国成了一度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代表了两个伟大的文明。这两大古老文明的接触始于古代犹太人流散进入中国之时。自那时起,中国成了一度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欧洲那种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反犹主义。特别是近代以来,来华的犹太人形成一股持续不断的潮流,其间又有多次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数十年里从英属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来华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次是19世纪末叶以后数十年里为逃避反犹恶浪来华谋生的俄国犹太人;第三次是1933—1941年间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

  在中华大地上,许许多多普通的中国人和犹太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更是互伸援手,谱写了中犹友谊的历史篇章。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繁荣,犹太人来华再次形成高潮,在中国又出现了新的犹太社团和居民群体。同时,许多原在华犹太人离开中国后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情结的“中国犹太人”群体,成为推动中犹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潘光、王健著, 时事出版社,2010年)一书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近代以来犹太人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该书源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代来华犹太人研究”,不过,作者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又超越了“近代来华犹太人”这一范畴。一是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作了简要的评析,为研究近代来华犹太人作了必要的铺垫。二是没有停留在“近代”,而是进一步研究现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在华犹太人,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犹太人来华新高潮和在华新犹太社团、群体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三是不但研究“来华”犹太人,而且研究他们离开中国后在全球范围形成的“中国犹太人”群体。四是对来华犹太人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关注热点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所具有的以史为鉴的意义进行了阐析。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几个观点。第一,史学界关于如何界定“近代”这一概念是有分歧的,该书将1840年作为“近代”的开端,是因为那一年英帝国用枪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帝国的大门,这才使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外国人再次有可能大批进入中国内地。由于该书的论述从1840年一直延伸到今天,越过“近代”进入了“现代”和“当代”,因此在书名中使用了“近代以来”的提法。第二,由于该书不仅研究“来华”和“在华”犹太人,而且研究他们离开中国后的情况, 因此没有使用“犹太人在中国”作为书名,而是使用了“犹太人与中国”这一书名。第三,由于在提及离去的原在华犹太人时再用“在华犹太人”的提法已不合适,部分章节中使用了“中国犹太人”的概念。这并非是一个精确的概念,使用它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第四,该书使用的“社团”一词的定义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人数相对较多,二是成立了社团组织,三是建立了犹太会堂。 按这三条标准,只有香港、上海、哈尔滨、天津四地的犹太居民已形成了社团,其他地方则只能称为“聚居地”或“社区”。

  必须提一下的是,该书不仅使用了大量中外文第一手资料,而且使用了许多通过直接采访得来的珍贵的口述史料, 这是许多“中国犹太人”和与他们有交往的中国人头脑中的活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尽管该书具有诸多独到和创新之处,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历史上满洲里、海拉尔、齐齐哈尔、沈阳、大连、青岛等犹太居民聚居地的研究仍显薄弱。尽管如此,该书仍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力作,其问世必然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犹太研究,并促进中犹传统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7月07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