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四

四、小结

  由蓝田人到两周之际是相当悠久的时期。西安及其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也是相当显著的。蓝田人以采集为生,完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仰韶时期以后,人们已经从事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也就多少促进了自然环境的演变。

  蓝田人活动时期在中更新世。和蓝田人同时出土的尚有各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为现在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由于当地出现过带有南方动物群色彩的动物,这就标志着当时气候是温暖的。根据当时孢粉分析,虽然气候温暖却又是半干旱的。在这些动物中最多的是森林动物,也有草原动物和森林草原动物。可见当时这里曾经有过草原和森林,至于秦岭北坡则应以森林为主。由于气候温暖,亚热带森林就不是偶然才出现的。

  蓝田人活动的场所在灞河上游。灞河源于秦岭北坡。西安附近秦岭北坡流下的河流不少,情况大致相似。当时的半干旱而温暖的气候,决定了这些河流的水量并不十分大。但在早更新世由于四不像等生于河流湖沼地带动物的存在,证明原来像灞河这样的河流水量还会更大。从当时秦岭北坡下的地势来看,河流尚多属于漫流。灞河的形成乃在中更新世,附近由秦岭北坡流下的其他河流当亦同此。不过这些河流由秦岭北坡流下后,流程都不会过远。因为当时的渭河就流经少陵、鸿固、凤栖以及白鹿诸原之下,由秦岭北坡流下的河流,就在这些原下流入渭河。

  蓝田入骨骼出土地现已埋藏于地下深处。与其同时活动的哺乳动物骨骼出土地深度也相仿佛。这都是当时显露在地面的地方。根据出土层次所显示的土质,则是各式各样,相当复杂。蓝田人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这样的土质只能繁殖森林和草原。

  这些出土地由于上面不断增加覆盖物,因而相当深厚。也由于地壳不断隆起,有的地方就显得高亢。由这样的地层看来,像灞河西侧白鹿原,在那时还应较为低平,白鹿原能有现在这样的高亢,可能是中更新世蓝田人时期或其以后形成的。由于原面增高,河流侵蚀亦日益显著,河床逐渐深邃,侧畔也出现阶地,这就成为当时人喜欢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蓝田人之后还经过冰期。在冰期中生物难得存活,但若干地形却依然保存下来,河流也都能畅流。到仰韶时期以前,原来流经少陵、鸿固、凤栖、白鹿诸原之下的渭河已经向北移徙,移徙到开瑞庄、阿房宫诸处以北,并向东达到现在浐、灞两河合流处上下的一线,从而使得从秦岭北坡流下的诸河河道也向北伸延。在此以前的由秦岭北坡流下的诸河的流量大小尚不可具知。由仰韶时期遗址的分布及半坡遗址中鱼类骨骼和捕鱼用具的发现,证明当时河流水量也都是相当大的。浐河中有鱼,说明和现在很不相同。所有河流侧旁的遗址都较现在居民点距离河流为远,也说明了当时水流不是很小的。

  半坡遗址有獐和竹鼠的骨骼发现,显示当时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这样的气候促成森林的茂密。秦岭北坡固是森林的产地,秦岭坡下的竹林,也是竹鼠恃以为生的条件。而森林的茂密,同样使河流的水量有所增长。

  上面所说的自然情况,直到西周时期还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当时渭河已经又向北移徙,由现在涝河人渭处以西改道东流,移徙到汉代长安城以北。从秦岭北坡流下的诸河一时不能再在原地流人渭河,就仍从渭河的旧河道流去。当时文献记载,沣河为当地大川,就是因为沣河汇集了涝、潏、灞、浐诸河的缘故。

  仰韶时期农业已肇有端倪,周人对于农业更为重视。农业的发展会导致对于森林的破坏。由于森林茂密,这种破坏并未发生严重的恶果。

  仰韶时期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西周时虽曾经有过一定的寒冷时期,影响却并不十分显著。当地的竹林分布仍是相当的广泛,虽然寒燠有所变化,但在西周初年雨水大致相当调和。只是到了西周后期,气候有了反常,连续百多年的大旱,对于两周的灭亡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的。

  不论是仰韶或是西周遗址,蕴藏在地下都不是过深。最深度不过三数米,浅的仅有半米。如果说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表面形成于仰韶时期以前,谅不为太过。

原载《中国古都研究》1985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