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导论、结语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探究,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的形成发展大致有以下特点:
1.地理环境不仅对洱海区域,也对云南全境的城市及其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
从云南的自然环境看,北纬26°线是云南全境东西向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由于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北纬26°线不仅构成了云南农、牧业经济的分界,也成为洱海甚至整个云南地区城市分布的界限。而罗坪山—点苍山一线则是洱海区域东、西部的分界,这一分界造成了洱海区域有坝区城市和河谷城市的差别。就洱海区域而言,尽管坝子和河湖是城市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城市形成的早晚、发展成熟及富庶的程度又受到各小环境的自然条件影响,尤其在那些地形地貌比较复杂、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其城市的形成常常受到特殊经济因素的影响。
2.正如文中分析的那样,洱海地区的城市在千余年中经历了“城市孕育”、“城市形成”和“城市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它们又分别与洱海区域内“城市空间体系的初步确立”、“城市行政层级关系的确立”、“城市市场层级关系的确立”相呼应,从而一步步走过城市以及城市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
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城市孕育”时期,虽然中原王朝已经在云南地区、在洱海区域设郡置县,郡县之名也已载入历史,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局限,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即使有县治存在,但不能称其为城市。秦汉王朝在云南设郡置县的性质,不过是中原王朝政治势力对西南边疆实行控制的开始而已。经过汉晋社会的发展,郡县已经成为行政实体,但仍不是城市。就洱海区域城市体系而言,汉晋时期的行政设治奠定了后来区域城市分布的空间格局。由于最初的行政设治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一旦条件成熟,那些郡县治所容易转变为城市。
自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洱海区域的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它促进了城市的形成。自8世纪中叶至1274年元朝将云南行省的统治中心迁到中庆路(即今昆明)的数百年间,以南诏王皮罗阁奠都洱海西岸为标志,洱海区域进入以大理古都为中心的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期。
“城市形成”的基础是区域内社会经济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其最重要标志即那些治所所在地的工商业经济有明显的发展,使其具有了真正的城市内涵。而南诏政权在扩张和发展政治势力的同时,不断地在其占领的广泛地域内兴筑城池,从而使得城池数量急遽增多,那也是当时“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通过对史实以及对城市和军事防御性城堡内涵不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池的数量确实在增加,但所兴筑的城池并非都可以称之为城市。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以大理作为是南诏、大理政权都城的时期(公元739年至1274年)。作为都城,作为云南地区的首位城市,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代表了那一时期云南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那个时期,由于城市分布空间格局的稳定和南诏行政统治经验的积累,洱海区域内的城市行政层级关系逐步明确并走向稳定,这为后来大一统政权下的地方城市行政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时期则是洱海区域城市纳入大一统政权统治的时期(公元1274年至20世纪初)。那个时期,随着云南地区最高行政中心的东移,大理从一个民族政权的统治中心下降为云南行省下的一级地方城市。大理的工商业、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密度及人口构成等经济因素更加成熟,所以,大理不仅仍然作为洱海区域的行政中心,且是洱海区域中市场层级最高的一个中心地。从洱海区域兴起的、众多的初级市场分析,其分布地点、商品种类、商品流通范围、商税征收等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大理为中心的洱海区域市场体系。至此,可以说无论是从空间结构、行政层级关系还是市场层级关系考察,洱海区域内以大理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已经形成。
3.从千余年的社会发展看,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始终存在,而且十分突出。不仅存在于地域间那种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且有行政层级和市场层级发展不同步的特点,亦即政区内各级治所的行政层级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层级。这在洱海区域。甚而云南地方皆具有普遍性。
4.少数民族特性是洱海区域城市形成发展的特点。由于洱海区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价值取向、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艺术等因素始终融会在整个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此构成了不仅是洱海区域也是云南边疆地区城市的重要特色,至今不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对洱海区域的城市形成发展、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做了地理空间的、行政层级的、市场层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洱海区域城市的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却因多种原因未曾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我希望这些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片美丽的土地!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