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升华的锡伯族弓箭文化——走进锡伯族之五

  锡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

  弓箭文化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该民族时间最长、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其文化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历经多次变迁。

  史学界公认锡伯族由东胡—鲜卑—室韦—锡伯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弓箭文化贯穿其中。锡伯族不同时期的经济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即山林射猎型、草原游牧型、东北农垦型、新疆戍边型、市场经济型。民族弓箭文化随之发生了五次变迁升华,即生产性文化、军事性文化、大众民俗性文化、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这反映了锡伯族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旺盛生命力,体现了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的“骑射劲军”纵横国内外箭坛赛场,新疆3万余人的锡伯族群众中涌现出国际级健将3名,国家级、自治区级健将近50名,他们创造了诸多箭坛奇迹,为中国、为新疆的射箭运动赢得无数荣誉,也让世界认识了锡伯族。

  锡伯族弓箭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传统习射训练:锡伯族注重习射训练,对于三四岁的幼儿,通过“打瓦”、弹弓等游戏和玩具进行早期熏陶;对于六七岁的儿童,用柳枝木条制的小弓箭进行启蒙训练;对于十五六岁的少年则由“伯力达”(射箭教练)集中进行正规习射训练、塑造射艺品德。长期的训练形成了特有的吊臂压肩、以绳吊膀、平举重物等力量训练内容。此外,还编有射箭练功歌,以培养射手过硬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传统射箭比赛:这是锡伯族最热闹激烈、最受欢迎的活动。官方和民间的射箭比赛都有严格的典章制度和射艺规范。官方比赛按照八旗军制的要求进行,民间射箭比赛通常在中秋节、“四一八”西迁节等民族节日聚会中进行, “以礼始,以礼终”是比赛奉行的准则。

  传统射艺表现形式:锡伯族射艺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影响深远,大致可分为四类:军事性射术训练及竞技,造就民族强大的作战能力,为屯垦戍边的国防事业奠定了群众基础;宗教射猎祭祀仪式,是原始萨满文化的遗存,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秩序的射礼典章,是儒家礼射(乡射、燕射、宾射诸礼规范)文化在锡伯族中的传承与发展;娱乐性民众射艺竞技表演,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

  制造技艺:清代锡伯族聚居地设有弓箭造办处,有专职制弓工匠,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弓箭。锡伯族弓箭属复合双曲弓类,弓的内胎为竹木,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梢,以牛角、竹木、动物胶、丝棉、原漆、牛筋、动物骨、皮革、金属丝等多种材料制成,有“制胎、切角、粘筋、锉梢、整身、饰体、编弦、造箭、制袋、制扳、制臂”11道制造流程,230道制作工序,有一系列严格的锡伯语(满语盛京方言)工艺术语,是锡伯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长期交往交流的智慧结晶。

  弓箭伴着清代锡伯族人的降生和成长,与其灵魂融为一体。那时锡伯族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视“神箭手”为无尚荣耀。家中有男孩降生,门口定要用红绳挂一小弓箭,祝愿孩子成长为勇敢善射的男儿;出生的第三天,长辈要向天、地和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箭,祝福后人日后顶天立地,立身四方;到了四五岁,父母要给儿子制作一把小弓箭,进行放弓射箭的早期训练;十五六岁时,要在教练的辅导下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参加民间各类射箭比赛;满18岁后,每年均要参加官方严格的骑射考核,达标者注册为“沃克津”,可应征入伍,戍守边疆。当地方和边关风云变幻时,成为英勇战士,与敌征战,死后也要伴着心爱的弓箭一同踏入“天国”的归途。

  锡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历史上,锡伯族人努力保护传承本族文化,坚守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使今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为唯一保存清代八旗“国语骑射”(满文满语、弓箭文化)文化传统的地区。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政治学系主任、中华传统射艺研究所所长)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7月05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