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目录、内容简介、后记、组织者的话

后 记

  1997年6月1日,我在南京家中突然接到北京长途电话,电话是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何堂坤先生打来的。他在电话中以《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副主编的身份介绍了“大系”项目的大致情况,拟邀我承担“大系”分卷《灌溉工程技术史》的撰写任务。当时感到此工作意义大,但任务重,要求高,有较大的难度。然而考虑到自己有多年这方面工作的资料积累,也撰写过多部有关著作,许多古灌溉工程遗存也实地考察过,衡量再三,决定知难而上,将任务接受下来。之后数载的春夏秋冬,寒暑往来,主要的时间皆投入本书的写作之中,又跑南京图书馆、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广泛查阅资料。为了不延误交稿,只能抓紧时间工作,可以说这些年已无节假日可言,节假日反而成为写作的好时段,为了挤时间,还减少许多应酬活动。经过日积月累的伏案写作,到2003年春节期间,书稿得以全部写出誊清好。这样从开始接手至完稿,先后历时五载又九个月。由于《灌溉工程技术史》是有关水利工程技术的专史,专业性强,自己是专搞农田水利史研究的,故而本书80多万字全部由我一个人进行撰写,并搜集和绘制了近200幅图,此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本卷的撰写中本人尽量按“大系”的要求进行,但是因领会不够,水平有限,也许不能完全符合要求。加上各项工作繁忙,时间紧,经费有限,故实地调查研究得不多,主要依靠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及参考已发表的论著撰写,传统技术则多利用别人的调查试验研究成果。

  本书撰写工作,得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何堂坤研究员的多次指点帮助。承蒙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周魁一教授的推荐及审阅提纲,提出修改意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钮仲勋研究员认真审阅了全部书稿,指出了不少具体中肯的意见,这些都有助于书稿质量的提高。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河海大学查一民教授、黄河水利委员会张汝翼高级工程师赠予有关书籍,南京农业大学杨坚博士、周帮君博士也帮忙做了些工作。在此,谨向上述和所有为本书提供过帮助的各位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组织者的话

  《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简称“大系”)是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始策划,l997年正式开始运作的,是中国科学院“九五”立项的重大课题。参加编撰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云南省轻工设计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造纸总公司、福州纸业公司、广州市番禺博物馆、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博物馆、河北省铅安市党校文史教研室等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大系”最初设计为10个学科,即采矿、冶铸、机械、建筑、纺织、陶瓷、水利、兵器、日用化工、造纸印刷,大体涵盖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一些主要部门。

  “大系”的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即:(1)工程技术史,(2)传统技术,(3)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技术思想。“大系”的目的,一是增进我们对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发展状况及其杰出成就的了解,二是使今人能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并为现代生产和科研服务。《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之“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言其包含的学科稍多,更为重要的是望其“有容”也。《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工程”、“技术”这两个词汇都是产生较早的。“工程”原泛指一切工作、工事和有关程式。《新唐书》卷一二六“魏知古传”:“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此指一般工作。《元史》卷一九0“韩性传”:“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此当指某种程式。《红楼梦》卷十七:“园内工程,俱已告竣。”此指与建筑、装修有关的工事。“技术”原指技巧、技艺和方术。《说文解字》:“技,巧也。”《玉篇》:“技,技艺也。”《礼记》卷十三“王制”篇说“技”包括祝、史、射、御、医、卜、百工七个方面。《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方技”说到过“技术”一词:“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哺昧。”这显然是指医术、技艺。历千百年后,虽然这两个词汇的含义都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但大体上依然承袭了原有的含义。本丛书中的“工程”,多数是“工事”和“程式”的意思,“技术”则较接近于“百工”的技艺和技巧。

  “大系”内容的时间范围是从原始社会到l840年,但“传统技术”不受此限,因它指的是古代早已产生,至今仍在沿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生产技术。

  “大系”采用各卷主编负责制,在整个学术活动中,皆遵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研究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史之事约始于民国初年。当时,各门现代科学技术皆已传人我国,我国的第一批产业也已出现,第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工程技术队伍亦开始形成,便为工程技术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民国初年至20世纪末,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研究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期,约相当于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步发展期,约相当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健步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蓬勃发展期,约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研究能取得今日之成果,一方面得益于先人创造的光辉业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百年来几代中、外学者,其中包括科技史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等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大系”在策划、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上述参与单位和山西教育出版社的许多支持,本书顾问及科技史界有关学者都给予了许多帮助。其中尤其是我国科技史研究的老前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先生,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雷天觉、汪闻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诸位先生,山西教育出版社历任社长总编任兆文、王宇鸿、左执中,责任编辑王佩琼诸位先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对所有这些支持和帮助,我们将永远铭记,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编委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