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目录、后记、作者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册)
董志凯  武力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 录

第一章 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选择
   一、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和现实基础
   二、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工业化的要求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过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终结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作用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新民主主义提前终结的关系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另外两个因素
 第四节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
   一、强大的政府动员和资源配置能力
   二、苏联的全面援助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一节 “一五”计划的编制
   一、 实施“一五”计划的决策及编制准备工作
   二、“一五”计划的编制和通过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任务
   二、主要计划指标
   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
 第三节 地方计划和部门计划的编制
   一、地方计划编制情况
   二、部门五年计划编制情况
 第四节 “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
   一、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三、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四、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的关系

第三章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
 第一节 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一、建设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内部积累
   二、国家财政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职能部门的建立
   一 、各级计划机构的建立与基本建设管理职能的确立
   二、国家和地方建委的设置
   三、建筑主管部门的建立和设计力量的调整
 第三节 建立高度集中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体系
   一、成立负责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银行
   二、拨款规章制度体系的形成
   三、拨贷款业务的创办
   四、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他资金的管理
 第四节 确立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
   一、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方基本建设投资的方针–“三就”方针的变化
   三、有限扩大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权限的政策
 第五节 其它经济成分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
   一、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管理
   二、对手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贷款的管理
   三、对职工建造住宅贷款的管理
   四、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建设拨款的管理

第四章 以“156项”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投资
 第一节 以“156项”为核心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从苏联东欧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针的形成和起步
   二、“156项”的确立
   三、项目的结构与布局
   四、设备引进情况
   五、技术引进情况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一、中央和地方投资的比重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三、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四、大中小型建设项目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比重
 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
   一、工厂厂址的选择
   二、建设土地的征用
   三、保证项目建设的其它措施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一、项目建成投产率
   二、工业建设投资的效益
   三、其它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
   四、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效益的基本原因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的供需矛盾与农产品统购统销
 第一节 资源全面短缺形势的形成
   一、物质资源供求不平衡
   二、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上市场与计划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多种经济成分条件下的市场竞争
   二、农产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三、工业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四、经济体制从市场向计划快速过渡
 第三节 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
   一、国家对重要物资的垄断经营与统购统销的决策
   二、对粮食、油料油脂实行统购统销
   三、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
   四、统购统销制度的调整

第六章 农业合作化的推进与实现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
   一、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二、从小农经济出发的互助合作
   三、对急躁冒进倾向的纠正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
   一、总路线的宣传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二、农业互助合作重心的转变
   三、农村工作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合作化为中心
   四、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的显示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提前完成
   一、围绕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争论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出现
   三、建立(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
   四、过急过快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带来的问题
 第四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整
   一、实行勤俭办社发展多种经营
   二、缩小社队规模、改进生产管理和贯彻执行互利政策
   三、实行民主办社,整顿干部作风
   四、“包产到户”制度的出现与夭折

第七章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手工业分类及其概况
   一、私营手工业的分类
   二、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种类及其特点
   三、1953年以前手工业合作化概况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
   一、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步进展
   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的绩效
   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合作化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八章 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
 第一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的方针及其实施
   一、对资本主义工业改造的方针与政策
   二、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的过程
 第二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产权清算与产权管理
   一、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职能
   二、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任务
   三、配合政府清理企业中的公股公产
   四、配合政府具体监管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
 第三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调整
   一、公私合营工业的管理体制问题
   二、合营工业企业的改组问题
   三、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
   四、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
   五、公私合营企业的工商关系问题
 第四节 私营工业的迅速消亡与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
   一、私营工业从工业领域的全面退出
   二、公私合营工业的逐步成长

第九章 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与改造的基本政策
   一、“一五”计划初期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
   二、从利用、限制、排挤到利用、限制、改造
   三、对私营商业全面改造的步骤安排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全面改造
   一、坚决排除私营批发商业
   二、对私营零售商业的改造
   三、对城市小商小贩的改造和安排
   四、 对农村私营商业的改造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产生的新问题
   一、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对私商改造完成后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私营饮食服务业的改造
   一、私营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
   二、私营饮食服务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三、饮食服务业对私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问题与探索(273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所有制结构
   一、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的实现
   二、1953-1957年公私比重变化情况
   三、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
   一、“八大”前后对所有制问题的新探索
   二、探索的初步成果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政策调整
   一、调整政策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
   二、“反右”运动后对个体私营经济认识的变化

第十一章 “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演变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地方财政分级管理的变化:大区的取消和县级财政的建立
   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体制的建立
   三、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四、“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一、1953年对工商税制的修正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
   三、税收征管的加强
 第三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集中
   一、企业上缴利润制度的变化
   二、企业折旧资金全部上缴
   三、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       
   四、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办法的演变

第十二章 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一、银行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二、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财政机关化”
   三、保险机构的集中统一
   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官办化趋势
 第二节 金融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一、金融机构强化集权化管理
   二、金融资金强化计划性管理
 第三节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商业信用的状况
   二、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三、取消国营经济部门商业信用的成效与影响

第十三章 流通体制的变化
 第一节 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一、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
   二、重要商品(物资)的分类分级管理
   三、工商部门购销关系的建立与改革尝试
 第二节 城乡市场分割经营体制的形成
   一、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三次分工
   二、城乡市场的分割及问题
 第三节 城乡自由市场的管理
   一、“一五”时期自由市场的曲折变化
   二、农村自由市场的管理
   三、城市市场的管理
 第四节 物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物资的计划综合平衡
   二、物资的计划分配与供销
 第五节 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改变贸易大回笼制
   二、建立国营商业企业经济核算制

第十四章 集权式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中央政府决策中心的逐步形成
   二、中央与地方职责界定及其博弈
   三、主要物质及生产资料的中央集中控制
   四、中央对企业的集中管理
   五、公私合营及私营经济逐步纳入计划化管理轨道
 第二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弊病
   一、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
   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病
   三、高度集中控制与计划失灵
 第三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方案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形成
   二、改进管理体制草案制定的原则和过程
   三、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计划管理方式的变化
   一、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二、初期的计划管理
   三、“一五”后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市场调节机制的式微
   一、市场调节率先退出金融领域
   二、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三、产品市场方面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小
   四、市场调节式微的双重后果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
   二、“条条为主”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三、“条条为主”体制的利弊得失
 第四节 1956年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一、“八大”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
   二、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

第十六章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 重工业的强势增长与轻工业的波动前行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举措及其效果
   二、努力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三、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原有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潜力及其利用
   一、发挥原有工业企业的作用
   二、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
 第三节  国营工业企业制度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改善
   一、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
   二、继续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四节 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一、政府积极支持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
   二、政府增加工业设备与技术装备的投入
   三、行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技术经济定额逐步改进
 第五节 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一、工业总产值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工业品产量的持续增长
   三、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四、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第十七章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二、稳定农业税收
   三、发展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四、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五、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国家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二、国家银行增加对农业生产建设的贷款
   三、国家增加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一、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
   三、农作物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革
   四、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
   五、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

 第四节 农田水利及农田基本建设
   一、江河水利治理
   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
   三、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
 第五节 国营农场的发展
   一、发展边疆垦荒农场
   二、改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三、国营农场建设成就
 第六节 农业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农作物业的发展
   三、林业的发展
   四、渔业生产的发展
   五、农业发展速度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十八章 交通、通讯业的发展
 第一节 交通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计划
   一、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方针
   二、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发展计划
 第二节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铁路建设
   一、铁路运输管理的改进
   二、新线建设概况
   三、铁路旧线改造
   四、铁路工业初具规模
 第三节 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一、有计划、有重点、有标准的公路建设
   二、加强公路养护
   三、中央和地方交通的分工管理
   四、“一五”时期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水运业的发展
   一、政府加强对内河航运的统一管理
   二 、水运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提高水运业的运输管理水平
   四、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五、“一五”期间水运业的发展成就
 第五节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一、民航管理体制的变化与“一五”时期的发展方针
   二、民航企业管理的进展
   三、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第六节 邮电业的发展
   一、邮电业的发展方针任务
   二、整顿管理机构与健全管理制度
   三、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邮电网建设

第十九章 科技进步与勘探、设计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科研体制与科研队伍的建立
   一、科研体制的形成 
   二、科技发展规划 
   三、科研队伍的建设 
 第二节 科教结合及其经验教训 
   一、工业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二、科教结合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革新与新技术推广 
   二、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地质勘探、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一、地质勘探、普查和测绘事业的发展 
   二、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第二十章 国内商业与市场
 第一节 国内商品市场的变化
   一、生产资料中分配给商业部门经销的比重逐步降低
   二、通过市场调节的日用工业品的商品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三、农产品的市场商品供应量减少
   四、中共八大对市场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 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城乡商业体系的建立
   一、 “一五”时期商业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国营商业领导地位的全面确立
   三、城乡商业网的建设
 第三节 物价管理与变动
   一、“一五”时期物价的基本方针
   二、物价管理机构及国营商业牌价掌握权限与分工
   三、商品的价格与比价变动
   四、各种差价政策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
   一、少数民族地区商业的基本情况及方针政策
   二、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 对外贸易的的发展与体制变迁
 第一节 “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
   一、基本方针政策
   二、 对外贸易的国别及港澳地区政策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外贸经营中国营贸易领导地位的不断强化
   二、对外贸易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第三节 “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进出口贸易总量及计划完成情况
   二、国家和地区结构变化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二章 “一五”时期财政职能与收支情况
 第一节 “—五”时期财政的方针与政策
   一、“一五”时期财政的基本任务
   二、财政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第二节 1953-1957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一、“一五”时期历年预算编制的方针
   二、“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

第二十三章 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第一节 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货币政策
   一、金融业的基本方针
   二、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
   三、两轮“扩张——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
   四、新版人民币的发行
 第二节 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一、“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二、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
   三、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
   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第三节 保险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保险市场组织结构的变动
   二、调整国内保险业务
   三、发展涉外保险业务
   四、保险业的成绩与不足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与管理
   一、外汇管理的高度集中
   二、“一五”时期的外汇收支
   三、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十四章 “一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管理
 第一节 “一五”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及就业政策
   一、“一五”初期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劳动就业政策的演变
   三、城市劳动就业计划体制的形成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受到限制
 第二节 企业劳动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国营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和实施
   二、国营企业初步实行劳动定员制度
   三、非国营企业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三节 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一、技术工人的培训
   二、劳动力培训的成就与经验
 第四节  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
   一、就业人数扩大
   二、失业率下降
   三、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 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
 第一节 工资制度与政策的变革
   一、国家机关由供给制过渡到工资制
   二、1956年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
   三、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
 第二节 工资形式和工资水平的变化
   一、工资形式及其地位
   二、工资水平和结构变化
   三、影响工资增长的若干因素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险和福利的改善
   一、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职工生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
 第四节 职工劳动保护的加强
   一、工伤事故频发及其教训
   二、实行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计划制度
   三、加大劳动保护法规的建设力度
   四、建立劳动保护的监督机构

第二十六章 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第一节 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一、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
   二、城镇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情况
   三、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宏观因素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
   一、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二、农家收支结构和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三、工农生活水平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
   一、生活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
   二、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初建
   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标准
   四、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评价

第二十七章 城市建设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
   一、建国初期城市的基本情况
   二、贯彻重点建设工业城市和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
   三、加强新工业城市、镇的建设,颁发市镇建设标准   
   四、全国支援重点城市建设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
   一、编制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办法
   二、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三节 与工业化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市住宅建设
   三、城市房屋占有和租赁情况
   四、城市化稳健推进

第二十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区域规划的制定
   一、行政区划的变化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概况
   一、工业建设区域布局的总体部署
   二、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区域发展要求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第三节 各大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二、北京市、天津市和华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西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上海市和华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五、中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六、西南区的建设与发展
   七、少数民族区域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十九章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一五”计划的完成
 第一节 “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一、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增幅波动
   二、“反冒进”的提出和1957年经济调整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完成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一五”计划经济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效益分析
   一、 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 生产力布局的改善
   三、积累与消费关系比较合理
   四、经济效益分析

附录一 156项建设投资情况
附录二 要事年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 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