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马克思——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动向
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在德国遇到了空前危机。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而是以“反思·批判·创新”为主题,对马克思文本与马克思思想、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现实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
当前,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仍然处境不佳,但十分活跃。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关的组织机构、学术杂志、网站多达几十家。例如,柏林MEGA编辑出版资助协会、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乌帕塔尔)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马克思协会、(法兰克福/M)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献:新系列》、《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通讯》、《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等。
这里,既有“左翼马克思主义精神导师”阿本德罗特、“无家可归的左派偷渡者”柯夫勒、“绿党”社会主义理论家巴罗、《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创办人容克、左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胡弗施密特等人的思想遗产,又有健在的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费彻尔、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一体化马克思主义设计师”迈彻尔、“马克思主义独行侠”豪克、“总体危机论”提出者阿尔特法特等人的孜孜以求,还有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马克思主义巨擘”比朔夫、马克思学家诺伊豪斯、福尔格拉夫等人的不懈努力,出现了许多新成果、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毫不夸张地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之一。
研究阵容与侧重
目前,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大致有四路人马:一是马克思学家。如诺伊豪斯、福尔格拉夫、豪克等人,主要从事以下工作:编辑出版研究MEGA2(拟出版114卷);编辑出版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献:新系列》、《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通讯》;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拟出版15卷);开办“马克思秋季学校”、设立“梁赞诺夫奖”,奖励、培养青年马克思学者。二是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如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迈彻尔、比朔夫、鲍里斯、泽普曼等人,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杂志》、《社会主义》杂志周围,试图“回到马克思”,捍卫传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社会现实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派。如胡弗施密特、诺伊贝尔特、德佩、莱比格尔、利贝拉姆等人,以《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为阵地,试图“重新发现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发出“德国左派马克思主义声音”。四是马克思主义重建派。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等人,以《西方的终结:社会研究新杂志》为阵地,试图“重建马克思”,并借助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但侧重点是推进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可见,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MEGA2的编辑出版研究,以及马克思经典著作文献学考证。二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重新诠释,将马克思与其他经典作家、当代西方理论家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思。三是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理论与新帝国主义研究、法西斯主义与右翼民粹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国际新秩序问题,以及其他国际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讨论。四是关于阶级结构、阶级意识与阶级理论现实性的分析,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批判与21世纪社会主义构想等。
研究特点与启示
从总体上看,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四个特点:一是将对马克思主义的 “反思·批判·创新”作为主题;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三是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为标尺阐释社会现实问题;四是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念。当前,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术活动非常热闹,但缺乏统一的稳定的群众基础,显露出急躁情绪与焦虑心态;文本学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有陷入“无信仰”的危险;过分注重经济学、伦理学、美学等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有所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左翼思潮研究边界不明;研究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人才较为缺乏;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社会政治地位堪忧。
德国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强烈的现实关怀、有针对性的历史反思、深刻的理论探索、广阔的国际视野,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去过分强调“经典文本”、“传统观点”到今天过分强调MEGA2、“新观点”。要对马克思思想进行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实用主义化,使马克思主义以整体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