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与命运风马牛不相及

  公历2010年初、农历庚寅虎年来临之际,社会上再次流传所谓“虎年无立春”而颇不吉利之说,一些准新人更因担心今年或为“寡妇年”而把婚期提前或推迟,遗憾的是其中还不乏高学历者。为了阐明此乃无稽之谈,我们得从时间和历法说起。

时间的含义和定义

  什么是时间?这似乎很难下一个简单、通俗而又确切的定义。但不管怎么说,时间可有两层含义:一是给出某一瞬刻在时光流程中的位置,比如“现在是公元2010年3月1日下午3时15分”,这是时刻的概念;二是量度两个瞬刻之间的时间长度,即时间间隔,如“报告长30分钟”。第一层含义的本质在于选定一个量度时间流程的起始点,第二层含义则涉及人类在地球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天(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1年,这是四季变化的周期,天文学上称为回归年,1回归年= 365.2422日,就是说1年内地球自转了365.2422圈。为方便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发工资),又引入了“月”的概念,这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天文学上称为朔望月,1朔望月=29.5603日,它反映了月球圆缺变化(月相)的周期。可见,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构成了时间间隔计量单位的自然基础。

  然而,以地球和月球的公转周期定义的年和月都不是日的整数倍,不能简单地用来安排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是无法更动的,但日子总得一天一天过,不可能隔365.2422天换一个年份,或者每29.5603天换一个月。如何合理地处理好这一矛盾,便是历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历法中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它们都是日的整数倍,但可以不是常数。就是说,不同历年中的月数或日数可以略有不同,不同历月中的日数也可以不完全相同,但长时期内历年的平均长度必须等于回归年,历月的长度应尽可能接近朔望月。

阴历、阳历和阴阳历

  制定历法的目的是要恰当地配置历年和历月,使之既符合基本自然规律,又能方便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古今中外历法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阴历、阳历和阴阳历三大类。

  阴历以月球公转周期为基础制定历法,历月长度接近朔望月,且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而历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历年和历月设置的规则是:1个历年含12个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尽可能交替安置。阴历的优点是历月中的日期与月相保持一致。它的严重缺点在于历年长度只有354—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12天,不符合四季变化规律。如阴历某年第一天(岁首)在隆冬季节,经15—16年后岁首就会移到盛夏季节,因为每过15—16年,阴历历年的总长度会比同样年数回归年总长度短约180天。这种寒暑交替规律与月份不保持一致,并随年而变所带来的不便显然难以为人接受,因而现已很少应用。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基础制定历法,原则是历年长度都非常接近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闰年设置的规则是,公元纪年数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其中公元纪年数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除外),其余各年均为平年,在400个历年中共有97个闰年。这就是通常说的公历,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公历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仅相差25.92秒,经过3333历年两者才会差1天,可见已足够精确。中国在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

  公历年长度(365或366日)很接近回归年长度,与四季轮回和人类生活的要求相一致。公历的缺陷是历月中的日期数与月相完全没有关系,且每个月的情况又各不相同。

  阴历历年没有天文意义,阳历历月没有天文意义。所谓“阴阳历”则是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特点,如中国农历即属于阴阳历。农历历法以朔望月为历月长度的基础,历月中的每一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义,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同时设置闰年和24节气,使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

  农历历月中大月30日、小月29日,其安排严格取决于月相。规定每个月的初一必为朔日(月球未被阳光照到的一面正对地球时所在的那一天),相邻两个朔日间隔为29天时安排小月,30天时为大月。农历可能连续出现2个大月或2个小月。农历历年设置的要点是:平年12个月,历年长354—355天;闰年13个月,历年长384天或385天,增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19个历年中设置7个闰年,其总长度与19个回归年长度近乎相等,仅相差2时9分36秒。

24节气和农历闰月的设置

  24节气是农历的特点,不少人误认为节气是阴历的内容,实质上节气属于阳历的范畴。24个节气在一回归年(而不是农历历年)内均匀分布,节气轮转符合气候变化规律。引入24节气决定了农历属于阴阳历,而不是阴历。同一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大致固定,不同年份最多相差1天,起因于回归年不是日的整数倍以及公历闰年增加1天,如冬至总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等。相反,同一节气在农历历年中的日期变化很大,不同年份可相差达1个月。

  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并交替安置:小寒、立春······直至大雪为“节气”,冬至、大寒······直至小雪为“中气”。节气在阳历一年中的配置是按地球公转轨道路径长均分为24等份,因而各节气的时间长度不等。冬至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快,节气长不足15天;夏至前后地球公转得慢,节气长超过15天。

  农历历月长平均约为29.5日,一般含有2个节气,或说1个节气1个中气。24节气的总长度约为365.25日,相邻2个节气的平均长度约为30.5日,比农历历月平均日数约多1天。因此,农历每个历月中节气和中气所在日期必然比上一个月推迟1—2天,每经32—33个历月后,必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在月中)而没有中气,这个月便定为闰月。农历每隔32—33个月插入一个闰月,19年中插入7个闰月,从而保证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闰月前为几月,该闰月便称为闰几月,凡闰月仅有1个节气,且一定不是中气。

“一年两头春”或“年内无春”

  这里的“春”是指24节气中的“立春”,通常在公历的2月4日或5日。农历岁首(春节)的公历日期是不固定的,在1月20日—2月20日之间变化。因此,如春节出现在公历2月4日或5日之前,而该农历年又是含有13个月的闰年,长384—385天,比相邻两次立春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长度)365—366天要长18—20天。这种情况下农历历年就会含有两次立春,一次在年初,另一次则在年末,即所谓“一年两头春”,该农历年便含有25个节气,如去年牛年(含闰五月,主要时段在公历2009年)和下一个龙年(含闰四月,主要时段在公历2012年)等。相反,如农历春节出现在立春之后不久,而该农历年又是平年,长354—355天,比公历年短11—12天,那么该农历年中就没有立春,即所谓“年内无春”,仅含23个节气,如今年虎年和下一个蛇年(主要时段在公历2013年)等。

  “一年两头春”或“年内无春”的年份并不少见。19个农历年中必有7个闰年,每一个这样的闰年中很可能有两个立春,而在接下来的农历平年内便往往没有立春节气了。可见“一年两头春”或“年内无春”之说,完全起因于农历的置闰规则,与人类活动中的任何事件毫无关系。明白了这一点,“虎年无立春”与人的命运有关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记得2007年初民间曾流传猪年(主要时间段在公历2007年)为生孩子的吉利之时,于是年轻人纷纷给自己孩子安排“计划生育”。这种自以为得计的做法其实后果颇为严重,不仅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个人也非常不利。试想,如某年孩子出生率较常年奇高,则出现的第一个麻烦便是产房床位紧张,并可能影响到对产妇的照顾。随之,称心的月嫂或住家保姆难找,要不然就是薪酬支出大涨。接下来,3年之后幼儿园人满为患。之后便是入小学、考高中、升大学,以及最后的就业等等,所有相应年份的各类竞争都要比其他年份人为加剧。迷信邪说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重要的是对任何所谓“潮流”切不可缺失科学的理念,切勿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来为自己的盲从开脱,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

(作者单位:上海天文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