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傅玄农业思想

  摘 要:傅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所著《傅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思想,有些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傅玄;《傅子》;农业思想;启发意义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人,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所著《傅子》“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学”[1],极具学术思想价值。但学术界对他的思想的研究至今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而他的农业思想的专题探讨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本文拟将在这一方面做以初步探讨,以企抛砖引玉。

  傅玄的农业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地位思想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条件,农业的发展进步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行业发展进步的水平,对此,傅玄也有非常明确的认识,他说:“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则友,为弟则悌。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夫为政之要,计民而置官,分民而授事,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而废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若百工商贾有长者,亦皆归之于农。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2]这是对历史上“仓廪食而知礼节”及“国以农为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实是明智之见。为此,傅玄还特别提醒统治者要重民、保民、安民 ,他说:“(明主)图远必验之近,兴事必度之民,知稼穑之艰难,重用其民,如保赤子,则民必安矣。”[3]“民富则安,贫则危” [4]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其为治之要乎。”[5]统治者要深知老百姓之艰难,要爱民富民安民,民富则乐安,民安则国固。此乃万古常理。

二、农业宏观调控思想

  要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就必须发挥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这在古代农业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傅玄提出了如下主张。

  第一,实行社会分工,他说:“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一人游手在其闲。分数之法,周备如此。”[6]此即国家通过“分民定业”,以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这在当时虽然很难实现,但却又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二,置农官,防治农灾。为了保证农业的发展,傅玄针对当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曾书柬晋武帝,要求设置水官,防治农灾。他说:“臣闻圣帝明王,受命天时,未必无灾。是以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惟能济之以人事耳,故洪水滔天,而免沉溺,野无生草,而不困匮。伏唯陛下圣德钦明,时小水旱,人未大饥,下祗畏之诏,求极意之言,同禹汤之罪已,侔周文之夕惕。”[7]也即农灾防治要警钟长鸣,及早动手,防微杜渐,未雨綢繆。实乃忧国忧民,真心可鉴。

  第三,平负农税,减轻农户负担。傅玄针对魏晋时期税制兴废无常,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定,他提出“昔先王之兴役赋,所已安上济下,尽利用之宜。随时质文,不过其节,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 [8]即平负农税。他还指出应减轻农户负担。他说:“国有定制,下供常事,赋役有恒, 而业不废。”[9]而要做到“制有常”,关键在于中央决策者和地方官吏行为的规范化。“上不征非常之物,下不供非常之求,君不索无用之宝,……”[10],“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心,以奉常教,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务公而制有常也。”[11]如果“赋役无常,横求相仍,弱穷迫不堪其命”[12],则会使民危业废国乱。傅玄还主张通过“官少税简”减轻老百姓的税负。他说:“量时而置官,则吏省而民供。吏省则精,精则当才而不遗力,民则供顺,供顺则思义而不背上。上爱其下,下乐其上,则民必安矣。”[13]机构简练,人员精干,财税开支节俭,老百姓税赋就会减轻,相对收入就会增加,民富当然国也固矣。恤民固国,一身忠心。

  第四,节约农业资源。傅玄针对魏晋的腐败统治他指出:“不息欲于上,而欲使下之安静,此犹纵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凋废,难矣。”[14]并说:“上欲无节,众下肆情,淫侈并兴,而百姓受其殃毒矣。”[15]可谓切中了诊治魏晋病态社会的要害。所以,统治者保江山莫过于“息欲”, 息欲才能薄赋,薄赋才能富民安民,“民富则安,贫则危。”[16]“民富则安乡重教,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17]他还对魏晋之际贵族世家、官僚门阀的纸醉金迷、荒淫无度、挥土如金、日食数万的奢侈之风提出了批判,他以 “所调非所生”的事实为例,痛斥统治者在实物征课方面存在着的所征非所有的不合理现象。他还进一步指出“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矣,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已,所欲无极矣。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已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所以倒戈于牧野,秦民所以不期而周叛。曲论之,好奢而不足者,岂非天下之大祸邪。”[18]

三、农业基础建设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又是一个弱质、薄利、生产周期长、风险率高的物质生产部门,为此,国家必须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自古及今概莫能外。为此,傅玄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兴修水利。由于傅玄在曹魏时期做过较长时间的弘农太守和领典农校尉,所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封建社会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作过一定的调查研究。为此,西晋初年,他提出了兴修水利、改土造田的主张。他说:“陆田者,命悬于天也,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19]他还建议挑选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懂技术有经验的水利官员,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而对那些“不勤心以尽地利”的官吏要尽快“转为他职,更选知水者代之”。 [20]有的放矢,可行且有效。

  第二,保护地力,精耕细作。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傅玄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要注意保护地力,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业劳动力和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他说:“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田,但务修其功力,故旱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自顷以来,日增田顷亩之课,而佃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亩数斛已还,或不足以偿种,非与蘘时异天地,横遇灾害也。其病正在于务多顷田而功不修耳。”[21]这就是说,统治者只要求民户务多顷田,而不务功力,导致粮食产量不高。所以,他提出: “古以百步为亩,今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所觉过倍。”[22]建议少种多务,精耕细作,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实际,有长远意义。

四、农业发展政策思想

  发展农业也离不开政策的规范和管理,这在中国古代专制的农业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历代统治阶级都力图通过制定政策把农业的运作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傅玄作为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一员,出于维护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需求,他提出了如下政策主张。

  第一,“重农又不弃工抛商,农工商协调发展”政策。傅玄继承了历史上的重农思想,他说:“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23]但他又不抑商,他说:“臣以为宜亟定其制,通计而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24]分工协调,共同发展,这实属明智之举。

  第二,爱民富民政策。傅玄认为,要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首先亲民、爱民、富民,这样才能保障和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他说:“民富则安,贫则危。明主之治也,分其业而一其事,业分则不相乱,事一则各尽其力。而不相乱,则民必安矣。重亲民之吏而不数迁,重则乐其职,不数迁则志不流于他官。乐其职而志不流于他官,则尽心恤其下。尽心以恤其下,则民必安矣。”[25]他还说:“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26];“民富则安乡重教,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27]此乃以人为本,惠民为要。

  第三,调整土地政策。傅玄针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建议说:“古以百步为亩,今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所觉过倍。”[28]他想通过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减轻赋役,少种多务,精耕细作,提高产量,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傅玄的建议和影响下,公元280年,即傅玄死后的第三年,晋武帝向全国颁布推行和实施了占田制,废除了曹魏以来推行和实施的屯田制。占田制的实施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贵族及其官僚世家对土地的占有和荫附劳动力,而且占田制还规定农户应有自己的合法土地。他说:“割地利己,天下雠之。”[29]总之,傅玄想通过土地政策的一定调整以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这确实抓出了农业、农民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见解深刻,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启发意义。

五、农业发展问题思想

  针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傅玄总结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技术手段落后;农业支持(投入)不足等等,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例如针对天灾不可免,所以要加强水利等农基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他说:“臣闻圣帝明王,受命天时,未必无灾。是以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惟能济之以人事耳,故洪水滔天,而免沉溺,野无生草,而不困匮。”[30] 针对农业靠天吃饭,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技术落后,所以要改土造田,发展灌溉技术。他说:“陆田者,命悬于天也,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31]针对政府支农不足,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监督和政策支持,他建议挑选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懂技术有经验的水利官员,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而对那些“不勤心以尽地利”的官吏要尽快“转为他职,更选知水者代之”。 [32]这些高远之见既是放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六、农业劳力与人才思想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劳力和农业人才,傅玄针对魏末晋初时期因为战乱、政策及社会腐朽风气而导致的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提出了如下解决措施。

  第一,分民定业,劝民归农。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民户大流徙的时代,由于战乱频繁,致使老百姓流利失所,游食糊口,农业劳动力因此减少。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农业发展,晋初,傅玄上书晋武帝,提出了“分民定业”,导民归农,倡导通过社会分工使“士思其训,农思其务,工思其用,贾思其常,是以上用足而下不匮。”[33]从而实现“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以通其货”的太平盛世,使天下之民“衣足以暖身,食足以充口,器足以给用,居足以避风雨,养以大道,而民乐其生;敦以大质,而下无逸心。日中为市,民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化淳也。”[34] 傅玄的这一建议尽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带有极大的空想性,但他企图通过社会分工以保证农业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资源的思想,无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应予以充分肯定。[35]

  第二,减轻赋役,惠民促农。傅玄针对魏晋时期因赋税繁重影响农业生产而指出:“上不征非常之物,下不供非常之求,君不索无用之宝,……”[36],“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心,以奉常教,……”[37]即以轻徭薄赋,惠民促农。反之,如果“赋役无常,横求相仍,弱穷迫不堪其命”[38],则会使民贫农危。他还说:“民富则安,贫则危。”[39]而要民富政府就得减税,赋税繁重就会加重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致民贫,民贫则农危,农危则国乱。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世代真理。

  第三,培养农才,依才推农

  教育是国家兴亡成败的关键,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说到底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才。所以历代圣哲先贤都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傅玄继承了儒家重教育的传统,阐述了他的教育才品论。他说:“……先王因善教义,因义而立礼者也。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立礼,故礼设而义通。”[40]“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即修礼让。……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41]简而言之,重教、育人才能安邦,当然有人才才会有农业的真正发展。他还进一步论述了各类人才的用途和衡量标准,“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曰理才,以研事机。三曰政才,以经治体。四曰学才,以综典文。五曰武才,以御军旅。六曰农才,以教耕稼。七曰工才,以作器用。八曰商才,以兴国利。九曰辩才,以长讽议。此量才者也。”[42]也就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有所用,各显神通,社会才能活力无穷,和谐发展。在这里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傅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才”的概念,并把“农才”的培养纳入到了人才培养的行列,且等量齐观,实在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傅玄在所著《傅子》中全面论述了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宏观调控、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发展政策、农业发展问题和农业劳力与人才等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业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的加以鉴别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晋书·傅玄传》。

2、高新民、朱允.《傅玄〈傅子〉校读》[M].宁夏人民出版发行,2008年3月第1版。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 甘肃庆阳 745000)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