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古寨:桃源仙境原型地

  在大唐诗国的万千气象中,诗人王维在19岁的华年就放射出一缕美丽的霞光。他以一首轻盈、流丽、潇洒的《桃源行》传写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的故事,尤其是“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的诗句,令人赞叹不已。然而,当我进入南溪古寨的时候,仿佛就是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王摩诘在诗中所创造的那种美好境界,由此也引发了我对《桃花源记》艺术原型的思考。

  安徽省东至县的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村中的原住民都姓金。大约在1998年夏天,时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研究员的任骏先生偶然发现这些金姓村民是古匈奴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的后裔,他的依据是村民收藏的《南溪金氏家乘》。金日磾后来归附汉朝,成为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重臣之一,赐姓金,并封侯。由此金氏家族开始了“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的辉煌。根据《南溪金氏家乘》的记载,到了唐代,进士出身的金廷烈在安徽任别驾之职,家住歙县黄墩。他的曾孙金侨,为躲避黄巢之乱,由黄墩迁往建德县(又名至德县,新中国成立后,东流县与至德县合并,形成现在的东至县)的崇山峻岭之中,这就是南溪金氏的由来。

  任骏的这一发现不久即引起外界关注,从此,南溪古寨被称为“最后一个匈奴部落”。历经1100余年,传世60余代,金氏族人早已经汉化。我问村干部金长志,村里是否有口弦琴或者一种叫做陶部什的二弦琴?他说以前有过,现在都没了。但是,他说村里的人都会唱一首歌,内容主要表现了村民对大草原和祖先的思念。在高峻、古雅的金氏宗祠(大成祠)内,村长用二胡伴奏,即兴演唱了这首歌,曲调低回,不绝如缕,很有味道。

  著名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在听了我用电话发送过去的录音之后,告诉我这首歌的调式是徵调,是典型的汉族音乐调式,但收音却在宫调,似乎又略有蒙古音乐的特点。同时,他还提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曾经见到一对以乞讨为生的母子,他们伴唱所用的乐器就是陶部什。他以音乐家的慧眼当时就看出那是一件古代的蒙古乐器,于是买了下来。那位母亲告诉莫尔吉胡先生:“我们是安徽人!”

  南溪古寨位于东至县花园里乡的深山峡谷中,距东至县城34公里,距现在的江西省彭泽县也不超过40公里。东晋时,东流县属于古彭泽县的治理范围。当时,陶渊明外出,一般都乘船,走长江水路,从彭泽去东流,不会超过一天的时间。按照晋朝的行政制度,新官上任第一个月,要巡行自己的属地,了解风土民情。所以,陶公肯定到过东流。譬如,东流境内的大历山就是陶公亲历之地,所以他在诗文中经常提到舜帝。至今大历山上还有舜耕地和舜井等名胜古迹。从大历山俯视长江,风光如画,令人胸襟畅爽。

  大历山的名胜古迹中有一处名为桃花坞,尤其值得注意。1936年,陈寅恪发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称“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20世纪50年代,唐长孺发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一文,对陈氏之说提出强烈的质疑,唐氏认为《桃花源记》写的是晋宋时代流行于南方的蛮人故事,而又加以理想化的结果。他们所说的地方离陶公活动的主要区域似乎都太远了。但是,晋宋时期在目前以南溪古寨为中心的花园里乡山区肯定居住着不少蛮人,他们作为这一地区的原住民,大概与后来进入该地区的匈奴后裔也没什么直接关系。

  陈寅恪说:“凡聚众据险者因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备此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也。”(《桃花源记旁证》)南溪古寨和它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全符合这种条件。整个村寨呈南北走向,三面环山,九条山脉共同簇拥着三座山丘,包括黄山余脉仙狮山、慈云山、叶山等,人称“九龙戏珠”。各山彼此相连,山间小溪潺潺,自西向东,呈S形穿村流过,这就是南溪,当地人又称为玉女河。北面有一条小径缘溪入村,随着2004年乡级公路的开通,现已废弃。《桃花源记》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与此完全吻合。

  由于寨子地势居高,即使沿着现在的公路从下向上走,也时时会产生已达尽头的感觉;至于走原来的小路,就必须翻山越岭,路途更为艰难。寨子内有一座翘檐小瓦三进的徽式民居建筑,这是抗战时期至德县国民政府的临时驻所。日本飞机曾轰炸过至德县城,却没有发现政府的所在地。可见南溪古寨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相当封闭、隐秘的,外人很难发现山寨的存在。这种特征也非常符合《桃花源记》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在南溪古寨周围的山上,春天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尤其是山内还有一湾清水湖,名叫桃花湾。驻足于那条通往山外的早被废弃的小路上纵目远眺,弥望的是远处连绵不断的山脉和近处的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特别适合农耕,与江西九江县那布满史前巨石的东林大峡谷(当地人视为桃花源的所在地)截然不同。

  其实桃源中人并非完全与世隔绝。陶渊明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如果和外界没有交往,衣装服饰如何与时俱进?同时,这里的山区是不产盐的,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靠外运。而桃源人的饮食习俗是:“设酒,杀鸡,作食。”这种待客之礼和饮食习俗在南溪古寨一带也是很常见的。当地人有一种自酿的米酒,还喜欢做土鸡汤,味道非常鲜美。淳朴的村民,悠闲的生活,也给人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感觉。

  潺潺的南溪连接着尧渡河。尧渡河河面非常宽阔,两岸植被丰富,多有桃树。出了南溪古寨,沿着尧渡河向东南走30里就是桃源村;从桃源村向东北走大约50里是一左一右的两个村子,都叫源口村。南溪古寨所处的花园里乡是一个自然的胜境,也是一个人文的胜境。无论是地理方位、交通距离,还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或者周边地区浓郁的桃花源式的氛围,都或明或暗地与陶渊明的生平游历以及《桃花源记》的叙事话语相关联,所以,这个地方他即使没有到过,也肯定会有所耳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溪古寨所在的山区就是这篇文学杰作的艺术原型。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链接〉〉人间有无桃花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儿?《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全文,着实令人遗憾,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

  近日,湖南安化有学者声称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相比,湖南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关于“桃花源”原型地的争议,在学界从未间断。有代表性的观点诸如:湖南常德桃源县、湖北十堰桃花源、江西桃花源、安徽桃花源、河南南阳内乡桃花源等地,一直未有定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