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茶,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

  中国茶道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但是,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家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通过心灵去悟道的意义。

  天人和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为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写道:“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这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道家思想对茶道的影响

  茶人予人的印象,往往都是有些浪漫精神与玄静气质,而这种特殊的表征就与道家思想他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着就是茶道在茶人身上的形象体现。老庄之说,教人以清心寡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这一思想观念进入茶的世界,便自然地与茶“性俭”相和,而为“茶道”之说又充实了内容。当然道家之说中予影响最大的还得说是那种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肯定。正是道家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华大地的盛行,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感悟方面有了许多“中国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茶道”才能产生出现于中国。

  美学是艺术的哲学。美学思想是人们对美和审美判定的根本观点。道家的哲学观是“自然天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也就是合乎自然,顺从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反对以人为的造作来扭曲事物的本性,即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教徒历来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者生慧,动者生昏。”而茶自古须静品,品茶正好能使人安详平和,怡静轻松。使人的心灵静谧,可以帮助他们寻求一种自然无为,进入绝对自由的状态。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道家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早期道家的“自然”观已认识到了茶的自然性质,认为茶集结了天地宇宙的精华,所以,道家饮茶是在修炼中体会自然的法则,把茶当作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并以为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自己的“道茶”,实现其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茶文化自始便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而茶道无疑是“自然之作”的一部分。

  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认为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亦是万物与生命之美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因此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无为。它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人天合一视为最高境界的美。道家美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把美与自然结合在一起,把优美、壮丽都看成道的表现。

  茶道内涵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而定。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

  “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以茶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更注重精神内涵。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淡泊明志、俭德行事。饮茶之人宽厚仁和,心静神怡,以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

  茶道中的“和”

  五行相和,阴阳协调,普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础。

  茶道中的“静”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体悟宇宙的真理?如何洞彻人生的真谛?如何开启心中的真性?如何升华生命的真知真觉?答案只有一个——静。

  静,使人明心见性,洞察自然,继而反观自我,方能体悟道德。

  茶须静品,心净则静。

(炼人19)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