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新辨——关于近年来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争论的述评

附录一:泛封建观“祖义”说的来源考

  把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割裂和对立起来,最常见的做法是不直接否定马恩,而以斯大林为“替罪羊”,说五种生产方式的理论是斯大林搞的,违背了马恩的原意,云云。但是,社会史论战时斯大林提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小册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尚未问世,人们讨论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主要是以马恩的有关论述为指导的。因此,学术史的事实本身就驳斥了这种论调。有的学者已经指出了这一点(10e)。晩近否定论者又有了新的发明。例如,冯天瑜就认定列宁是违背马恩的“泛封建观”的始作俑者。冯氏的观点源自胡钟达。胡钟达认为,马克思是严格按照“封建主义”的传统含义来理解“封建主义”并使用这一概念和范畴的,所以他不承认古代东方是封建社会或某一阶段即进入封建社会。甚至对农奴改革前的俄国社会,马克思也未使用过“封建主义”一词。又说:列宁早在1894年就在《什么“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一著作中肯定俄国的农奴制即“封建的生产方式”,于1912年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肯定中国存在“封建制度”,1920年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把东方以地租剥削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压迫和剥削制度,都以‘封建主义’一词来概括。从此,‘封建主义’的含义和它的使用范围,就大大地扩大了。”(28a)冯氏摘抄胡氏这一段话时,把它改为:“列宁还把东方国家以地租剥削为主要形态的君主制的压迫制度和剥削制度,都纳入‘封建主义’。”按,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第11条谈到:“对于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的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占有制、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运动,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 在列宁看来,这些东方殖民地及其他落后国家的确是封建关系占优势,但它们当时(1920年)并非都是实行“君主制”的。列宁的这篇文章收录在《列宁全集》第39卷,胡氏在注释中误作“第31卷”,这是笔误,因为篇名是正确的。冯氏却把胡氏错误的注释照抄到他的书中去,略去篇名,又自作聪明添加上与原著相忤的“君主制”(6aP232—234)。看来,冯氏转抄胡氏时,并没有核对原文,又不注明转引的出处,以致弄巧成拙。这虽然反映了冯氏治学之欠严谨,但对论证的主旨来说,毕竟是小节。问题的关键是,列宁是否偏离了马克思?在马克思的封建观中,的确可以看到西义封建概念的影响,但胡氏说马克思严格按照“封建主义”的传统意义去理解它,不承认古代东方是封建社会,则是片面的。列宁拓宽了“封建”概念之说则是基本正确的,胡氏对此也是肯定的,他并不认为列宁偏离了马克思,反之,他提出前资本主义的阶级社会都可以用广义的“封建”来概括。冯氏一方面把胡氏的片面性推向极端,说马克思“视西欧封建制为特例”,另一方面又将胡氏对列宁拓宽封建概念的论证反其意而用之,称列宁创立了“泛封建观”异端的“祖义”。列宁对“封建”内涵的认识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对“徭役经济”的实质与前提的概括中,只要把它和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前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认真对照一下,不难发现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认识不可能与马恩完全一致,但基本上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他们割裂和对立起来,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附录二:对严译“feudalism”的批评能否作为否定封建普遍性的论据?

  冯天瑜引用晁褔林的意见肯定了严复以“封建”对译“feudalism”,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肯定了“封建”的普遍性,从而使自己的论证在逻辑上陷于混乱。因为,即使按冯氏自己承认的,西周有封建、日本有封建、印度在突厥人入侵前有封建,那么,所谓封建是“西欧特例”说就不攻自破了。倒是侯建新来得彻底,他斩钉截铁地说:“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他否定了严复以“封建”对译“feudalism”,也就是否认西周的“封建”与西欧feudalism相类,因而他避免了冯天瑜那样的逻辑尴尬。

  侯氏的论据来自日知对严译的批评。日知认为,中国固有的“封建”,是指殖民建邦,这是属于“古代”的事,中国有,西欧也有。feudalism是欧洲中世纪的事,无关于欧洲古代,也无关于中国古代。严复受甄克思的误导,用古典中国很少见的“封建”与feudalism对译,不对[1]。由此可见,日知是反对用属于“古代”的“封建”对译属于“中世纪”的feudalism,但他承认中国和欧洲一样有“古典”(奴隶制时代),有“中世纪”(封建时代)。(3a)因此,即使肯定了“封建”与“feudalism”的对译为误译,也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历史上存在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其实,对严复的对译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肯定观点。凡是肯定西周为封建社会的学者,大抵对严氏的对译是肯定的或是部分肯定的,正面论述的唯新世纪之初的晁福林而已(17a)。另一种是否定。凡是不同意西周为封建社会的学者,大抵持否定观点。最尖锐的是侯外庐40年代“语乱天下”的批评。但不管是持肯定观点或持否定观点的学者,都毫不含糊地主张中国秦汉以后经历过封建社会。企图从批评严复对译的意见找寻否定秦汉以后属于封建社会的证据,岂不是走错了房间?最滑稽的是冯天瑜,既表示赞成晁福林的意见,又引用侯外庐“语乱天下”的批评为论据。殊不知最早对严译提出批评的正是被冯氏视作“泛封建论”带头羊的郭沫若。郭沫若在社会史论战时期即已指出:中国古义“封建”的“封”,是原始社会的境界林,“建”是建立“社稷”,“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封建’,字义上正大有径庭。这种字面上的混淆,极初步的错误,我们是应该警戒的。”

  严复以“封建”对译“feudalism”,虽然对我国近世封建观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把他的观点说成是五种生产方式论的肇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封建观的肇始,是过分抬举了严复了。再者,声称“封建”只属于西欧中世纪确实痛快,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世界各地封建社会的诸多论述,苏联、中国等国史学家对世界各地封建社会的诸多论述,恐怕不是简单的“不承认”所抹杀得了的!

参考文献:

1、马克垚:
  a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b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c论封建主义,载《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d 论地主经济,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
  e说封建社会形态,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f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文版序言,商务印书馆2004年

2、方兢:
  a走出史学研究的樊篱——论中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文化中国1998年第2期

3、日知:
  a“封建主义”问题──论FEUDALISM 百年来的误译,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4、何新:
  a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读书》1986年第11期

5、叶文宪:
  a重新解读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6、冯天瑜:
  a“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b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c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d中华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冯尔康:
  a从农民地主的构成观察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8、李慎之:
  a“封建”二字不可滥用(1993),载《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9、李文治 江太新:
  a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李根蟠:
  a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与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b“封建”名实析议,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c中国封建经济史若干理论观点的逻辑关系及得失浅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d关于地主制经济发展机制和历史作用的思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1、林甘泉:
  a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云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2、周东启:
  a中国有封建社会吗?求是学刊1993年第5期

13、罗荣渠:
  a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赵冈:
  a地主经济制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b从另一个角度看明清时期的土地租佃,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c试论地主的主导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d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录自《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联经,2005

15、赵利栋:
  a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6、经君健:
  a“地主制经济”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牛鼻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增刊

17、晁褔林:
  a论封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

18、侯建新:
  a“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b“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

19、袁林:
  a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秦晖:
  a田园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b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
  c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21、黄敏兰:
  a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与非封建性制度,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b近年来学术界对“封建”及“封建社会”问题的反思,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c 评农战史专题中的严重失实现象,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 期
  d中国中古社会形态并非只能有“秦以后封建论”一说,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

22、黄春生:
  a有关封建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世界历史1999年第5期

23、樊树志:
  a说滥了的“封建”,经济观察报2006年2月6日

24、胡晓明:
  a《封建考论》书后,学术中国 2006年9月20日

25、方维规::
  a一个概念一本书——读冯天瑜先生新作《“封建”考论》,中国图书评论网2006年10月8日

26、张广智:
  a《“封建”考论》:破解一则现代寓言,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5日

27、章有义:
  a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8、胡钟达:
  a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论五种生产方式,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第2期,收入胡钟达史学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注释:

[1]日知认为,由于这种对译时代的错位,马上产生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欧洲“封建”那么短,为什么中国“封建”那么长,“四千数百载而有余”。严复翻译时为此数度“掷笔太息”,“绕室疾走”。侯建新在此基础上予以发挥,谓严复陷于甄克思的发展图式中不能自抜,只得承认秦以后也是封建社会,而又不能自圆其说,陷于“似是而非”“削足适履”的痛苦之中。事实上,严复视“封建”为从“宗法”社会到“军国”社会的过渡阶段,把中国封建时代定位在“自唐虞以迄于周”,但封建时代结束后并没有完成向“军国”社会的过渡,又拖了两千年。严复苦不得其解者为此,而不是为了“封建”时代太长。日知文章的表述不确切。而侯建新的推衍更多臆测成分。

作者提供,本坛首发,后收入《“封建”名实问题讨论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Comments are closed.